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琴:“素读经典”之法

2018-04-02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歌诀读法母语

五大目标。第一,弱而能言;第二,胸藏万卷;第三,化识成智;第四,有母语情怀;第五,下笔成文。一个人一辈子都在优美的母语中生活,在优美的母语环境里面栖息,那么这个人的灵魂是有所皈依的。

在钱学森临终之问中,其中一个就是谈到我们的学制拉太长。想想看,我们孩子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一个个都二十四五岁了,读完博士都三十岁,最有激情才华的年龄居然锁在学校里。但是,中国古代十六七岁孩子出来担当天下重任的人大有人在,比如,白居易未满十六岁去参加高考,被丞相叹为奇才,王勃写《滕王阁序》时未满十九岁,这种大气象怎么培养出来的?不外乎他们从小灵魂就有皈依,有这样的母语熏陶。

《黄帝内经》中提及,成为“大人”必经的五个成长期:“人生而神灵”,这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爹妈给的;第二个阶段,“弱而能言”,我们母语教学为什么这么吃力,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小宝宝,慢慢走,喝水水,拉粑粑,吃饭饭”,这种方式简直在弱化他的语言体系!数学教学是一种敏捷性的思维,母语教学也是一种敏捷性思维,要用正常的语调和词汇和孩子说话,说市井俗语不叫能言,要说高雅的语言,从小就让他读圣贤书,于是他心目中有圣贤,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幼而徇齐”,找到榜样,长大后才有可能进入第四、五个阶段,“成而登天”“御风而行”。

作为老师,我们一辈子就起这样一个桥梁的作用,不要让孩子错过弱而能言、幼而徇齐的阶段。上下两头属天管,属地管,是孩子自己的,老师能管的只有中间这一两点。所以要让孩子大量读书,大声读书,读圣贤书,让朗朗书声,换我朗朗乾坤。 (此文为陈琴老师讲座内容,由本刊特约记者许丽丽根据录音整理。)

素读:“素读”之“素”有朴素、素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之意,即在简单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放弃对文本支离破碎、深耕细作甚至无中生有的解读,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紧紧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期,利用富有节律感与音乐性的吟诵和歌诀的读书方式,让声音把合适恰当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快速而大量地背诵全文、长文、难文甚至大部头的经典,实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能写千万言”,使原典成为滋养自身的能量源泉,与古圣先贤对话,成就自己日后有高度的人生。

“必须是经典作品”: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必须“素读”,只有那些称得上“经典”的作品才值得花费足够的心力去“素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智慧都蕴涵在这些经典作品中。这个民族的读书人必经过此类文字的濡染方可真正传承本民族的精神血统。

“不为考分而训练”:“素读经典”课程不能以单一的试卷考试来评价师生的教与学,因为它不是指向单项知识训练,而是关乎一个人的心智素养,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才可见功效的灵魂课程;再者,经典重回学校,千万不可变成一个新鲜的噱头课题。目前,不少学校都在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美其名为“国学”课,一个学期就让学生零碎地背诵几段文选或几首诗词,期末时做一场表演汇报,就觉得是被“国学”熏陶了。真正的经典训练是一个持久工程,小学阶段是启蒙,中学阶段是深化,成人之后是化用。学校应该在正常的教学时段里每天都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让学生诵读经典,如此几年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反感读经典,也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觉得经典深奥难懂而放弃阅读。

“吟诵和陈琴歌诀乐读法”:古人云:“诗不可解也。”意思是文字引发读者的兴感情绪仅靠旁人阐释才可生发终究是隔着一层。不如让学生按照吟诵规则诵读两三遍,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诗文的感化作用经由读者自已的声音方可更胜一筹。

此外,“素读经典”的诵读还有许多巧背熟记的方法,比如“镂空法”“文意概述法”“导图标示法”。最为学生喜爱的是“歌诀体”(目前被全国不少老师统一叫成“陈琴歌诀乐读法”)。此方法是参照旧时的“疾读法”,又运用了吟诵的基本规则,依据古诗文句式的长短参差特征,按“书读一口气”的要求,声情并茂地诵读,其明快、活泼的语调促使诵读者全身心投入,真正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猜你喜欢

歌诀读法母语
“0”的读法和要领
母语
少林拳法二十讲
母语
歌诀作伴助写字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歌诀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性知识对维、汉语小数读法的影响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巧编歌诀在皮肤科临床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