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方志学理论研究综述

2018-04-02苏卢健

上海地方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方志学志书方志

苏卢健

2017年,方志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据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网上期刊数据库统计,本年度公开发表的论文超过400篇,其中方志理论类的有51篇,方志编纂与管理类的有102篇,方志学史类的有31篇,志书研究与评介类的有121篇,方志人物研究类的有33篇,方志利用类的有56篇,方志学硕博士学位论文有29篇。从论文的作者单位来看,高校、科研单位及各省市区地方志办为主要力量,其中作者单位为高校、科研单位的论文216篇,为各省市区地方志办的论文有166篇,其他单位的论文仅有17篇,另9篇论文的作者单位不明。为了便于述评,本文将从方志理论、方志编纂与管理、方志学史、志书研究与评价、方志人物五个方面展开。

方志基础理论研究

方志理论研究是方志学研究的首要重点内容。2017年,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方志的性质与概念、方志学科建设、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方志文化等方面,旨在为方志学发展寻求理论上的突破。

方志性质与概念。有关方志的性质,学界众说纷纭,是从古自今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因此,方志的性质一直是方志理论研究中的重点。梁滨久《深入开展方志性质学术研究的必要性》就探讨了深入开展方志性质学术研究的缘由及其必要性。①梁滨久:《深入开展方志性质学术研究的必要性》,《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2期。近年来,在西方学界风靡已久的观念史、概念史逐渐被吸收到中国史的研究中,一些方志学学者对此亦有借鉴。韩章训《论方志观念的嬗变》对笔事说、文本说、事业说三种方志观念的产生和流变进行了考察。②韩章训:《论方志观念的嬗变》,《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7期。陈泽泓《地方志概念诠释观刍议》从定义观、时间观、语境观等方面对地方志基本概念进行诠释的问题进行论述。③陈泽泓:《地方志概念诠释观刍议》,《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4期。吉祥《中西方文化语境中“方”与“志”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中西方语境中“志”与“方志”的语言转换和文化理解,比较了中国方志与西方地方史(志)、西方人类学民族志背后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特征特点,并探讨人类学民族志对方志转型的启示。①吉祥:《中西方文化语境中“方”与“志”的比较研究》,《史志学刊》2017年第5期、

方志学科建设。近年来,方志学界致力于将方志学建成一级学科,不少学者对如何解决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罗干《论方志学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对方志学科建设中的行政隶属和非隶属、行政和科研、大文化和小方志、方志和年间、新旧方志等若干关系须进行研析。②罗干:《论方志学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4期。范洪涛《关于构建中国方志学史学科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探讨了构建中国方志学史学科体系的源头、内涵、总体结构等若干问题。③范洪涛:《关于构建中国方志学史学科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4期。一些学者也对方志学的分学科建设进行构想。沈永清《方志美学探论》对方志美学的属性、效应、学科定位等课题作探索研究后认为:方志美学已进入方志学学科的研究体系,为其下属的一级或二级分支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④沈永清:《方志美学探论》,《史志学刊》2017年第2期。余璐《浅议方志传播学的构建》探讨了方志传播学的提出和意义及其研究现状,并对推进方志传播学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⑤余璐:《浅议方志传播学的构建》,《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3期。另,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其他学科对方志学研究的借鉴意义。如李秋洪《地方志与社会学: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的结合》认为社会学对方志学研究及方志编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渗透、社会学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借鉴等方面。⑥李秋洪:《地方志与社会学: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的结合》,《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9期。

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自2014年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日益受到学界重视,2017年亦是如此。刘星《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探讨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目标要求,认为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应包括志书、年鉴的转型升级、地方志整体工作的转型升级和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转型升级三个层面的内容。⑦刘星:《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3期。廖云建、陈忠《新常态下地方志转型升级实践探索》探讨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下地方志转型升级的路径,并对转型升级后的地方志事业作出展望。⑧廖云建,陈忠:《新常态下地方志转型升级实践探索》,《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8期。不少学者从各自省份的具体情况探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如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浙江“方志工作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浙江“方志工作强省”建设为目标,以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实践为范本,对中国地方志转型期升级的目标要求、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一些探索。⑨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浙江“方志工作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4期。周霞《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实现新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关于新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探讨了新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途径。⑩周霞:《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实现新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关于新疆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4期。2017年又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冀祥德及时跟进,撰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其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地方志系统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地方志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思考和认识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大指导意义①冀祥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2期。。

