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话头”禅法的特质探析

2018-04-01耿静波

社科纵横 2018年5期
关键词:祖师众生语录

耿静波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天津 300191)

大慧宗杲(1089—1163)为禅宗一代宗师,提出后来在禅宗中占主流地位的“看话头”禅法,大振临济宗风,法裔繁盛,冠于一时。宗杲的禅法简洁明快,直指人心,植根百姓日用,是对禅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理念的一贯继承,有着强烈的现世性,极具生活化特质。由《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嘉泰普灯录》等所载宗杲及其弟子的说法语录,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正是大慧派禅法的共同特征及鲜明特色。

据相关史料记载,宗杲在上堂及平时说法时,经常引用禅宗公案,诸如临济义玄、南泉普愿、赵州从谂、云门文偃,以及雪窦重显等禅师的语录、公案。其中,宗杲尤其重视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之“无”字话头,其在劝士大夫参习“看话禅”时,多次提到此话头。通过对祖师语录、公案的述评,宗杲表述出自家特殊的禅法主张。另外,宗杲对僧俗弟子、儒者士大夫问题的答语、回信,也明显透漏出其对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根本理解及看法。现结合部分史料分别析之。

祖师道:“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那个是不睡底眼?那个是不异底心?山华开似锦,涧水湛如蓝。[1](P822)

为学、为道一也。为学则学未至圣人,而期于必至。为道则求其放心于物我,物我一如,则道学双备矣……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1](P913)

“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蓦拈拄杖,云:“这个是色。”卓一下,云:“这个是声。”诸人总见总闻,且那个是明底心?那个是悟底道?喝一喝,云:“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复卓一下。[1](P823)

“色心不二,彼我无差。”蓦拈拄杖,云:“若唤这个作拄杖子,捏目生华;若不唤作拄杖子,破家散宅。毕竟如何?”掷下,云:“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1](P823)

僧问:“心佛俱亡时如何?”师云:“卖扇老婆手遮日。”乃云:“心佛不二,物我一如。若实得一如,则不见有物我之名。若实得不二,则不见有心佛之相。既不见有心佛之相,则全心即佛,全佛即心。既不见有物我之名,则全物即我,全我即物。”[1](P825)

“眼若不眠,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出自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意在阐明一心变现万物;万法缘起性空,平等一如。宗杲这里借祖师之语指出,心外无物,万法唯心造。要明了万法一如之理,修行之人,心若有所住,便容易被世俗牵绊,被外物遮蔽。若能觉悟心色不二、物我一如之意,则能得大自在,获得解脱。“为学、为道一也。为学则学未至圣人,而期于必至。为道则求其放心于物我,物我一如,则道学双备矣……”出自宗杲《示莫宣教(润甫)》,宗杲在这里强调,不管为学还是为道,入世抑或出世,都应该遵循此理。

又见《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僧问同安:“如何是和尚家风?”安云:“金鸡抱子归霄汉,玉兔怀胎向紫微。”僧云:“忽遇客来,将何祇待?”安云:“金果早朝猿摘去,玉华晚后凤衔来。”师云:“同安家风不妨奇怪,径山家风又且不然。或有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即向他道,齐时一钵和罗饭,禅道是非都不知。忽遇客来,将何祇待?蒸饼不托。”[1](P825)

祖师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大小祖师,却作座主见解。径山即不然,眼不自见,刀不自割。吃饭济饥,饮水定渴。临济德山特地迷,枉费精神施棒喝。除却棒,拈却喝,孟八郎汉,如何止遏?[1](P812)

学世间法,须要理会得分晓;学出世间法,却全要理会不得。方有趣向分,既理会不得。却如何趣向?但恁么究取。[1](P893)

对于“如何是和尚家风”的提问,宗杲亦是未予正面回应,似答非答,发人深思。“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同样出自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意为若不起取舍憎爱的分别心,则万法皆可返其真实面目。宗杲在此援引祖师语录,阐明相关问题之后,则独辟蹊径,主张彻底、十足地随缘任运、即真即俗,不受丝毫羁绊。也即所谓的“饿来即食,困来即眠”。在此方面,可以说,在历代祖师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宗杲对此又作了新的推进。这也许就是其“学世间法,须要理会得分晓;学出世间法,却全要理会不得”所欲表达的深意吧。

“佛是众生界中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中不了事汉。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故古德云:“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1](P893)

金峰示众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时有僧出问:“如何是二十年前有老婆心?”峰云:“问凡答凡,问圣答圣。”僧云:“如何是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峰云:“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师云:“径山当时若见,只将五祖师翁底对他。”[1](P824)

