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2018-04-02李立

中国广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中央厨房媒体融合

李立

【摘要】2017年是媒体融合驶入深水区的一年,中国广播走过了PC时代、移动互联时代,进入智能媒体时代,其媒体融合呈现出三期叠加的特征。这一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厨房”建设的重点和目标进一步清晰,全国和地方两会、党的十九大期间,广播报道中出现很多成功的融媒体产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协作并进,智能语音技术带动广播迈入智媒时代,场景化趋向更加明显;声音魅力的重要性凸显。

【关键词】媒体融合 智媒时代 中央厨房 智能语音技术 声音魅力

2017年是国家媒体融合战略实施的第三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向智能互联网转型的重要节点。学者以“智媒时代”为我们当下所处的阶段命名,并指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石的支撑下,“智媒时代”呈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等特征。①可以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是一次大的跨越,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又是一次新的跨越,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革命性转型阶段。媒体融合正是在这种跨越中驶向深水区。

一、广播媒体融合呈现出三期叠加的特征

媒体融合的目的在于打造现代新型的综合性传媒机构,融合在当下已成为媒体行业的自觉。我国媒体融合经过数年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总的来说,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增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媒体纷纷成立新部门、引进新人才、开发新应用、推出新产品,不过除了内容上相互渗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基本上泾渭分明。接着是初级融合阶段。该阶段媒体借助重大报道等契机,打破原有体制机制限制进行创新,推出“现象级”融合产品。最后是深度融合阶段。媒体在“做增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改存量”,在体制机制、经营管理层面改革创新,推动组织机构一体化、传播体系一体化,实现人员、管理、运营融合,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媒体融合的主力军,传统广播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先后经历了创办网站、台网互动、推出“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发展阶段。我国有着300多家电台,2000多套广播频率,目前超过70%的省级广播电台开通了新媒体渠道。截至2015年底,国内几乎所有省级广播电视台以及绝大部分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都开办了网站,内置广播入口;绝大多数都开办了微博、微信平台;一些广播电台还开发了移动客户端,形成网状新媒體传播矩阵。

进入智媒时代,2017年广播的媒体融合出现了三期叠加的特征,即在开办网站、推出爆款全媒体产品、建设“中央厨房”和借助社交网络发挥伴随性、移动性特点进行传播之外,广播业开始尝试利用智媒时代的技术开拓媒体融合新路径。这些做法同时并存、相互叠加,而广播媒体在深入融合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广播声音的独特优势,力求将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二、“中央厨房”建设: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虽然有学者认为,广播机构现在有必要考虑“中央厨房”模式与其自身的技术配置、人力资源、生产流程、绩效考核、人事制度之间的适配性问题,⑥但建设“中央厨房”是媒体融合的重点、要点和关键点却是各方的共识。有学者建议媒体要抓住采编播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以“中央厨房”即融媒体中心建设为龙头,创新媒体内部组织结构,构建新型采编播网络。可以说,“重构采编播网络、再造采编播流程”是媒体融合发展中必须攻破的“腊子口”,其核心就是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中央厨房”的打造源自“中国广播云平台”工程建设。2014年12月31日,中央电台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运营办公室正式成立。2015年以来,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以全新的融媒体产品(独家报道、评论、图解、H5互动产品)为突破点,以“中国广播”客户端、“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银河互联网电视为平台,以重大时政报道与热点新闻报道为契机,推出多组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融媒体产品。同时建立“云采编”“微信”“腾讯通”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动机制,吸纳全台优秀的策划采访编辑力量,初步形成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运营办公室同中央电台各中心的协同工作机制,实现统一指挥、协调、运营的格局。到了2016年7月,“中国广播云平台”的子项目“中国广播云采编平台”上线。

2017年,中央电台“中央厨房”建设的重点和媒体融合的目标进一步清晰。4月19日,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向荣在长沙举行的“第25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6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17)”上表示,中央电台“中央厨房”的三个重点功能是指挥中心、流程再造和云平台。中央电台媒体融合发展目标主要有四个:第一,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再造采编播传播流程,融合体制机制,重组内部资源,实现传统广播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第二,建设“中国广播云平台”,以整合广播行业资源,增强听众和用户的到达能力,推动广播电台行业技术革新和演进;第三,依托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平台初期工程,完成内部资源和流程协同,提升综合采编和传播能力;第四,把移动客户端媒体发展提升到首要位置,以图文新闻为基础,突出音频特色,集中全力打造移动客户端产品。

三、全国和地方两会、党的十九大新闻报道中广播媒体的创新

利用重大报道的契机推出“现象级”融合产品,是推进融合进程的重要策略。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央电台全面提速媒体融合,创新不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央广主播朋友圈》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成为现象级产品,系列页面点击量达230多万人次,引发传媒界的讨论;以《厉害了,我的代表》为代表的150多条短视频产品高调出击,开辟了广播两会报道新天地;《我们的两会》《“静”观其变》《我们出发吧》等专栏尝试多元化生产,惊艳亮相广播和新媒体平台;《部长通道》《做客中央台》《直通北上广》《央广辩论会》等全面开创音视频同步直播新格局,报道影响力持续增强。

地方电台在地方两会期间,也进行了广播创新,如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广播用说唱的形式诠释新蓝图,唱出了广播的特色;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的微信公众号推文:《FM100.7新闻广播推出<首府民生报告>,引发两会代表委员热议》,通过制作民生报告的方式,将散落的民生訴求汇集成册,并进行加工处理,为代表委员更好地参政议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服务了民生,表达了诉求,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广播媒体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的创新从中央电台央广网的一系列数据中可以窥见:央广网累计发布党的十九大相关报道1480篇,图片500余幅;央广新媒体累计发布党的十九大专题微视频、H5、图解产品15组,其中《十九大,改变你我!》《为新时代打CALL(点赞):这可能是最有科技感的一段freestyle(即兴说唱)》等微视频一经推出,24小时内播放量均超过1000万人次,网友点赞数在四万人次以上。