方志文化。近年来,方志文化研究逐渐兴起,2017年亦有不少研究成果发表。江万丰,高新伟《方志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意义》梳理了方志文化研究的发展和成果,并探讨了此研究的意义。②江万丰,高新伟:《方志文化研究的兴起与意义》,《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2期。温益群《方志文化特点及功能之我见》回顾了有关方志文化的论述,探讨了“深描”与“阐释”两种方法对方志文化研究的意义,并利用这两种方法对传统方志文化特点和传统方志文化功能进行研析。③温益群:《方志文化特点及功能之我见》,《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1期。夏传玉《新常态下的方志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了新常态下方志文化的特点、定位、谋划和人才观。④夏传玉:《新常态下的方志文化传承与创新》,2017年地方志与地方史理论研讨会论文汇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场合提出“文化自信”,十分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应展现出自己的文化自信。2017年,冀祥德首次提出了“方志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其《论方志文化自信》通过梳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方志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自信重大命题提出的过程,系统研究方志文化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方志文化自信的基础、内涵与价值。⑤冀祥德:《论方志文化自信》,《中国年鉴研究》2017年第1期。符思念《树立方志文化自信,推进方志文化建设》认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方志文化自信,增强方志文化自觉,不遗余力地弘扬方志文化。⑥符思念:《树立方志文化自信,推进方志文化建设》,《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4期。

方志编纂与管理研究

2017年,方志编纂与管理研究主要分为新方志篇目设计、编纂原则与方法、各类新方志编纂得失、编纂人员管理、方志数字化建设、方志馆管理等方面,旨在为今后方志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方志篇目设计。无论编史,还是修志,都须制定相关的体例,体例的制定与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书的质量。因此,方志的体例向来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朱虹《四川省部分新方志经济部类的篇目设置比较研究》通过对一、二轮方志经济篇目设置重心的比较,管窥中国在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问题。⑦朱虹:《四川省部分新方志经济部类的篇目设置比较研究》,《卷宗》2017年第3期。张福平《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仅从通俗化、形象化角度谈起》分析了志书的体例与篇目之间的关系。⑧张福平:《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仅从通俗化、形象化角度谈起》,《黑龙江史志》2017年第3期。任根珠《新方志分志首编内容的设置与创新》从修志实践中归纳出新方志分志首编内容设置的五种创新模式。⑨任根珠:《新方志分志首编内容的设置与创新》,《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3期。如何控制志书篇幅同样是修志中的较为重要问题,一些学者亦予以关注。陈泽泓《志书篇幅研究析论》提出文约事丰是理想的志书境界,讨论志书篇幅问题关键是要不要控制篇幅,何为篇幅适度。⑩陈泽泓:《志书篇幅研究析论》,《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期。任根珠《志书表格的数量与篇幅控制》通过多部志书用表的比较,探讨了志书各部类表格的合理数量。⑪任根珠:《志书表格的数量与篇幅控制》,《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2期。

方志的编纂原则与方法。志书编纂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这也是方志区别于其他著述的标志之一。王翠《“不越境而书”考析》对“不越境而书”及其乃中国地方志传统编撰原则说法之滥觞进行了考证,梳理了第二轮修志以来针对“不越境而书”产生的各种观点,分析了该讨论产生的原因与意义,阐述了作者的思考意见。①王翠:《“不越境而书”考析》,《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3期。苏毅、冯鹏、谢利娟《地方志总纂中内容的精编——基于二轮〈陕西省科技志〉的实践研究》以二轮《陕西省科技志》编纂为例,认为内容精编需从行文规范、文字精炼、交叉重复处理、特色彰显、上溯下延等方面着手和实践。②苏毅,冯鹏,谢利娟:《地方志总纂中内容的精编——基于二轮〈陕西省科技志〉的实践研究》,《黑河学刊》2017年第2期。刘善泳《浅析社会调查法在地方志事业运用的重要性》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志领域应当加强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③刘善泳:《浅析社会调查法在地方志事业运用的重要性》,《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5期。在新方志的编纂中,图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志书中图片设置的原则。满时新《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提出志书图片设计放置必须遵守突出领导关怀、明确历史节点、决定必用精品、发挥资源优势、展现地域风光、摘取特殊事件、展示奇异景象、考虑潜质后放八项原则。④满时新:《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黑龙江史志》2017年第2期。王柳《泛阅读时代地方志图志体发展探析》通过阐述读者阅读倾向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图志复兴的客观原因、发展源流及现状,总结出图志中图片设置的原则。⑤王柳:《泛阅读时代地方志图志体发展探析》,《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9期。

各类方志编纂。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到:“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正式将村志编纂纳入了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中。自此之后,不少学者对如何编纂村志各抒己见,相关论文逐年增加。胡俭《关于如何做好乡镇街道村志编修的一些思考——以上海市编修情况调查分析为例》梳理上海乡镇、街道和村志编纂的历史和现状,并提出一些思考。⑥胡俭:《关于如何做好乡镇街道村志编修的一些思考——以上海市编修情况调查分析为例》,《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2期。张军《康熙〈杏花村志〉对名村志编纂的借鉴》⑦张军:《康熙〈杏花村志〉对名村志编纂的借鉴》,《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1期。、王复兴《浅析村志的编写》⑧王复兴:《浅析村志的编写》,《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5期。、王新玲《关于村志编写的几点思考》⑨王新玲:《关于村志编写的几点思考》,《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2期。三文都探讨了村志的编纂意义、编纂者、编纂方法、编目设计、资料来源等问题。史俊明、韩义广《编纂村志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村志编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编纂村志的基本要求。刘文海《编修村志要突出三大特色》认为编修村志要突出时代特色、村庄特色、专业特色,并分析了各个特色的体现方面和具体做法。⑩刘文海:《编修村志要突出三大特色》,《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4期。一些学者也探讨了特色志的编纂。高艳《从〈镜泊湖志〉看特色志的编纂与开发利用》以《镜泊湖志》为例,探讨了特色志的编纂方法、内容详略、创新载体等内容。⑪高艳:《从〈镜泊湖志〉看特色志的编纂与开发利用》,《黑龙江史志》2017年第5期。

