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角

2018-04-03王艳霞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

王艳霞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工会理论研究所,天津 300380)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期如何缓解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应是关键路径之一。《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产业工人问题的论著颇多,但鲜有学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矛盾的解决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相结合加以分析。基于此,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产业工人的新要求

十九大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演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经济基础,又是新时代工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动力。当前,矛盾的演变并未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不发达、不充分,而经济动能的创新、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人力资本的培育,产业工人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产业工人素质的高低就显得尤为关键。

我国产业工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代,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当前,产业工人主要是指在第一产业的农场、林场,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热气、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和劳动力抽样调查中的就业身份分类,以第二、三产业中6大行业门类就业人数中雇员部分作为产业工人的统计对象,加上农场、林场中从事集体劳动的工人,截至2016年,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人左右。其中超过八成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近六成集中在东部地区,六成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1](p25)。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产业工人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将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列为改革重点,期望建成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同时还要加强思想建设、创新发展制度、强化支撑保障等,多维度整体提升产业工人素质。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缓解必须依靠产业工人队伍

(一)产业工人是缓解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力量

产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缓解了我国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建国伊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工作逐渐完成,主要矛盾也随之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上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产业工人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政治建设(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将更多的优秀产业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经济建设(教育产业工人用饱满的热情开展劳动竞赛、五小活动等,加紧生产,同时不断完善产业工人劳动就业、工资待遇、休息时间等基本权益保障体系)、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产业工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等方面,缓解了我国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

(二)产业工人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缓解者

党的十九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阐述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工人队伍要在缓解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产业结构不平衡,需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促进产业升级

地区分布不均衡。2016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全国比重均超过一半,分别为51.4%和56.1%[2](p13);行业结构不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足10%,新业态占全国贸易总量的比重较低,处于价值链上端的行业太少,产业增加值率相对较低[3];企业结构不平衡,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但仍缺少世界知名品牌,全球性大企业不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4]。

制造业大而不强。经济新常态、产能过剩等是我们新时期步入制造强国面临的瓶颈,破解瓶颈的途径就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结构的优化和供给的增加。一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应是劳动生产率,从生产供给角度具体可表示为Y=AF(L,K,H,N)。只有技术(A)、人口(L)、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H)、自然资源(N)、外部环境(F)的不断提高、优化,才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人力资源则是供给侧中最能动、最活跃、最具创新潜力的因素,是市场配置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如何打造具有较强心理素质的产业工人,以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企业竞争优势,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增长动力发展不充分,需产业工人提升创新动能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靠要素驱动经济增长,人口红利的消失和美好环境的需要,使得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资源开发已成过去式,创新是驱动社会生产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17 年中国创新指数排名为第 22 名,创新能力提升潜力巨大。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虽已排名全球第一位,但其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调动高素质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知识资本的作用,打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推动形成开放创新局面,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3.需求结构不平衡,需提高产业工人收入促进需求结构升级

不平衡不充分在需求结构上表现为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较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披露,201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达到43.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而截至2017年6月末,美国经济增速3%,其中居民消费拉动率是2.3%,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为69%[5]。从我国GDP增量角度分析,2016年比2015年GDP绝对值增加了67419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绝对值增长了49585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部分占GDP增量部分高达73.5%,可以肯定没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GDP增长萎缩可能性很大[6]。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当前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使其在市场上形成有效需求,是扩大我国国民消费能力的主要渠道。

4.社会群体收入分配不均衡,需建立倾斜于产业工人的分配制度缩减差距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9%,中国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富足区间。恩格尔系数低于0.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折射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现实。因为恩格尔系数的持续走低,原因之一是国内农产品长期低价位徘徊,传导至农民阶层,则是其增收的相对困难(农业收入过低也是农民不断转化为新兴产业工人的原因之一)。基尼系数是我国收入不平衡的有力佐证: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从 2003年的0.479 上升至 2008 年0.491 的顶点后开始下降,但2016年依旧高达0.465[7],远高于0.4 的国际警戒线,处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区间。同时我国收入不充分明显,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之比从1962年的15%逐步下降至1990年的8%。2005年之后收入增长虽迅速,2016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8260美元,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仅为美国的15%[8]。

