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企在四川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2018-04-03王晓椤

关键词:四川韩国文化

王晓椤

(四川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发展,文化、经济、商贸、旅游等多方位的开放格局,使得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以下简称:韩企)来到中国寻求发展的机会。四川,这座中西部的核心枢纽,深受韩企的青睐,商贸业、服务业、制造业、影视文化产业等给四川发展增添了色彩。韩国企业、韩国文化在这座城市能否适应,能否生存,能否满足于中国市场的需求,能否扎根四川、服务市场,对韩国企业、韩国文化来说是一次次赶考。

一、韩企“走出国门,走向中国,立足四川”发展的必然性

(一)韩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韩企必须放眼全球发展

从基本国情来看,韩国是一个国土面积仅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合5 000万的国度。相对于韩国,我国四川省占地面积48.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合8 000万,地域面积是韩国的4.8倍,人口是韩国的1.6倍。跟四川省相比,这样的‘小’韩国却拥有像三星、现代、LG这样的国际性大企业。这些离不开韩国先一辈人的勤劳奋斗,也离不开韩国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发展机遇造就了现代韩国。人口少、地域窄、资源有限等客观现实,决定了韩国要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向外延发展,走出国门,放眼世界。

紧随时代的发展,当今留给韩国政府和企业更多的是思考和忧虑。退回到20年前,或许我们还在分享和讨论韩国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成功经验。但是,在经历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之后,韩国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又接受了2017年的政治风波的洗礼,其国内已是矛盾重重,她正面临着时代的考验与挑战。

(二)韩国的区域位置决定了韩企必然走向中国发展

如此局势下,韩国政府和企业不得不为自己寻求其发展的备路。要想立足于长远,毋庸置疑,韩国国内的市场是极其有限的,韩国的大企业早在2000年就在考虑如何突破韩国国内狭小的市场,把苗头对准地大、人多的邻国——中国。据相关数据显示,至中韩1992年建交以来,韩国对中国的投资规模从1992年的1.4亿美元上升为2016年的33亿美元,呈24倍的增长趋势。2016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350亿美元,其中对华投资占总投资的9.4%。如表1所示,该组数据充分显示韩国将中国视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市场[1]。

表1近4年间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分地区统计(单位:个,千美元)

中国成为韩企投资的重点,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历史、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共鸣。其次,市场规模大,可开发潜力大,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好,市场氛围好等因素也是吸引韩企必然选择中国发展的理由之一。

(三)投资环境决定了韩企必然立足四川发展

中国的贸易顺差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GDP居世界第三,经济发展使得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支点之一[2]。自中韩1992年建交以来,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日渐亲密,两国企业间合作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韩企涌入中国市场。韩企最先选择在中国山东、青岛、上海等距离韩国较近的东部沿海城市投资建厂。而后,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部分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韩企瞬间崩溃、一夜消失,同时也给中国东部城市带来了影响。这场金融危机的到来,让韩国政府和企业陷入新一轮的深思,他们重新整顿,找寻在华投资的新方向、探索在华投资的新方案。后经调整,韩国将投资区域从中国东部逐渐扩张到西部,以四川为中心,并加快在西部地区的投资速度。

2000年韩国对中国东部地区直接投资规模约合7亿美元,2015年增长到2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8.4%。韩国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总规模虽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区,但从投资规模的增长率上看(中部11.5%,西部15%)已远超东部地区的8.4%。投资时期分阶段来看,2000年—2007年韩国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为年平均33.6%,28.3%,-4.8%的增长速度,2008年—2015年分别为-5.9%,-4.8%,28.9%。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相对其他地区投资规模发展速度,西部地区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可见金融危机后,中国西部地区成为了韩国对中国投资的热门地区[3]。

导致这一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家政策以及西部地区的自然和人力资源等有利因素。2000年1月,国务院提出以四川省为中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短短五年间经济规模扩大了1.5倍。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了2008年后韩企选择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心的四川省进行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伴随着中国加入了WTO,中国西部地区跟东部沿海地区一样可以为外资企业提供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优惠政策,加之西部地区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源等也是成为韩国企业选择西部、选择四川的另一大原因。

二、韩企如何适应四川发展

如果说在过去的10年间,韩企是凭借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开放政策、地理和人力资源上的优势赢得了投资回报,那么接下来,面对“一带一路”、“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发展格局,韩企又将怎么去适应四川经济发展的现状呢?