编纂人员。志书的编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编纂人员的素质对志书的质量又有无比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些学者也十分关注志书的编纂人员问题。金雄波《试谈提升地方志编辑素质之途径——以〈萧山市志〉为例》指出了《萧山市志》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认为必须精心组织组建编辑队伍,确保编辑队伍的高效率运转,这是确保志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编辑队伍素质的基础性工作。⑫金雄波:《试谈提升地方志编辑素质之途径——以〈萧山市志〉为例》,《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2期。福建省地方志学会课题组《福建省地方志兼职队伍的现状及思考》通过对近年来福建省直单位和省、市、县地方志工作机构聘用兼职人员参与修志、建设兼职队伍等情况的考察,提出了加强兼职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⑬福建省地方志学会课题组:《福建省地方志兼职队伍的现状及思考》,《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8期。孙众超《试论新时期方志人的角色定位》认为新时期方志人只有做历史和时代的记录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发展的服务者、理论创新的推动者,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大事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在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升级的过程中找到切实有效之途径。①孙众超:《试论新时期方志人的角色定位》,《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6期。

方志数字化建设。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阅读的定义也被泛化,传统的方志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求生存,是方志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微信作为时下中国最为火热的即时通讯软件,自然会引起一些方志学者的关注。刘善泳《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的状况及对传统的地方志业态产生的影响》考察了30个地方志公众号开通、运行的基本情况,指出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了其对传统地方志业态产生的影响。②刘善泳:《地方志微信公众号的状况及对传统的地方志业态产生的影响》,《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2期。欧长生《从方志微信公众号开发利用看志鉴数字化传播》分析了志鉴数字化传播的必然性,探讨了开发和利用方志微信号的方式合意义。③欧长生:《从方志微信公众号开发利用看志鉴数字化传播》,《福建史志》2017年第4期。周维《省级地方志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和发展探析》通过对10家地方志微信公众平台2017年1—3月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从推送内容、菜单设置、功能设置以及推送形式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地方志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④周维:《省级地方志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和发展探析》,《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0期。在新媒体时代,借用他人的平台未尝不可,但如要有突破,方志必须构建自己的平台。余璐《Web3.0视角下的地方志信息化平台建设构想》对Web3.0的含义及特点进行介绍,并结合方志工作本身的内容,以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视角来审视目前方志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⑤余璐:《Web3.0视角下的地方志信息化平台建设构想》,《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6期。刘丹《面向方志的发现平台设计与实现》认为构建专有的面向方志的发现平台,通过引入新的GIS、标签云等技术,可以提供更多与资源特性相关的发现手段,提高资源的可发现性。⑥刘丹:《面向方志的发现平台设计与实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少学者寻求新技术与方志结合的可能性。曾永志、毛文飞《“VR+方志”的可能路径初探》阐述了VR技术的基本概念,从VR技术的特点和地方志工作方面探析二者结合的可能路径。⑦曾永志,毛文飞:《“VR+方志”的可能路径初探》,《福建史志》2017年第4期。陈忠、廖云建《“一带一路”视野下“互联网+地方志”创新研究》分析了新疆发展“互联网+地方志”的条件优势和意义,指出了“互联网+地方志”发展的创新方式。⑧陈忠,廖云建:《“一带一路”视野下“互联网+地方志”创新研究》,《黑龙江史志》2017年第10期。蔡丽华《开发省志在线编纂软件的设想与实践》分析了开发省志在线编纂软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省志在线编纂软件的设计和实践,认为这项应用是可以尝试推广到所有省志分志乃至市县志,并将会带来长远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⑨蔡丽华:《开发省志在线编纂软件的设想与实践》,《福建史志》2017年第1期。刘京臣《他者视阈中的数字方志建设——以燕行录中的蓟州为中心》认为未来数字方志建设应注重在与其他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流的基础上,扩大文献范围、建立文献关联、发现隐含信息,进而实现自动分析。⑩刘京臣:《他者视阈中的数字方志建设——以燕行录中的蓟州为中心》,《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5期。一些学者也指出了方志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刘益龄《地方志网站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基于全国省级方志网站的分析研究》通过论述地方志网站建设的重要作用,分析省级网站的现状,梳理了省级网站建设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提升网站建设水平的对策。⑪刘益龄:《地方志网站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基于全国省级方志网站的分析研究》,《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8期。

