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

2018-04-0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念发展

赵 畅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2]提出来的。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全人类共同的企盼,是世界各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更是当代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发展理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总结国际和国内经验,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

一、新发展理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问题。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讲话中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导向的实践方法,全面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

创新发展理念聚焦于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当下面临发展动力不足的严峻现实。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增长过程中科技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3]198。在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逻辑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要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动力源,实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生产力不仅要在管理制度方面取得突破,而且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4]。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5]

协调发展理念聚焦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这种不平衡长期存在,就会削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必将背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协调发展致力于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着力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证民生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更加平衡、充分。

绿色发展主要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4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时间走完的现代化道路,这种高速发展是依靠能源资源的高消耗支撑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环境矛盾集中爆发,如石油等能源严重依赖进口,雾霾严重,耕地、草场退化等形势日益严峻,这种形势引发了全社会的忧虑。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中,环境因素的比重不断提升。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也必将束缚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损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绿色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3]208。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开放发展主要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和世界的历史都一再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每个盛世强国都是开放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要发展,必须要把握和顺应这一世界发展潮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坚持互利共赢。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促进内外资源合理配置、内外市场互为补充,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此外,当今世界还处在西方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秩序当中,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随着我国离世界舞台的中心越近,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考验就越多。开放发展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要求我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开放促发展。

共享发展主要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在实践中,“先富”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而“共富”问题没有解决得很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必将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改革的认同感,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是判断改革发展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也就是说改革的成果应该由大多数人享有,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受益。如果这样就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就背离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二、新发展理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

(一)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内部而不是外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诸多因素形成历史合力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全面深化改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重要内容。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破旧立新、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不但凸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更彰显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形成合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二)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7]。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各个要素和环节构成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分系统(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或其他分系统(要素)独立发挥作用,只有各个要素和环节协调发展,社会有机体才能够健康有序运行。因此,社会发展并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理念正是在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之上,聚焦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同阶层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行,蕴含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思想光芒。

(三)绿色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化自然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按照主体的意志,通过实践活动为自己创造出来一个自然,即人化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对人类的存在有利,另一种则对人类的存在不利。人类的活动一旦破坏了生态平衡,自然界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最终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人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8]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活动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终将受到惩罚,最终损害自身的利益。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资源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的需要统一来改造自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化自然成为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宜人世界。

(四)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大工业生产和普遍交往的事实,世界各民族联结为一个整体,“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9]。在这样的条件下,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后发展国家必须勇于学习和借鉴先发展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认为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可以不同于西方,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开放发展理念基于人类历史是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的基本事实,尊重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倡导大胆学习借鉴一切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参与全球的合作与竞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五)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

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毕生追求。谈到未来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294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观点,即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这里的“人”,不是指少数人,而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发展的不变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发展的终极目标,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立场,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在当下中国的创造性应用。

三、新发展理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

(一)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9]285。毛泽东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0]。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之少,城乡、地区差距之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参与全球治理难度和风险增加;人民群众对于全面改革有更高期待,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这些问题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任何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共享发展成果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优美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虽然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我国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始终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

(二)新发展理念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人类发展实践活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新发展理念的“合规律性”,集中体现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顺应与遵守。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因此,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类发展实践活动合乎终极指向和追求,是为更好满足人的需要服务的。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虽然五个方面的发展理念各有侧重,但都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实质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即发展的动力由物转向人;协调发展表面上看是经济关系的协调,深层次则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也就是指着重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绿色发展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关注的是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关系问题;开放发展关注国内与国际社会的内外联动,强调的是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直接关注的就是人民群众如何享有发展成果。因此,新发展理念虽各有侧重,但最终都指向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三)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价值和人类共有价值的统一

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追求。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先发国家,其发展历程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实现发展呢?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研究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热潮,西方发展理论虽然学派众多、观点各异,其基本立场却始终如一,即落后国家的发展只能走和西方国家相同的道路,现代化即西方化,此外别无他途。但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国情各异,不同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可能完全相同。新发展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总体低迷,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步骤、发展着力点和发展绩效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实践路向,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必然产生重要启示”[11]。因此,新发展理念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和思路,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价值和人类共有价值的统一。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方法,直面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动力不足、发展失衡、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对外开放挑战加剧、贫富差距等突出的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社会有机体理论、人化自然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追求,与当下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立场,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追求发展的中国价值和人类共有价值的统一。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高度哲学自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11-512.

[4]郑祥福.新发展理念:创新人类社会发展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22(6).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2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10]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11]顾海良.新时代与新发展理念的政治经济学新课题[J].经济学家,2017(12):5-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