对于上诸祖师所认为的“众生是佛、佛即众生”,宗杲表示认同,并进一步强调,众生应看破放下,无了无不了。人人有自家“宝藏”,自性具足,不待他求。而迷与悟的关键,正在于能否觉悟此理。

“即念离念,觉与非觉。有心无心,若善若恶。搅成一块,将错就错。”举起拂子云:“拂子头上一串穿却,便恁么去。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且道业识茫茫底与释迦老子相去多少?”喝一喝,云:“洎合错下注脚。”[1](P824)

一年一度解,一年一度结。只是这个事,何须更多说。不多说,蹋著秤锤硬似铁。[1](P836)

在宗杲看来,大道无形,诸如“祖师西来意”之类的问题,超越语言,非文字所能表达,亦无须言说。“一年一度解,一年一度结”,多言无义,是非善恶,觉与不觉,学人切己自省,不可妄下结论。

另外,大慧宗杲门下弟子众多,多为法门龙象。我们由竹原宗元、能仁祖元等宗杲嗣法弟子的讲法语录,可看出宗杲弟子对其“看话头”禅法的较好继承与进一步发展。

建宁府竹原宗元,建州(在今福建)人,俗姓连,少时被赞称为“儒林秀杰”。宗元二十八岁时,悟万事皆空之理,于是礼西峰道耸为师。不契,遂拜谒大慧宗杲,入其门下。宗元请益,宗杲禅师举岩头见德山,问“是凡是圣”,德山大喝的公案,宗元顿悟本旨,疑云尽释。宗元属宗杲所收较早的弟子,《补续高僧传》卷第十一载其“依妙喜最久”[2](P444)。宗元与宗杲另一弟子开善道谦友善,宗元曾语之道谦“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五事。宗元契悟后,分座西禅。宗杲的至交,丞相张浚曾以数院迎请,宗元皆不赴。后归乡隐居。所居茅舍,曰“众妙园”。宿衲士大夫,屡请开法,宗元皆拒绝。“宿衲皆集,士夫交请开法,一无所从。”[3](P404)宗元世寿七十七,夏腊五十。

关于宗元的禅法思想,《嘉泰普灯录》及《联灯会要》所载较详。

示众曰:“若究此事,如失却锁匙相似。只管寻来寻去,忽然撞著,恶,在这里。开个锁了,便见自家库藏,一切受用,无不具足,不假他求。别有甚么事?”示众:“诸方为人抽钉拔楔,我这里为人漆钉著楔。诸方为人解黏去缚,我这里为人加绳加索了。送向深潭里,待他自去理会。”示众:“主法之人,气吞宇宙,为大法王。若是释迦老子、达磨大师出来,也教伊叉手,向我背后立地。直得寒毛卓坚,亦未为分外。”一日,举世尊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乃曰:“见怪不怪,其怪自坏。”[3](P404)

宗元在说法中,经常强调众生心体本净、自性元成。“若究此事,如失却锁匙相似。只管寻来寻去,忽然撞著,恶,在这里。”自家宝藏,受用无尽,不假外求。由宗杲的法语,我们可以看出,其为人“漆钉著楔”、“加绳加索”,正是“反”其道而行之,意在使众生觉悟、意识到“自性元足”之理,由外求转为内求。由其“送向深潭里,待他自去理会”,恰见宗元的慈悲大义。同时,由宗元曾力劝开善道谦遵宗杲之命,赴长沙通张浚书,语之道谦,“五事”须自家承当,可见宗元对佛法把握的谛当程度。

宗元说法紧凑利落,禅风峻烈。见上之“主法之人,气吞宇宙,为大法王。若是释迦老子、达磨大师出来,也教伊叉手,向我背后立地。直得寒毛卓坚,亦未为分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以及《联灯会要》之“然后更须知有向上一窍子,若透顶透底,方得自由自在。若只得个入头处,使宝惜,坐在胜妙境界中,堪作甚么?大丈夫汉,一等是踏破草鞋,须是大彻大悟,方能出生入死。如其毫发不透,则十万八千。古人云,转凡成圣易,转圣成凡难。如今凡圣难易,总不得动著。但一切时中,著精彩看。忽然撞著无面目汉,老僧罪过弥天,达磨二祖,隐身无地。”[4](P156)“呵佛骂祖”乃禅宗语录的重要特征,而其深意,正在于破除参禅者的人我执,法我执,从而当下觉悟,与真如相应。由宗元的上堂法语,我们也更深刻地体会到,诸大德尊宿正是通过这种透顶透底的棒喝、训斥,将佛教慈悲度化、成佛成祖的真精神切实、有效地贯彻到了众生的修习实践。