方志馆研究。2017年,有关方志馆的研究也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姚文文《论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以黑龙江省方志馆为例,阐述了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后,方志馆该如何发挥方志文化的服务作用,如何更好的适应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方志的影响力,承担起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①姚文文:《论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黑龙江史志》2017年第11期。游桃琴《关于方志馆的定位与功能的思考——以江西省方志馆为例》基于在江西省方志馆工作六年的实践体验,认为方志馆可以定位为综合性展示地情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且具备收藏、展示、爱国教育、交流研究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五大突出功能。②游桃琴:《关于方志馆的定位与功能的思考——以江西省方志馆为例》,《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4期。周春玲《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探讨了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基本特征及措施。③周春玲:《方志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兰台内外》2917年第1期。

方志学史研究

2017年,方志学史研究论文相对较少,可分为历代方志史研究、区域方志史研究、方志整理与收藏三个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旨在梳理和考察历史上不同时期方志学的发展情况以及方志的存佚情况。

历代方志史研究。韩章训《论修志史上的四次高潮和两次变革》分别论述了修志史上的四次高潮和两次变革,认为第一次修志高潮出现于北宋祥符年间,第二次修志高潮出现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第三次修志高潮出现于清康、雍、乾三朝间,第四次修志高潮出现于1927—1937年。第一次修志变革出现于隋唐至两宋,第二次修志变革出现于晚清至民国。④韩章训:《论修志史上的四次高潮和两次变革》,《上海地方志》2017年第3期。邢培顺《论地志产生的原因》认为地志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政治原因,如上计制度;二是乡土意识的影响;三是存史的需要;四是因注释经典而产生的专门之学;五是因记录出行而形成;六是博物志异意思;七是立言不朽意识。⑤邢培顺:《论地志产生的原因》,《巢湖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王忠敬《南宋地方志与风俗观的变迁——以南宋地方志〈风俗门〉为中心的考察》考察了南宋地方志《风俗门》设置情况和地方志编纂者关于地方风俗的观念,认为目前存世的南宋地方志普遍设有《风俗》这一门类,这与地方官和士人对于“风俗”的密切关注、地方官处理政务的需求、地方社会推行教化和宣扬地方形象的目的、前代志书体例的影响等因素有关。⑥王忠敬:《南宋地方志与风俗观的变迁——以南宋地方志〈风俗门〉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8期。曾荣《论民国修志与图书馆事业的相互影响》通过对民国修志与图书馆事业相互影响的历史考察,探讨了民国修志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面相,揭示图书馆工作在方志编修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⑦曾荣:《论民国修志与图书馆事业的相互影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1期。韩章训《论民国修志界对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运用》从运用进化史观和运用唯物史观两方面作具体论述,认为在民国时期,率先用进化史观审视方志的代表人物就是梁启超、李泰棻、傅振伦,率先用唯物史观审视方志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泰棻、傅振伦。由于时代局限,进化史观对民国修志界影响较大,唯物史观对民国修志界影响较小。⑧韩章训:《论民国修志界对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的运用》,《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6期。近代方志转型是方志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少学者对此问题有所探讨。曾荣《论近代方志学的渊源与转变》考察近代方志学渊源与转变的历史,认为在近代方志转型的背景下,方志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有了新的变化;而受西学影响,方志学重心亦由重视“编纂之学”向以“专门学问”为旨归转变。⑨曾荣:《论近代方志学的渊源与转变》,《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0期。杨文华《从〈四川新地志〉看地方志的近代转型》以郑励俭著《四川新地志》以例,探讨了近代地方志在内容、编纂方法等方面的转型。⑩杨文华:《从〈四川新地志〉看地方志的近代转型》,《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6期。

区域方志史研究。有关区域方志史研究,大多学者都考察了各个地区的旧志修志情况。严中良《恩施地区散佚旧志考述》通过爬梳现存方志等资料,得出恩施地区散佚旧志至少有30种,其中,明代以前2种、明代9种、明清之际4种、清代14种,年代不明者1种。①严中良:《恩施地区散佚旧志考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期。赵丹《平阳见存旧方志考略》对存世的五种旧方志进行初步考察,主要考述其题名卷数、内容目次、版本特征、递修情况、源流关系、文献藏地以及文献价值等方面内容。②赵丹:《平阳见存旧方志考略》,《浙江档案》2017年第2期。王通、白丽萍《历代安次地区方志述论》述论历代安次地区方志的编纂情况、现存状况以及史料价值,同时,并从历史沿革、河流变迁、土地流转及白银使用等方面对安次现存方志进行研究。③王通,白丽萍:《历代安次地区方志述论》,《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2期。郭思宝《对黑龙江垦区史志事业发展的思考》探讨了黑龙江垦区史志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④郭思宝:《对黑龙江垦区史志事业发展的思考》,《农场经济管理》2017年第6期。何新春、陈菁《方志纂修有计划与无计划相交织之略考——以抚州市辖九县二区为例》对抚州市行政辖区有据可查的133部方志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抚州方志纂修有计划与无计划相交织,有计划为主;官修与私修并存,官修为主。⑤何新春,陈菁:《方志纂修有计划与无计划相交织之略考——以抚州市辖九县二区为例》,《东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2017年的区域方志史研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有学者开始关注西方其他国家的修志。陈日华《近代早期英格兰的“乡绅修志”现象》梳理了近代早期英格兰地方志的编纂与发展,又分别从群体志视角、民族国家视野、郡共同体视角三方面探讨了英格兰的“乡绅修志”。⑥陈日华:《近代早期英格兰的“乡绅修志”现象》,《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

