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优化研究——基于合肥地区两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2018-04-04李祥祥

关键词:朋辈培育价值观

张 锐,李祥祥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优化研究——基于合肥地区两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张 锐,李祥祥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呈现出新特点、新问题及新期待。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需有新作为,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思想引领、队伍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探索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理念、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编密织牢人才培养保障网。为客观、全面、准确了解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本文以合肥地区两所高校为例,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内涵,探讨高校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一、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内涵

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而且还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等目标。这些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因素,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民族复兴、人才优先,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将进入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注意结构合理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青年的努力拼搏、接力奋斗,主力军是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高校责重如山、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任务,关键在于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笔者选择了合肥地区两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1份,回收率为91.83%,以合肥地区两所高校共21个学院(其中文科类专业学院12个,理工类专业学院9个)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辅以个别访谈。内容涵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现状、学习渠道、指导意义、影响因素。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基本能反映预设研究内容情况。

(二)调查分析

1.感性了解全面,理性认知不足

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识较好,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本次问卷显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深的占84.9%。在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有关系吗”时,认为关系不大和没有关系的学生高达43.1%,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要义认识不足。

2.诱导环境多元,影响程度均衡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诱导环境呈多元化特征,主要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以及朋辈影响五个方面,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所占比例分别为19.6%、21.5%、20.6%、19.9%、18.4%。说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受多元环境因素影响且程度较为均衡。

3.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偏好突出

问卷调查显示78.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说明当前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具有鲜明的时代责任感,“这也与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价值选择能力的特点有关”[3]。在对“你认为哪些人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作用最重要”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比例最高,分别为35.7%和40.6%,说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偏好突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核心角色。

4.获取方式多样,现代媒介成为主流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途径和学习方式多样,借助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介了解相关信息的学生占42.6%,而依靠书籍等传统媒介的仅占11.4%,表明现代媒介已经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影响较大。

综上,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持认同态度,但在其核心要义的把握和践行方面有待提高。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高校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需有新作为,应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优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

机制泛指“社会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原理、作用方式、作用过程”[4]。概而言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各种要素(包括主体、对象、内容、方法、原则、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内在运作方式。

调查结果启示我们,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呈现出的特点、问题及期待,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高校要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两支关键队伍,注重新媒体建设、注重学生实际、注重优秀传统文化,重点优化家庭、学校、社会、朋辈四种外部环境,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承担着育人铸魂的光荣使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全面统筹各级各类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进核心价值观与管理服务各方面、教育教学各环节、资助育人各节点、人才培养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理念引领、道德风尚树立有机结合,始终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不偏、思想引领强度不减、协同育人力度不降。

(二)推进两支队伍建设

“两支队伍”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第一,要不断学习新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做到真学、真会、真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用朴实语言讲述价值观的中国故事,让大学生听懂、入脑、认同。第二,协同联动,积极推进课程、科研育人体系的构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协助学校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学生科研团队的基本要求。第三,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领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合肥地区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舞台化教学模式(话剧)和实践教学方式(传统剪纸),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而言:第一,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掌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和优势;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和高级研修培养培训体系,提升职业技能、提高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本领,更好发挥教育领航作用;第三,充分发挥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建立谈心谈话、主题班会、巡防宿舍、关爱帮扶、工作台账、家校联系等工作制度,编密织牢学生成人成才保障网。

(三)坚持“三个注重”

“三个注重”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注重新媒体、学生实际、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显示,当前部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盲目追求活动的“高大上”,脱离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仅起不到培育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坚持“三个注重”倡议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本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1.注重新媒体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从无到有到日渐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含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将推动教育主要业务的全面数字化,所有数据可以随业务流程无缝流转。”[5]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探索利用好网络和大数据这一技术支撑手段,来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调查显示,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由依靠“传统媒介”转为侧重“现代媒介”。“近六成学生日使用微博的频率在10次以上,约27%的学生使用微信时间甚至在2小时以上。”[6]因此,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积极抢占新媒体的制高点,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一是要配备校园网络管理的专门队伍、专用场地、先进设备以及专项经费的支持,积极推进“易班网”等适应高校学生实际的网络舆论平台管理模式;二是要防止网络媒介运用的形式化,强化教育内容,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导向作用;三是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增强网络媒介运用的互动性和亲民特色,如各类微信点赞投票、经典微博评选、校园摄影图片征集、感动校园人物网络评选等活动。

2.注重学生实际

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注重学生特点又要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特点是指要结合现代大学生性格特点、能力差异以及主体偏好等实际状况,找准切入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的合拍共鸣。当前90后的大学生具有个性较强、实践能力强、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强等特点,对他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研究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性宣传海报设计评比、慕课或微格教学、专题讲课比赛、专题调研活动等。注重学生生活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自觉的程度。”[7]在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具体矛盾中渗透核心价值观内容,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心理体验。如:借助入党的严肃性和程序性,增强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程序观念;通过对食堂用餐光盘行动的倡导,提高大学生的节俭意识;借助志愿服务、爱心捐赠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奉献、互助精神等;公共场所倡导文明行为,如不打闹、不喧哗等,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等等。