2017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落实产业工人参与分配决定的权利,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用以缓解我国收入不均衡现状。

(三)产业工人是我国矛盾解决程度的评判者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判断是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基础之上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迫切,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更需要人身安全感和权利保障,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如何实现美好生活,也应以人民为中心,问政、问计于民。对于美好生活实现的如何,也应由人民来评价。产业工人来源于千家万户,是广大人民中最能动、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阶层,最能体现人民需求,最能献身于美好生活建设,也是对美好生活建设程度最有发言权的评判者。

三、新时期我国产业工人面临的问题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日本,高级技工占其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40%,德国占比高达50%。我国占比仅为5%左右,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且产业工人仍面临权益、素质、思想等方面诸多问题。当前,我国产业工人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一)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与其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不相称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新型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进城就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极其重要的来源和组成部分,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高达2.82亿人。然而,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地位与其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不相称。农民工作为新兴产业工人不愿意返回农村生活,希望能够在城市定居买房,愿意在城市工作,也愿意通过学习接受新技术和新理念。但因其受户籍、文化水平、专业职业技能等方面限制,面临工资收入不仅低且被拖欠、工作环境不仅差且强度大、权益保障不仅低且缺失的窘境。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养家糊口,更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稳定性、权益保障水平、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他们面临的重要诉求。

(二)产业工人权益保障不完善,待遇偏低

去过剩产能直接导致部分产业工人失业, 其中煤炭和钢铁两大行业关闭严重亏损的企业,初步估计有近180万(煤炭130万、钢铁50万)工人将面临下岗。“未来2―3年内,煤炭、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几个主要产能过剩行业潜在失业人数为200―230万。若同时考虑平板玻璃、化工及各产能过剩上下游产业,总失业人数可能达300―350万。”[9]此外,产业工人收入虽逐步上升,但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仍处于低位,处于劳动成本价格低廉的状况。且当前对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报酬也应相应提高。

(三)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亟需提高

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的7.4%。以2015年为例,我国单位劳动产出7318 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18487美元,而美国是98990美元。简单地说,一个美国人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我们13个人创造的财富,这也是我国工业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10]。此外,我国用改革开放四十年时间经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路程,经济高速发展对产业工人的发展和转型同样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即需要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2008年以后,各国重新认知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地位,美国将经济发展战略从“去工业化”调整为“再工业化”,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完善其先进的教育体系,让产业工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习、创新、研究、交流等活动。鉴于此,能否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直接关系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高低。

(四)产业工人面临思想意识的变迁与困惑

过去在国营和集体企业的传统产业工人,就业、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提供保障,工人认为自己是为国家、为社会工作,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身份制与单位制的逐步解体,传统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下滑,尤其在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劳动的工人认为是为企业老板干活[11],工人阶级主体地位虚化。具体而言,则是工人主人翁地位及其实现途径面临挑战,职工不仅客观上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主观上更是缺乏对自身的认同感[12]。

四、深化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缓解新时期主要矛盾,需从多角度疏解各方面问题,以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一)多角度提升和发挥农民工主体地位

农民工群体作为新兴产业工人,规模大、数量多,是支撑中国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其城市化进程,以最大程度发挥其产业工人力量。

1.深化农民工入会工作,增强其维权能力

作为产业工人的庞大构成力量,实现其身份转变和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仍是工会工作的重点难点。当前应从农民工市民化、集中入会、入会后维权、做实服务等工作着手,探求合理方式方法。如,2018年3月全总下发《推进货车司机等群体入会工作方案》,将河北、浙江、安徽、广东、广西5省(区),以及上海宝山、江苏南京、河南郑州、陕西西安、贵州贵阳5市(区)定为开展货车司机入会集中行动试点单位。5月住建部组织起草了《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两个方案的实行,都将进一步提升农民工人的主体地位。