方志整理与收藏。宋金芹《普陀山志整理、研究与编撰之管见》在整理元明清普陀山志书的基础上,调研了专家学者对元明清普陀山志书的校雠考辨成果,研究了2015年版的《普陀山志》,发现该版本在增补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了新修普陀山志编撰方面的一些管见。⑦宋金芹:《普陀山志整理、研究与编撰之管见》,《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4期。严奇岩《贵州历代方志收集、整理的现状、回顾与展望——评〈贵州历代方志集成〉》认为201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贵州历代方志集成》有三个特点:一是编排合理,阅读使用更方便;二是版本来源渠道多、质量高;三是收集影印的志书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张新民《贵州地方志考稿》考证的不足,但仍有至少69种旧方志没有影印收录。⑧严奇岩:《贵州历代方志收集、整理的现状、回顾与展望——评〈贵州历代方志集成〉》,《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1期。马天祥《清代西藏方志整理现状与走向》概述了当前清代西藏方志文献的收录、整理与汇编情况,探讨了清代西藏方志的类别划分及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清代西藏方志的整理工作作了展望。南江涛《中国旧志整理与出版概况》从目录编纂、影印出版、点校和数据库4个方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旧方志的整理与出版概况。⑨马天祥:《清代西藏方志整理现状与走向》,《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8期。韩超《略论旧志影印——以陕甘宁旧志为中心》概述了纸本旧志影印的情况及其优势,探讨了旧志影印的新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旧志影印规范化的对策。⑩韩超:《略论旧志影印——以陕甘宁旧志为中心》,《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3期。党斌《韩国现存中国地方志及其特征》通过考察韩国存藏中国地方志,认为韩国所存中国方志虽然数量不及欧美、日本等国,但仍有不少珍贵的版本,而编纂《韩国所存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对于掌握韩国存藏情况,以及开发利用其文献价值十分有必要。⑪党斌:《韩国现存中国地方志及其特征》,《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6期。

志书研究与评价

2017年,志书研究与评价依然沿袭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对旧志的研究主要是考证其作者、成书经过、体例、版本、史料价值等,而对新方志的研究旨在挖掘志书的特色。相关学者在志书辨误上也作了不少工作,也为今后志书编纂提供了借鉴。

旧方志。旧方志一直是方志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多学者比较关注旧志的作者、成书经过、内容、体例、版本等问题。桂始馨《〈吴兴统记〉研究》考察了《吴兴统记》的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及其内容。①桂始馨:《〈吴兴统记〉研究》,《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3期。安大伟《明末东北方志文献〈辽东名胜志〉考述》对《辽东名胜志》的作者、文献版本、内容、特点、价值等进行了考述,并与《辽东志》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该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辽东历史地理、典故史实、辽事等方面的研究。②安大伟:《明末东北方志文献〈辽东名胜志〉考述》,《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阿风《〈新安志〉的史源考察》通过相关史料考证,认为《新安志》的史料来源主要包括诗文、计簿、正史国典、旧图经、地理书、杂家稗说、故老所传与金石之文等。③阿风:《〈新安志〉的史源考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赵靖君《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史料来源考述》认为该志通过原文照录、裁减融合等方法,征引了较多《明实录》、野史笔记、文集方志以及其他官修文献等各种典籍资料,作者的亲历见闻也是史料来源之一。④赵靖君:《周应宾〈旧京词林志〉史料来源考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朱向红《乾隆时期的〈庄浪县志〉》通过对《庄浪县志》内容的分析,认为该志记录了庄浪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虚幻色彩,削弱了其价值。⑤朱向红:《乾隆时期的〈庄浪县志〉》,《北方文学》(下旬)2017年第7期。刘颖《僧人修纂的〈福清县志续略〉》介绍了《福清县志续略》的成书背景,归纳出《福清县志续略》一书的特色,并阐述了该志书独特的史料价值。⑥刘颖:《僧人修纂的〈福清县志续略〉》,《福建史志》2017年第1期。高石《章世嘉本〈铜山县志〉钩沉》对梳理了五种以“铜山”为名的地方志,对章世嘉本《铜山县志》作了简单概述。⑦高石:《章世嘉本〈铜山县志〉钩沉》,《中国西部》2017年第11期。李沈阳《民国〈续修惠民县志〉的修纂与评价》考察了《续修惠民县志》的修纂情况,探讨了该志的特点和价值。⑧李沈阳:《民国〈续修惠民县志〉的修纂与评价》,《滨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一些学者也将旧志作横向或纵向比较。段琼慧《康海〈武功县志〉与韩邦靖〈朝邑县志〉比较》对明代康海纂《武功县志》与韩邦靖纂《朝邑县志》的篇章结构、编辑体例、编纂目的等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⑨段琼慧:《康海〈武功县志〉与韩邦靖〈朝邑县志〉比较》,《新疆地方志》2017年第1期。罗玮《雍正、乾隆两朝〈临汾县志〉比较初探》通过对雍正八年、乾隆四十四年所修四部《临汾县志》的版本和内容进行比较研究。⑩罗玮:《雍正、乾隆两朝〈临汾县志〉比较初探》,《暨南史学》2017年第十三辑。

