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思想探微

2018-04-03董海涛

关键词:历史评价

董海涛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营口理工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辽宁 营口 11501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灿若繁星的历史人物是我们拨开历史迷雾、探寻历史真相的关键点和切入点。研究和分析历史人物,从微观的个体角度,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趋势,能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作出了全面、辩证、历史的评价,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光辉典范,对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及其时代意义

如何评价历史、如何认识历史人物,尤其是如何认识和评价革命领袖的历史功过,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一)习近平多次阐述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多次出席纪念历史人物的座谈会。2009年10月28日,习近平出席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出席毛泽东、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诞辰的纪念活动并讲话,在2016年下半年连续出席刘华清、朱德、孙中山、万里等纪念座谈会并讲话。此外,习近平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2015年7月30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又多次谈到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作出科学评价,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他提出的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科学认识历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体制的转型期、变革的深水区,社会思潮的活跃程度尤为突出[1]。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出现,对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造成严重挑战。打着“重新发现历史”、重新认识历史人物的旗号,故意歪曲和丑化历史人物的“翻案”行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似乎“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力图动摇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根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作用,从人的主观因素及历史发展的某种意图出发,本质上不过是唯心史观的现代变种。习近平指出:“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前进。”[2]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就不能科学地谋划未来发展的前景和战略布局。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已经不是一个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或者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3]。

(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在2013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的问题十分重要。习近平客观地分析了苏共的历史,认为造成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苏共内部的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彻底地否定了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物的历史功绩,导致苏共执政合法性丧失。习近平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高度重视,要以苏为鉴、以史为鉴。与苏联共产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稳固发展,从而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党的领袖要采取郑重的态度,“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4]习近平还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唯物主义,把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结合起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他又特别强调党史研究要通过一手的历史资料来说话,不能主观臆断。

二、习近平对历史人物价值判断的四个维度

“人分贤奸,斯事有褒贬。褒贬乃成中国史学之要纲。未有不分贤奸,不加褒贬之史学。”[5]历史学之所以不同于史料学就在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历史学的基本要义及核心价值。习近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全面辩证、历史具体、阶级分析和人民立场这四个维度去综合评判历史人物,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光辉典范。

(一)坚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习近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分清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他强调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4]这“六个不能”,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人物评价得出的科学结论,包含着深刻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则,为我们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基本框架。习近平对毛泽东作出的科学评价,是做到“六个不能”的最好注释和典范。他用了五个“创造性”,高度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晚年错误。他指出毛泽东对其晚年所犯的错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有当时国内外复杂环境影响的社会历史原因,必须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毛泽东伟大的历史贡献。又如,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6]

(二)坚持历史、具体地分析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是由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7]真理具有相对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是有限度的,在真理从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中,在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运动中,真理得以逐步显现并为人们所掌握。由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不同、个体的认识条件和认识能力不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代人或一个人来说,对真理的探寻都是真理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而非终点。毛泽东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他肯定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称赞“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认为对孙中山的缺点方面“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8]“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人物受到当时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都会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过分苛责古人有“超历史”的“上帝”视野。习近平也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以现代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不能脱离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关系来考察其思想和活动。社会的发展会促使人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发生变化,对历史人物思想与行为的评判,必须还原到其所处的历史情势中。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历史,去评价历史人物,显然是对古人的苛责和不公。以今律古是历史目的论和历史意志论错误的根源。把历史人物融入历史情势中,并尽量还原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社会关系状态,所得出的历史评价结论才会客观而恰当。

(三)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在迷离混沌的阶级社会中发现客观规律提供了指导线索,这个线索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于: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其利益诉求,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息息相关,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和把握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性质。唯物史观要求,在对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评价时,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无论哪一个人,只要他学过一点历史或者马克思主义学说,他就应该承认,进行政治分析首先应该提出阶级问题:是哪个阶级的革命?哪个阶级是反革命?”[9]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历史人物,他们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习近平在分析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时指出,我们首先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待革命领袖,克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影响,科学评判革命领袖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和褒扬革命领袖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更要正确对待和评价他们所犯的错误。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的认识和实践必然也会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难免也会在革命实践中出现失误或错误。因此,“实践探索中的失误是改革经验量的积累过程,成功与失败的尝试同样是发展和建设的宝贵财富,正是在大胆试错和经验积累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中使全面深化改革得以推进。”[10]