四、向外扩展,融而为一,合而为一

搭建“中央厨房”,生产爆款产品是广播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专业努力,是内功修炼;寻求与新兴媒体互融,突破广播既往的技术限制、形态限制,将专业生产内容(PGC)和用户原创内容(UGC)有效结合,是广播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对外扩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向。

2017年8月4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直播平台“一直播”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宣布将在电台直播内容品牌化、流量集中化、管理平台化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打造全国广播电台与移动直播平台跨界合作的典型案例,并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相互融合。“一直播”聚集了超过两万个政务直播账号和3000个媒体直播账号,已成为多家主流媒体的重要合作伙伴。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听众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能收听自己喜欢的广播电台节目,极大地拓宽了受众范围。

视频化传播探索也是广播进行媒体融合实现“融而为一”“合而为一”的重要方面。2017年6月,中央电台综艺节目中心联合对港澳节目中心、央广新媒体、中央电台驻四川记者站对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行音视频体验式直播,视频直播吸引了近100万人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收看。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则将广播与网络综艺节目相结合,播出视频节目《美人鱼遇上大蓝鲸》。该剧自2016年11月28日开始上线,每期由广播主持人(大蓝鲸)对话社会各行业不同女性(美人鱼),就当前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融入表演与游戏环节。话题新颖,形式活泼,聊天过程开放不受拘束,强化了“大蓝鲸”的品牌。

有学者认为,技术的发展使广播突破了过去单向传播、不易保存等局限性,融入了更多的其他展现方式,使广播节目的传播向“可听、可视、可读”发展,丰富了传统广播节目的传播方式。

五、智能化发展趋势初现

2017年2月13日,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的胡正荣教授在“2017世界广播日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中国广播媒体的融合:问题与方向》的演讲。他说,“声音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个巨大入口。”谈到未来的广播,胡教授表示,“声音链接一切”。他还指出,“广播全媒体方向在于垂直化、场景化、云端化和智能化。”2017年,广播确实已经开始出现了智能化的端倪。

2017年1月27日(除夕),中央电台在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中和腾讯合作推出“喊红包”活动,听众只需在“央广新闻”“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上喊出规定的口令,就有机会赢取红包。“喊红包”活动应用智能语音技术(AAI),共计发放70万个红包,六个小时内参与总人次超过1700万人,最高峰值达到每分钟近16.2万人次互动。这一合作解决了语音识别高频次、高精度等难题,开启“互联网+广播”新玩法,为传统媒体注入新能量。

2017年底,广播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合作进入新的层次:2017年12月18日,国内首家广播人工智能实验室在长沙揭牌,该实验室是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湖南广播传媒中心和科大讯飞希望通过共同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在音频传播领域中的新应用,改造广播传统生产模式,解决行业痛点,探索新业态,让新技术为广播发展赋能。此次双方以“AI(人工智能)+广播新技术”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将融合各自在内容、技术、渠道、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利用语音及人工智能交互、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广播媒体创新发展。

车载电台、车联网和人工智能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某网络电台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车载电台会变身汽车上的智能机器人。在智能媒体时代,电台在车载端的伴随性收听将是垄断的强需求。将来,车载网络电台会是车上娱乐和服务的一个入口,它完全是智能化的,完全以用户为主,是车主与汽车进行交互的一个“机器人”。

六、场景化的发展趋向更明显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应用结合,造成了广播新媒体场景化应用的发展趋势。其中,LBS技术(基于位置的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信息服务,可以简称为“定位服务”。场景化意味着考虑清楚了人、时间、地点和物的关系,并在这个关系下判断受众的行为和需求。LBS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连接,打造了场景化的互动模式。

在智能手机、大数据、传感器、社交网络和定位系统与社会个体建立的整体联系的情况下,“个体”变得越来越具有“场景化”的特点,在他们自带传播的场域,个体本身就是作为“场景化的个体”而存在的,其在作为接受者选择信息来接纳的同时,也在参与二次传播。

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为音频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实现方式,“听”和“说”的场景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阿基米德FM”举办的一场名为“城市夜声”的活动是音频服务的碎片化、场景化应用的经典案例。这个活动通过向用户征集城市夜晚的声音,用声音拼凑成城市地图,实现了线上活动的强场景化,呈现了不同地区的声音特色。无论是画面呈现的感觉还是声音的内容,都带给用户强场景的体验和感受,无形中拉近了不同地区用户间的距离。

七、融合过程中将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中国传媒大学孟伟教授认为,声音属性是今天广播多元发展的原点和起点。声音作为广播媒体最独特的优势,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不仅不应该被取代,反而应该更加凸显,并把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召开之际,中央电台开启“城市声音名片”活动,创造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不用任何文字描述、只用典型音响串起来的广播呈现方式。节目仅用六分钟时间,就让听众“听”到了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成为厦门的声音名片。以此为起点,中央电台为多个城市制作了声音名片。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具有伴随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征,和新媒体的特征相似或相对应,广播是移动媒体中的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中的移动媒体,相较于报纸、电视,广播更加接近新媒体。诚如中央电台副台长赵忠颖所说,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只要广播找准了方向,把握了实质,在发挥音响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以声音的优势为起点和支点,深入研究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规律,在高科技提供的各种技术平台上发挥声音的独特优势,让广播继续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广播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中央厨房媒体融合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媒体“中央厨房”的实践与思考
以“互联网思维”推进城市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思考
“中央厨房”锻造超级大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