旧志价值。方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有助于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研究。因此,有不少学者探讨方志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李明奎《在常见和稀见之间:中国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探析》从环境史的角度对方志中的史料进行初步探析,认为方志对各种物产、山川风物、灾害的记载,以及方志中辑录的诗文、图像均为环境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史料。⑪李明奎:《在常见和稀见之间:中国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探析》,《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8期。袁茵《河北方志所见民间演剧史料考论》梳理了清代及民国所修河北地区方志中相关史料,并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进行考察,分析河北地方演剧的社会功能,以及演剧活动与农事祈福、人生礼仪以及民间崇拜的关系。⑫袁茵:《河北方志所见民间演剧史料考论》,《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马前《〈长乐县志〉中的史料价值》从整体上来研究《长乐县志》的史料价值,认为县志中关于当地民间抵抗海寇的记载可以补充正史史料的不足,民风民俗的叙述可以展示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而地区时代沿革的描述则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变迁。⑬马前:《〈长乐县志〉中的史料价值》,《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郑益兵《论光绪〈滁州志〉的史料价值》认为光绪《滁州志》为人们提供了珍贵的历代滁州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文化、教育、人物、风俗等方面的史料,内容极其丰富,既有为其它文献载之不详的内容,也有为其它文献所未载的内容。①郑益兵:《论光绪〈滁州志〉的史料价值》,《滁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方从戎《明清时期广东省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概览》考察了明清时期广东省地方志中的祭祀和风俗音乐史料,并归纳了音乐史料的特点。②方从戎:《明清时期广东省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概览》,《岭南音乐》2017年第3期。侯倩《山水方志的宋诗辑佚价值——以〈中华山水志丛刊〉为中心》通过调查以《中华山水志丛刊》为中心的历代山水志中的艺文材料,认为对《全宋诗》而言,山水方志具有新作者及佚诗的发现、已著录作者佚作的辑补、补足《全宋诗》著录不完整的篇目或残句,以及漏辑诗拾遗、在金石卷中也存留有一些“碎金”等重要的辑佚价值。③侯倩:《山水方志的宋诗辑佚价值——以〈中华山水志丛刊〉为中心》,《嘉兴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新方志。有关新方志评介的研究成果亦十分之多,大多学者较重视新方志的特色之处。巴兆祥《续修市志的经典之作——〈苏州市志(1986—2005)〉读后》认为《苏州市志(1986—2005)》是续修市志中的精品佳作,有三大特色:一是全市、市区、属市(县级)协调得当;二是志稿撰写练达精致;三是特色把握与体现准确到位。④巴兆祥:《续修市志的经典之作——〈苏州市志(1986—2005)〉读后》,《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4期。李论、巴兆祥《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区域方志史探索——读汪毅〈方志四川〉有感》认为《方志四川》是一部受公众史学影响编写的区域方志史著述,其有三大特色:采用影像史学手段,展现公众文化资源面貌;运用口述史方法,强调官学互动和公众参与;深掘地方志精髓,提倡社会共同记忆构建。⑤李论,巴兆祥:《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区域方志史探索——读汪毅〈方志四川〉有感》,《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期。郭凤岐《评〈杭州市志(1986—2005)〉》认为《杭州市志(1986—2005)》有几大特点:“特立独行”贵厚重;“英特迈往”亮特色;“单特孑立”巧衔接。⑥郭凤岐:《评〈杭州市志(1986—2005)〉》,《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6期。沈永清《上海市〈浦东县志〉评述》认为上海《浦东县志》编修思想与编写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⑦沈永清:《上海市〈浦东县志〉评述》,《黑龙江史志》2017年第3期。梁娥、潘源《〈中国影像方志〉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研究》分析了《中国影像方志》的内容题材、结构、艺术表现特征和审美特征,认为其无论在艺术表现和审美内涵上都有重大突破,内容与形式的的审美价值对今后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⑧梁娥,潘源:《〈中国影像方志〉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研究》,《电影评介》2017年第11期。潘向泷《公安志特色资源建设与学术价值分析——以警察史研究为例》认为公安志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公安特色的地方文献,是研究警察史的重要文献。因此公安院校图书馆应加强公安志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工作。⑨潘向泷:《公安志特色资源建设与学术价值分析——以警察史研究为例》,《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年第1期。