温州雁山能仁枯木祖元,福建长乐人,俗姓林。祖元出家后,先参谒雪峰顶禅师,又参佛心本才禅师。机语皆契。大慧宗杲于福州洋屿庵传法期间①,祖元前来参学,礼其为师。祖元为洋屿庵“得法”十三人之一②。关于祖元的悟道因缘,一日,祖元见僧剔灯,忽有悟,作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对面蹉过。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依前只是这个。”[3](P402)宗杲亦作偈和之,“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3](P402)由僧人剔灯,火光闪烁,祖元顿悟无明与真如不异之意。没有无明就没有缘起,最初一念无明乃真如自生。缘起与真如不二。正所谓自性本体,照破万古。祖元遂尽弃前证。宗杲作偈,以示印可。

绍兴十九年(1149)春,祖元应请住温州雁山能仁禅院,见《嘉泰普灯录》所载其上堂法语:

上堂曰:“有佛处不得住,踏著秤锤硬似铁。无佛处急走过,脚下草深三尺。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北斗挂须弥。恁么则不去也,棒头挑日月。摘杨华,摘杨华,眼里瞳人著绣靴。”卓拄杖,下座。上堂:“观音菩萨买胡饼,放下却是馒头。云门大师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能仁即不然,初三十一。”上堂:“雁山枯木实头禅,不在尖新语句边。背手忽然摸得著,长鲸吞月浪滔天。”[3](P402)

如同宗杲其他弟子,祖元的上堂法语,亦是多用自相矛盾,或者不相干的偈语,来截断参禅者的思惟断见,令其省察自性。如其举赵州从谂的公案,“有佛处不得住,踏著秤锤硬似铁。无佛处急走过,脚下草深三尺。”同时,祖元也强调了佛与众生无异的思想。迷即众生,觉悟即佛。众生或被表象,或被文字知见所遮蔽,迷失自性,骑驴找驴,作茧自缚,乃虚度光阴。然而,整体来看,虽然禅宗一再主张不涉言语,认为此为“死门”,而非“活路”,但诸禅师又在说法中不可避免地提到文字语言,且俨然已经成为禅师接引说法的“定例”。如祖元亦提到,“雁山枯木实头禅,不在尖新语句边。背手忽然摸得著,长鲸吞月浪滔天。”可以清晰地看到,二者存在不即不离的微妙关系。对于参禅者来说,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张力,则可能是相对更为客观、理性的抉择。讲到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用祖元之师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时所作的“开示”予以概括。“不能见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便尽拨弃,一向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静坐、观心、默照。”[1](P894)

综上所述,宗杲继承了慧能南宗禅法,提倡独特的“看话头”禅法,着眼现世,不离生活日用,以致其禅法在丛林及士大夫中皆产生巨大影响,得到众多弟子及朝野士大夫的追随与护持,极大推动了宋代临济宗的壮大与发展。整体来看,这与宗杲对两宋社会环境、学术潮流的精到把握是密不可分的。对宗杲及其弟子所倡导的“看话头”禅法的分析探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把握宋代儒、释、道三教融摄的学术潮流,审视两宋禅宗的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亦可以为当今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及价值观构建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与启迪。

注释:

①据《佛祖纲目》记载,宗杲于福州洋屿庵接引开法时,祖元前来参谒。“祖元,福建林氏子。参宗杲于洋屿。元风骨清癯,危坐终日,杲目为元枯木。”见《佛祖纲目》,《续藏经》第85册,第756页下。《补续高僧传》亦记载,祖元“参妙喜于海上洋屿庵。”见《补续高僧传》,《续藏经》第77册,第443页中。

②“洋屿发明大事者十三人,师其一也。”见《补续高僧传》,《续藏经》第77册,第443页中。

参考文献:

[1]《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

[2]《补续高僧传》,《续藏经》第77册.

[3]《嘉泰普灯录》,《续藏经》第79册.

[4]《联灯会要》,《续藏经》第79册.

猜你喜欢

祖师众生语录
达摩祖师
发扬沩山灵祐祖师的“水牯牛精神”
“在最坏时候,懂得笑,哭得出”Wywan笔下的祖师奶奶
张爱玲祖师奶奶的音乐世界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