2.积极将农民工纳入社保覆盖范围,保障其正常权益

依法督促相关企业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平等享受失业和生育保险待遇,正常享受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保护,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和帮扶行动。做好农民工思想转变工作,从根源上杜绝农民工拒绝参加社会保险问题的出现。

3.全面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保障其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首先需要稳步提升农民工自身产业化意识,积极参与企业培训,主动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其次是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改善其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状况,提高他们在就业区域的稳定性。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员提供向常住人口转变,使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扩展至常住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

(二)完善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机制

1.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促进高质量就业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创造平等就业环境,保障就业机会公平,实现高质量就业”,是保障产业工人就业权的政策支撑。针对“关停并转”过程中的失业群体,加大就业援助,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营造鼓励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氛围,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产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拓展就业空间。针对在岗有提升需求的产业工人,吸引职工参加培训,通过多方位培训,提升产业工人成就感。

2.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维护劳动收入主体地位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要求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企业技术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其中有效途径就是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会因受专业人员少而不精、力量薄弱的限制,协商能力与职工不断演化的权利诉求产生失衡矛盾,导致工资集体协商流于形式。因此要创新多维联动维权机制,保证工资集体协商提质增效。

(三)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技能

“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鲜明特征,涵盖了高素质的基本内涵。要多渠道、多措施创新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路径。

1.源头培植

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技能的根本举措,对于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创”、培训创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不应是单纯的“输血式”的经费拨付,还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如引进劳模、大国工匠,从精神到技术各方面现身指导。如,2017年11月9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系列活动,邀请10位陇原工匠共聚校园,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授[13],让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新时代职工文化精神浸润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境界。

2.终身培育

2018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政策措施。应在实践中创新职工随时“回炉”学校进行技术学习的模式,吸收德国的“双元制”工人培养模式;开通职工晋升渠道,通过创新劳动竞赛载体,选拔优秀人才。如,福建省泉州市工会通过技能竞赛平台,1万多名选手实现技术等级晋升;300多名获奖选手在“名师带高徒”活动中被选聘为“老师”,所带的1500多名新职工熟练上岗,其中近千人获评每月技术能手[14]。

(四)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

困惑的起源是地位的下滑,困惑的纾解也必须靠产业工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而亟需途径则是正确的思想引领。

1.了解且呼应产业工人的心声,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各级工会可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到产业工人中间去摸实情,认真倾听基层工会和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地让工会组织和职工同心共行,引领工人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开门建工会、出门亮工会、登门办工会、进门强工会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模式。《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从专门化和全方位两个视角规划对高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所谓专门化的服务,表现为各地开设高技能领军人才服务窗口,办理协调落实相关待遇政策。全方位的服务则表现为高技能人才购(租)房、安家补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配偶和子女就业安置、积分落户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2.树立企业利益共同体意识

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要把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任务,坚持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努力把企业建设成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对于投资者而言,企业是其获取利润的平台,而劳动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辛苦付出;对于劳动者而言,投资者通过企业为劳动者提供岗位、收入、事业晋升、家庭幸福的保障。因此,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是投资者和劳动者共同的诉求。在利益共同体意识指导下,企业应有担当,保证产业工人的各项权益,为产业工人提供学习上升的渠道,使产业工人获得归属感、荣誉感。只有这样,产业工人才能真正爱岗敬业,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而高素质产业工人又会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和国家站在经济发展的全局战略做出的科学的政治论断,产业工人建设则是当前解决我国矛盾的关键着力点和发力点。当前,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基点,发现不足,探寻途径,持续推进我国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推进五星班组建设,培育核电建设产业工人
大邑县:助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产业工人新时代
让高技能产业工人“走红”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