方志辨误。方志虽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但或是人为原始,或是时代局限,以致志书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不少学者对此予以辨误纠正。如指出旧志问题的有,曹雪《古代地方志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地方志为典型》以云南地方志为例,认为古代地方志中存在多相抄袭,无实地考察;感恩于天,颂扬当朝;重本抑末,观念明显;社会等第,以士为尊等问题。⑩曹雪:《古代地方志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地方志为典型》,《昭通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林靖《试析志书建置沿革编纂的若干问题——以厦门地方志为中心》通过对厦门13部地方志建置沿革文本进行梳理,分析主要问题,总结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⑪林靖:《试析志书建置沿革编纂的若干问题——以厦门地方志为中心》,《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期。朱湘铭、徐美珍《方志著录致误分析——以〈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方志条目为例》归纳了方志著录致误的三种类型,并以《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之方志条目为例,通过稽考辨正以分析其致误原因主要在于著录方志条目时不详加审核、甄别,而简单照录前人的书目。⑫朱湘铭,徐美珍:《方志著录致误分析——以〈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方志条目为例》,《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年第2期。管仁波《〈(淳熙)新安志〉“嘉庆十七年刻本”质疑》通过考察台湾所藏《新安志》丁杰刊本与“嘉庆十七年刻本”存在的矛盾,发现所谓的“嘉庆十七年刻本”并不存在。①管仁波:《〈(淳熙)新安志〉“嘉庆十七年刻本”质疑》,《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年第12期。张传勇、宋淑兵《〈永乐大典〉本“邹平县志”小识》考察《永乐大典》残卷引自“邹平县志”的一条资料,认为元明之际邹平修过一部县志,纠正了邹平有志始自嘉靖之说。②张传勇,宋淑兵《〈永乐大典〉本“邹平县志”小识》,《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5期。赵卫平《乾隆年间陈琮〈永定河志〉考》通过对陈琮纂修《永定河志》的考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正确认知陈琮《永定河志》的文献价值与历史地位。③赵卫平:《乾隆年间陈琮〈永定河志〉考》,《史学史研究》2017年第4期。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新方志的问题,如吴静《地方志“政区”部类二轮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指出了二轮地方志“政区”编纂存在概念表达、建置沿革考证、朝代记述、地名更改记载等方面存在问题,并由此提出修改建议。④吴静:《地方志“政区”部类二轮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及修改建议》,《出版科学》2017年第1期。王建国《新方志的勘误》分析了新方志勘误的形式、内容、范围及其原因,并探讨了勘误工作的意义。⑤王建国:《新方志的勘误》,《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5期。

方志人物研究

方志人物历来是方志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历年来都有不少相关文章发表,2017年亦是如此。而在方志人物研究中,大多学者通过方志学家的修志实践探讨他们的贡献及理论思想。

民国之前的方志人物研究。张宁宁《论黄仲昭方志学与文学思想的融通》通过对黄仲昭方志学与文学思想融通的分析,认为其文学思想带有方志家的烙印,文学创作带有方志家偏爱的内容描写,其方志编纂也带有更多的文学家色彩。⑥张宁宁:《论黄仲昭方志学与文学思想的融通》,《莆田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刘耀《朱睦·与明代河南地方志编修》考察了朱睦参与编修的嘉靖《河南通志》、万历《开封府志》、《皇朝中州人物志》等多部河南方志,分析了其修志的原则与特点,探讨了其修志思想及学术贡献。⑦刘耀:《朱睦与明代河南地方志编修》,《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4期。刘根发《明末清初方志家李世熊》以宗夏曦编校《寒支诗钞·寒支先生岁纪》为主线索,参考其他史籍载李世熊列传和研究资料,梳理了李世熊的生平事迹和著述。⑧刘根发:《明末清初方志家李世熊》,《福建史志》2017年第5期。陈郑云《于成龙的方志学思想探析》依据康熙《江南通志》、康熙《江西通志》的叙例,探讨了于成龙的修志方法、修志目的及其所修志书的内容和文本特点。⑨陈郑云:《于成龙的方志学思想探析》,《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6期。赵鹏团《略论戴震方志“地理专门”说的学术渊源及历史成因》梳理隋唐以来以方志为“地理专门”的学术思想源流,分析了这一观念的历史成因,认为戴震方志“地理专门”说并非新论,自隋唐以来持此说法者不乏其人。⑩赵鹏团:《略论戴震方志“地理专门”说的学术渊源及历史成因》,《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0期。孟凡松《张锳方志思想略谈》考察了张锳的方志思想,认为其“方志即地方之史”“志书略古详今”等观点在咸丰《兴义府志》的纂修中得到体现。⑪孟凡松:《张锳方志思想略谈》,《西夏研究》2017年第1期。范猛《王志沂与〈陕西志辑要〉》考察王志沂的生平事迹,总结《陕西志辑要》一书的体例和结构安排,分析其编纂的特点。⑫范猛:《王志沂与〈陕西志辑要〉》,《史志学刊》2017年第2期。王昱淇《王棻修志思想探究》通过王棻所修的志书探讨了其体用思想、图表运用及舆地志的特点。⑬王昱淇:《王棻修志思想探究》,《台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崔助林《杨笃的修志实践和理论》考察了杨笃的修志活动及其理论,认为他在其丰富的修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见解,强调“志即史”,在《山西通志》编纂中首创方志六门体例,使用小序,实事求是治志,精于考据,重视金石,科学述地理,重视绘图,采用小引,注重列表,艺文入志。①崔助林:《杨笃的修志实践和理论》,《史志学刊》2017年第2期。