(四)坚持人民为本的价值观

由于主体的具体性和评价形式的主观性,价值评价呈现多元化的样态。主体需要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价值评价的结果,甚至产生截然对立的结论。评判历史人物的价值标准不一而足,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衡量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如生产力标准、事功标准、文化标准、道德标准、阶级标准等等。评价结果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没有客观的标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和整体需求,是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主体性需求。因而,对于任何评价主体而言,只有价值判断与人民群众的整体性需求一致,其价值判断的结果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评价。价值评价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评价性认识与知识性认识一样,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导实践的客观需要,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角度出发,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人客观条件的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要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去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会获得人民的支持,才会成就其光辉的历史地位。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损害历史人物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和懂得怎样改变客观条件。历史人物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和实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基于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用“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情操和身体力行的改革实践,充分体现了其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和人民为本的价值观。

三、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确证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各自的正确性,也确证着对它们之间关系认识的正确性。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有着鲜明的特征,这就是:明确的指导思想,宽广的历史视野,鲜明的问题导向,务实的实践精神。

(一)明确的指导思想

评价历史人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类实践活动的多领域性决定了历史人物价值的多元性,相应的价值衡量标准具有多重性。评价标准的多重性,并不意味着不同层面的价值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和类属关系,评价政治人物要以其是否推动人类政治上的进步为主流,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个人生活等方面虽然对其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不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历史人物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有机统一,是我们要遵循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习近平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坚持以事实为绳墨,把历史人物融入具体的历史情势中去还原历史真相。习近平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站在人民的立场,用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人物作出全面辩证的分析和评判,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的开创性应用。习近平评价历史人物的“六个不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和原则,是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遵循。

(二)宽广的历史视野

研究历史人物,既是一个探寻历史真相的实践行为,更是挖掘历史资源、借古鉴今、继往开来的价值判断行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观照历史、掌握规律、着眼未来的理论结晶。在历史相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非历史主义和英雄史观等错误思潮抬头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严峻课题。习近平强调要站在历史的高点去分析历史人物,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其目的不在于“重新发现历史”,也不在于“历史翻案”,而是要以史为鉴,深入挖掘历史人物思想和精神的时代价值,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更好地开创未来。在客观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建立起历史人物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原则,从国家意识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研究历史,才会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历史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不断吸取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不忘本才能站得住、走得稳,才能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向前进,才能进一步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鲜明的问题导向

基于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准确判断和现实改革发展需要的问题导向,习近平的历史人物评价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应用和时代性发展。革命领袖在引领人民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价革命领袖,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研究问题,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历史不容歪曲,精神不可解构。科学客观地评价革命领袖的功过是非,关系到我们能否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改革精神,关系到党的合法性和党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继续前进和发展。在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思潮沉渣泛起的形势下,重新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党史、国史认识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是割不断的。肃清不良思潮对人们历史观的影响,才能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积极吸取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财富,才能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必要运费率(Required Freight Rate, RFR)是为达到预定的基准收益率,运输单位运量所必要的运费收入。

(四)务实的实践精神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1]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行为的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本质上是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的认识结果。前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馈赠和精神遗产。继续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曲折历程,研究过去是指导现实行动、明确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都有自己的长征路要走,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要承担。对于单一生命个体而言,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才会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个人的辉煌。

历史记录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亡,记录着历史人物的浮沉成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习近平关于如何看待历史、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如何评价革命领袖的重要阐述,既为我们研究历史指明了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和着力点,又为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如何正确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提供了基本遵循。今天,我们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更要不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继续坚持和弘扬新长征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笑梅.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9-22.

[2]习近平.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21(1).

[3]张俊生,储著武.论习近平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思想和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6):72-77.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1).

[5]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8-109.

[6]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96.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42.

[9]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5.

[10]房广顺,董海涛.构建容错机制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J].人民论坛,2016(4):8-1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猜你喜欢

历史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