3.注重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将以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使之成为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高校应积极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彰显教育成效,营造良好氛围。

(四)优化四种外部环境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主要是指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人文环境。根据调研结果,除了网络环境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朋辈环境等四种外部环境也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不断优化外部环境。

1.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主要指家庭氛围,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教育状况等,对大学生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家庭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家长世俗化的功利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导致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盛行;“再苦不能苦孩子”“儿女富养”等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艰苦朴素观念缺失,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弥漫;隔代教育带来父母与子女情感链断裂,导致大学生叛逆心理严重,尊老爱幼观念弱化。此外,个别家庭还出现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孤儿大学生等家庭环境都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不利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广大家庭都要重身教、重言传、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优化家庭环境即要求家长要不断提升自身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多个方面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首先,家庭成员之间经常沟通交流,促进情感联系,营造良好的、和睦的、充满亲情与爱的氛围。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不能用自己处世的世俗原则干预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输入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社会观等,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意识和爱的能力。再次,创设良好的家风。家风不正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异化大学生的心理、性格。建立良好的家风需要家长遵守家庭成员的约定和规则、改善生活作风等。最后,家庭要转变“以严为准”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意愿,多与学校辅导员、专业导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情绪和生活状况,对不良倾向及时纠正。

2.学校环境的优化。学校环境范围较广,既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教学环境、校外周边环境、师生关系环境等,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当前,学校环境主要存在问题:部分学校人文教育缺位,尤其是部分理工科院校,重视工科教育带来的实效性和短期业绩,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背景下,大学老师和大学生之间关系淡化,师生之间缺少深入的沟通交流,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等。

破解上述问题,需要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一是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通过开设道德讲堂、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主题讲座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不仅成才,更要成人。二是积极倡导师生交流沟通。以书记走宿舍、教师课后十分钟答疑、师生联谊赛(会)等形式增进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增强大学生尊师尚学的观念。当然,校园环境优化是个全方位、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不断实现内容、载体创新,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3.社会环境的优化。社会环境内容比较丰富,蕴涵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而且是多元复杂因子相互交织共同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对大学生影响较高的社会环境主要是:经济市场化带来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等问题,导致大学生自信心不足、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文化上主要是快餐文化充斥市场,导致大学生文化选择面临多重困境,尤其是消费文化带来大学生日常文化生活的迷失;生态问题上,大学生普遍感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应注重环保,但普遍难以执行,自律性不强。

优化社会环境需要多方联动,创设大环境优化机制。政府、社会成员、企业、学校等各级组织与部门都需要制定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措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如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文化、生态等问题上的作用;解决和处理好和大学生有关的就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问题,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心,树立对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信仰。

4.朋辈环境的优化。朋辈环境又称朋辈群体环境,是指由在年龄、兴趣、特长、价值观念、生活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相似的人组成的人际关系系统。在高校中,朋辈群体成员主要包括年轻辅导员、班级同学、学长学姐以及身边同学等。“对于个体而言,朋辈群体是他们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的最主要的‘周边环境’,这个环境给予的舆论和价值导向足以使个体在时间的足迹中完成蜕变,实现个体社会价值观的真正自我。”[8]根据调查结果,朋辈环境不仅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促进作用,也会产生误导,如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目标,随大流考研、考公务员等。

优化朋辈群体环境就是要积极增进朋辈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意义,消除其不利影响:一是提高大学生辨别能力,虽然大学生无法选择什么样的朋辈群体,但是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人作朋友。二是积极发挥朋辈环境的教育激励作用。如举办优秀学子讲堂、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发挥朋辈群体的正能量作用。三是引导和培育朋辈群体组织,增强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发挥朋辈群体的凝聚力。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号角催征,责重如山,高校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立德树人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引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录[N].人民日报,2017-10-19(0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4]陈淑丽,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79-82.

[5]余胜泉.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7(8):8-11.

[6]宋欣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信陪伴”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7):80-83.

[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2014-02-26(01).

[8]王臣兰,李佳孝.论朋辈群体对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89- 92.

Optimizing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Er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wo Universities in Hefei

ZHANG Rui LI Xiangxiang

(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nHui)

The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eclared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make new achievements, and should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New characteristics, new problems and new expectation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erge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team build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romo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echanism

2018-04-0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SK2016A024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建设项目“安徽建筑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中心”(Szzgjh4-14)。

张锐(1981- ),男,安徽六安人,中国人民大学2016级博士生,安徽建筑大学学生处思政科科长;李祥祥(1990- ),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建筑大学学生处,助教。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18

G41

A

1004-4310(2018)03-0100-05

猜你喜欢

朋辈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