章学诚是方志人物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之一。阚明娜《新旧史学视野下的章学诚方志学》认为章学诚方志学思想与今天新史学视野下的地方志新概念有了很大重合。②阚明娜:《新旧史学视野下的章学诚方志学》,《北方文学》2017年第3期。孔祥龙《章学诚方志“前志列传”思想对新旧志书编者署名的启示》考察了章学诚前志列传思想的来源和内容,探讨了该思想对新旧志书编者署名的启示。③孔祥龙:《章学诚方志“前志列传”思想对新旧志书编者署名的启示》,《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4期。薛艳伟《论章学诚的方志学说在晚清之回响》考察了章学诚的“方志为史”“方志立三书说”“四体说”“州县立志科议”“设立前志列传”和“阙访列传”等方志学说在晚清的回响。④薛艳伟:《论章学诚的方志学说在晚清之回响》,《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7期。张立新《志乃史体——论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探讨了章学诚了“志乃史体”“志属信史”“方志学三书论”等方志学理论。⑤张立新:《志乃史体——论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安顺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民国之后的方志人物研究。刘大胜《钱基博方志修撰的学术来源、贡献及不足》探讨了钱基博方志修撰理念的来源和其对方志修撰的贡献,并指出了其方志修撰理念的不足。⑥刘大胜:《钱基博方志修撰的学术来源、贡献及不足》,《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3期。顾亚欣《张相文与民国版〈泗阳县志〉》探讨了张相文修志实践和其所编《泗阳县志》的特色。⑦顾亚欣:《张相文与民国版〈泗阳县志〉》,《江苏地方志》2017年第6期。常方舟《鄂东学人王葆心生平概览与思想考述》考察了王葆心的生平事迹,探讨了其教育和学术思想。⑧常方舟:《鄂东学人王葆心生平概览与思想考述》,《散文百家》2017年第10期。张彬彬《再论黎锦熙的方志观》重新探讨了黎锦熙对方志性质、功用、体例、编纂方法及资料收集等方面的看法。⑨张彬彬:《再论黎锦熙的方志观》,《卷宗》2017年第27期。莫超《黎锦熙先生在西北时期的汉语方言著述研究》通过考察黎先生在陕西编撰了《方志今议》和洛川、同官、宜川县志中的“方言歌谣志”,以及《地方志中“方言风谣志”之编查法》等文,认为其方言著述为方言志的编撰提供了示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并对国语教学、国语推广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⑩莫超:《黎锦熙先生在西北时期的汉语方言著述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7年第1期。郭达祥《论邬庆时的方志思想》考察了邬庆时的修志实践,认为其提出为保全民族文化的命脉计,志书“不惟不可不修,且不可不急修”;创新修志的方法,尝试“三不四最”法;因应时代的要求,对方志的体例、内容及表现形式不断进行创新。⑪郭达祥:《论邬庆时的方志思想》,《广西地方志》2017年第3期。曾荣《建国初期毛泽东关于方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关于方志文化探索与实践的历史过程,探讨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读志用志的历史经验。⑫曾荣:《建国初期毛泽东关于方志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年第2期。张世民《试论陈元方对当代中国地方志事业的贡献》梳理了陈元方对当代中国地方志编纂的理论贡献,分析了其对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顶层设计,并探讨了其方志学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现实基础。⑬张世民:《试论陈元方对当代中国地方志事业的贡献》,《中国地方志》2017年第1期。

综观2017年的方志学研究,学界基本上保持着近年来稳中有进的局面,一些学者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和新技术的变化,由此寻求方志学的发展。然整体而言,方志学研究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除了少数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方志文章只能发表于级别较低的期刊。据笔者统计,2017年仅有23篇方志学论文发表于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尽管存在一些核心期刊不太刊发方志学论文的实情,尤其是与新方志相关的文章,但从上述的文章来看,大部分的文章质量并不高,选题无太多新意,内容较为简单,这是造成方志学研究论文难以刊登核心期刊的主要原因。再者,方志学研究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从上文可知,2017年方志学研究的主力为高校、科研单位及各省市方志办的研究者。然仔细考查作者情况,不难发现,高校、科研单位中的发文者以学生为主,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学生中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他们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并能结合自身研究的需要,在旧志的利用和研究上颇为着力。但他们发文章目的不一,以致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各省市方志办的研究人员有丰富的修志实践经验,他们大多能利用自身的实践来探讨新方志编纂、地方志事业转型、方志文化建设等问题,但不少人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水平。因此,如何让高校、科研单位的中坚力量参与方志研究,提高高校中学生的方志研究水平,加快高校科研单位与各省市区方志办之间的学术交流,是方志学今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方志学界致力于将方志学建成一级学科,但从2017年方志学研究来看,方志学学科建设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方志学志书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方志学成果形态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方志学基本原理述论
方志学历史源流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新视角、新思路与新趋势:近代方志转型视域下的方志学研究述论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