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兴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018-04-03◎马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代科技文化遗产物质

◎马 勇

(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不仅是一部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发展全貌的“史书”。近代以来,由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传统的政治结构制度逐步解体,以及列强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曾一度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以及社会的现实需要,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各种道德沦丧的行为表现逐渐增多,人们的价值观念扭曲等现象时有发生,提高全民的道德观念势在必行。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价值观念,正是维护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在国家的号召和政策指引下,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上已掀起了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2]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喜欢,不仅与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社会价值相关,也与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有关。“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要条件,而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在各国的成功实践、世界当今的现实以及西方文化发展的尴尬局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既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是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综合性、民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传统文化的特点“不谋而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无不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深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原生态地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该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发展方式的神韵,体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4]

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优良的道德传统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历经变革、吐故纳新,凝聚追求,历久弥新,可以说优良道德传统是当代道德发展的历史延伸点;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华优良的道德传统虽在西方文化入侵的背景下有所减弱,但它仍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5]。

二、传统文化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挑战不仅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一)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挑战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及使用,人们的视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过去传统的乡际、县际、省际逐渐被打破,甚至国际都逐渐“模糊”。人的迁徙流动,必然带动文化的流变发展。“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在现阶段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经济上的融合、生活方式上的趋同,必然造成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博弈与紧张”[6]。尤其是外来文化的传入,使得本族文化、本国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逐渐被打破。这一点在边界民族的文化之中表现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元素传入,并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但近年来,随着广西边境居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一味追崇豪华外来建筑风格的现象逐渐增多,干栏式建筑被广西边民抛弃,势必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造成巨大的伤害,使其出现‘断层'与‘失根'”[7]。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化进程加速便是其表现之一。随着现代楼房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搬离世代生产、生活的地方,集聚到大城市或者乡镇选择干净整洁的楼房居住。传统文化生根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逐渐消失。现代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开发,改变了传统的生存环境,使得一些承载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古村落,或被破坏或被过度开发。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由于其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等弊端,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现代机器复制性的生产固然能够增加产量,以及起到节约社会劳动力的作用。但是,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丧失了最为核心的“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的机器化生产也降低了传统技艺的文化性、艺术性。

同样的,随着现代网络、电影、电视等新的传媒工具及手机的发明、使用,现代网络视频以及电影、电视剧逐渐占据了人们的休闲时间。必然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戏剧等传统的表演类传统文化丧失了观众、听众,以及失去了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演类遗产项目,基本上保持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传播、表演的自然传播状态,在崇尚快餐文化,主要以网络、手机、电脑等终端接受文化的今天,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抄袭、文化制品临摹复制等文化制假的成本降低。现代机器的大规模生产,使得传统技艺中核心的“技艺”成为统一的标准,现代机器大规模化的生产,虽然加速了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生产,扩大了规模,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是也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二)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机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与平台。例如,现代网络的发明与使用,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文化的受众面增大。现代传媒手段不仅扩大、加速了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速度,也为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化的工具、手段。例如,现代录音、录像、照相机、摄影机的发明与使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声音资料。现代网络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数据库提供了技术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运营模式,不仅创新了传统的保护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由静态转向动态。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不幸病逝或丧失了一定的传承能力,则此项目就不能再传承下去了。现今,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在传承人生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演或展示,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完整地记录下来。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修建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所等,为民众提供了更加直观、形象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及表演。让广大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成为可能,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培养以及文化学习提供了场所。

现代科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可能性。现代科技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化开发了。“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艺术逐渐从早期的仪式崇拜中脱离出来,通过大规模机械化复制而为普通大众接受”[8]。诸如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中,现代服装设计师充分利用现代机器压褶工艺,把苗族、侗族中的百褶裙元素,进行批量生产,不仅满足了民众对服饰文化的视觉满足感,也促进了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的多功能性同时开发成为可能。中国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最基本的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还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休闲功能、商业功能等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可能。现代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即满足了人们直观的视、听觉生理需求,得到了身心的休闲娱乐,也为旅游地创造了经济收入。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生存发展过程中,诸如:外来文化的冲击,生存土壤的逐渐丧失,受众群体逐渐缩小,核心技艺的被破坏等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范围扩大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在处理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时,要抓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抓住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助力传统文化的复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也不可忽略现代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危机。

三、现代科技与复兴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传统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其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具体行为活动以及方式体现出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原则准则等实质性内涵,只有借助各种具体的言行交往规范、民风民俗、行规禁忌等才能被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为各类社会主体所习得”[9]。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决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原则准则等都包含在其中,并通过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节庆民俗等具体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精神,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通过其展演、展示等活动呈现给民众,也是其对民众精神文化教育的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具体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其内涵定义、特征、价值决定了其必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但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10]。因为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范围之大,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落后的思想观念、风俗等。不可否认,这些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继续传承下去,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11]。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就显得必要与必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就是在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人民群众作为精神文化的创造主体,以及文化成果的享用者,发展文化必须要重视民众的作用。只要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意识以及文化自觉性,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只有当我们的文化体系具有超越性、进步性,在世界上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号召力时,才可以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进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12]。让全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之中来,培养民众的文化自觉,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复兴之中来,这就必须要依赖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了。现代传媒工具以及现代传媒手段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特点。让全民了解、认识,并且参与到文化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离不开现代传媒手段的参与、支持。“其次,现代中国人对本国传统文化集体记忆缺失导致的‘文化空白'。因为没有形成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框架,故而对国民群体的记忆建构无支撑点、无法产生影响并强化”[13]。这就表明建构民众的传统文化集体记忆框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民众的文化集体记忆框架,同样也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充分现代3D数字影像技术,让民众“穿越”到古代社会,充分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生存环境,逐渐构建传统文化的记忆。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民族性,我们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但是并不反对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要以世纪各民族文化传统发展为背景,确立全球化视野,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文明”[14]。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与其强大的包容性离不开。文化只有不断继承与创新,才能够做到薪火相传。文化的创新必然要吸收外来文化优秀的部分,为我所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必然加速了全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不仅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化,文化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全球化。“中国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明,必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而言之,中国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扬自己的本土优势和民族特色”[15]。复兴传统文化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毋庸置疑的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本土优势及民族特色,始终把中国文化的发展置身于全球文化中,着眼于全球视野。中国要参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必须要合理地运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服务,让现代科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助力。

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代表”,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发展必然要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互动。所以,在当今社会要复兴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首先要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处理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对文化遗产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研究,尽量找出解决问题的两全其美的途径,让传统生存智慧、文化遗产继续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诗意栖居'的境界[16]。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相互对立的,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科学技术注入文化底蕴及文化内涵,现代科学技术更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适合现代大众的生存发展方式、道路、模式。

在复兴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要坚决迎接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挑战,充分抓住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机遇。乘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巨轮,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轮在世界文化海洋里乘风破浪。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与文化遗产相遇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