(一)厘清发展思路,把握四川经济格局

四川省作为西部发展的核心地区,历来对外商投资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更是加强对外合作的力度。目前,全国已确定的国家层面中外合作园区约有18家,其中,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就是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2015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韩后,两国就创新、智能制造、高端技术研发、青年创新创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等方面提出搭建共同合作的平台——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的设立不仅为韩企提供了“一园两基地”*一园即中韩创新创业孵化园;两基地指的是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化基地(成都)、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化基地(资阳)。的投资发展区域,还明确了双方合作发展的方向。除此以外,还有中法成都生态园、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等合作项目的落地,这些在成都中外合作园区的建立和发展的园区,让成都这座城市更具魅力,其文化包容性、创新性已然显现。合作发展的国际化视角早已深扎四川,辐射西南,放眼世界,这种两国政府、园区、企业三层次的合作,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产业链及高端项目聚集。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度,对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四川现常驻韩国侨民1 000人左右,较东部沿海一带相差甚多。跟东部沿海一带不同,四川当地百姓了解韩国的主要渠道还是电影、电视剧等方式。这些经过包装的“韩国文化”有助于韩国的形象提升,“韩流”的盛行给韩企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应,比如韩国的化妆品、服饰、电子等产品的畅销,韩国料理的青睐、韩语学习的浪潮等等;只要标有“韩国”二字的都显得格外“时尚”,这种心态存在于少部分人群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韩国企业在川的发展之路,以科学的思维去判断韩国企业在四川的重点投资方向,就需要不断地把握四川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厘清经济发展走向,紧贴当地需求,才能创造出符合四川经济发展的韩企模式。

(二)把准经济脉络,顺应产业结构需求

1.顺应四川产业结构的需求

中外合作的项目从原来的“广撒网”逐步进入到“深耕”阶段,通过政府、协会、中介等方式建立合作网络,使合作更为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架构更为融合。合作内容从单一领域向全方位合作发展,合作的业态从第二产业到第二三产业联动,使得合作的领域更为宽广。根据2016年四川经济形势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392 4.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9 24.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48 31.7亿元,增长9.1%。近12年来四川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代表着四川产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

新常态下的四川产业结构发展是立足于市场,是根据社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投资比例、投资水平等因素来决定的。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发展的过程,是决定韩企在川发展中需要不断发展的客观因素。从主观方面看,这种顺应是韩企在适应四川产业结构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满足的过程,顺应和发展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韩企在四川的发展,顺应和发展是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之一。

2.适应中国文化的需求

文化的适应性是关于文化类型是否适应社会结构的问题[4]。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礼有节融合了华夏璀璨的千古文明。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这些历史渊源注定了中韩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认同。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中韩之间却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不一样。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中国文化是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是运动变化着的,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传承造就了今天中国文化的地位。

韩剧以文化传播的方式进入我国,让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去了解韩国国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这种方式恰恰迎合了部分年龄层的心理需求,从视觉上、听觉上达到了一定的共鸣效果。在这些包装之下的文化现象,究竟是利还是弊,究竟有没有营养,是值得深思的。而在四川,基于相近的文化资源开发,四川文化产品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5]。韩剧的出现是四川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效补位,是值得肯定的,部分韩剧的出现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产生共鸣,产生影响,产生经济价值,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韩企的发展离不开韩文化的推广,文化助力企业发展,企业依附于文化而发展。对企业而言,所生产的商品是直接作用于市场,服务于人的,市场是衡量企业发展的最终标准,需求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韩企在四川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四川的文化,才能立足于市场、服务于市场。

3.符合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

创新是思维与需求的高度融合,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融合是冲突的终极目标,冲突是融合的实现方式[6]111。韩企在川发展是顺应国际形势的需求,从长远来看,韩企在川发展要立足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才能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为适应产业发展,就需要企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于市场结构和人们的需求。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的菁蓉国际广场,就是中韩创新创业合作平台的载体,是全国第一个以国际创新创业为特色的众创空间集聚区,已有韩国投资伙伴株式会社(KIP)、韩国DK集团合作项目等落地于此。这种创造型经济格局,为青年创新创业,共同开拓,发挥政府引领,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韩企在川发展,更需要贴近市场、走进生活、深入挖掘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经济新格局。

当今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一个全球化的文化运动,它实际上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抗与冲突[6]115。纵观历史,中韩文化的共鸣是韩企放眼全球,扎根中国的必然,四川独特的区域优势给韩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韩企唯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潮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适应四川文化的发展和需求,符合市场的发展需要,才能立足四川、放眼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2]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

[4]韩国社会学会.韩国社会走向何处[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84.

[5]胡惠琳,谢梅.四川文化经济报告(2013)[R].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1.

[6]孙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四川韩国文化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韩国“第一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聚焦韩国大选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