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变迁视角下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

2018-04-01廖鹤淳

市场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萧县农场家庭

◇廖鹤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繁荣昌盛、自强自立的保证,地位举足轻重。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就显得迫在眉睫。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概念,发展家庭农场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家庭农场制度的优势和必然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集体经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个阶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户承包地出现了细碎化、分散化的问题。家庭农场制度相较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来说,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必然性。

1.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制度优势

在家庭农场制度中,一般农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生产的利润大部分都归于这个家庭,这种利己性可以极大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少他人的干涉可以增加生产过程的灵活性,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政府鼓励家庭农场在工商局进行登记注册,使其具有法人资格,从而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使其得到的信息更加及时有效。家庭农场是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解决了土地分散化、零碎化的问题,使用的生产设备、技术都较为先进,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所以,采用家庭农场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使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配置,降低生产风险。

2.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必然性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基于对成本-收益的分析,建立了以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对于制度变迁的诱因,诺斯认为“正是获利能力无法在现存的安排结构内实现,才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或变更旧的制度安排)的形成。”也就是人对利益的追求。农民生产和交换农产品,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市场行为。在农民具有有限理性的假定下,他们也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边际促进功能逐步衰弱,农民无法获得潜在利益,因此产生了进行变革的呼唤,而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充足、成本不高,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家庭农场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二、萧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

萧县地处安徽省的最北部,距离各大经济带较远,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以农业的发展反哺工业的发展,总人口数量为14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1万人。自2013年开始家庭农场试点以后,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截至2016年,萧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42.1万亩,发展家庭农场765个。

近年来,萧县家庭农场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经营的农业品种逐步增多,主要发展类型有粮食生产、特色种植、设施农业、水果种植、各类养殖、种养结合、休闲农业等,但总的来说,萧县的家庭农场发展仍处于初始水平,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之路漫长而艰巨。

1.家庭农场的现代经营意识不强

培育家庭农场,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经营主体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萧县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多为该县农村地区传统的普通农民。他们受教育的年限不长,综合素质偏低,财务知识缺乏,缺少一定的科学决策、风险承担、市场业务拓展能力。萧县又是劳务输出大县,哪怕家庭农场场主愿意付出可观的报酬,高素质的季节工也难聘到,只能雇用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还有部分村民理念比较原始传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外界信息比较匮乏,不愿主动采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2.资金压力大,融资贷款难

调研发现,萧县90%的家庭农场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难题,工商资本流向农村的速度不断攀升,政府的土地需求逐步加大,农民地产意识持续提高,这些原因都造成土地租金升高,劳动力价格提升,这些费用支出增加给普通的农户形成了很大的财务压力。家庭农场融资的渠道主要有向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和民间借贷两种方式,由于很多家庭农场都缺少从银行贷款的基本抵押物品,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另外,家庭农场能够向农村商业银行申请到的贷款额度不高,导致家庭农场通过银行所能申请到的资金有限。资金不足的部分只能通过私人钱庄或亲朋好友借贷筹集,高利息的民间借贷让农场主苦不堪言,无法满足长期生产的需要。

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总体较低

家庭农场多源于传统农户,其基础设施都比较老旧,标准化程度不高,很多设备都亟待更新换代。近年来,我国农资价格持续上升,农产品价格却基本平稳,农民的利益被挤压,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更换生产设备。萧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粮价预测、病虫害防治、粮食储存、农产品销售等服务都无法满足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4.政策性农业保险效果有限

萧县自2009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10年正式实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但其效果目前来说仍然有限。调研发现,萧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只由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一家经营,缺乏市场竞争。虽然按照国家政策补贴标准,农户本身投保仅占投保总额的小部分,但萧县的很多农民并没有投保,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现行的赔付标准比较低。当家庭农场丰产不丰收时,农业保险赔付并不能覆盖农业生产的成本,无法达到其投保的目的。加之理赔程序比较繁琐复杂,所以很多家庭农场便放弃参保,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基于制度变迁理论下的发展建议

1.培养农村新型职业农民

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家庭农场对经营主体的要求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对农民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培训,请有经验的农业专家向农民普及家庭农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信息化时代,农民自己可以上网自主学习,也可以参加远程学习。相关部门除了要向当地农民普及专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还要鼓励在外务工的有知识、有技能、有经验的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办家庭农场。要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加强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使他们在市场交易中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降低市场风险。

2.完善家庭农场的融资制度

针对家庭农场从银行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可以促进银行放宽政策,可以对示范家庭农场及信誉等级较高的家庭农场实行优先贷款,同时简化信贷手续,降低贷款利率,鼓励更多的家庭农场向金融机构贷款。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法,成立股份制的家庭农场,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帮助家庭农场缓解缺少资金的窘境,也可以解决土地流转的难题。针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性低的问题,建议引入2~3家保险公司,以打破垄断、形成良性竞争。保险公司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增加保险种类,缩减处理时间。让农户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使理赔更加有效率。

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引导各类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对接,提供更全面、更低成本的服务。农村扶持政策要向家庭农场倾斜,以降低农民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改善农场生产加工的条件。家庭农场通过建立合作社制度,不但可以交流各种农业生产方面的经验、技术知识,还可以作为一个集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提升话语权,降低交易费用。形成科学的农资-农产品价格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有时需要政府出面,保持农资价格的稳定,或是退出农产品价格市场,让市场自动调节价格。

4.规范家庭农场管理制度

要稳定土地流转,将家庭农场的发展同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对于家庭农场的认定和注册,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来进行。鼓励家庭农场提升经营规模的同时,不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针对不同生产类型的家庭农场采取不同的认定标准。积极引导农业机构已经认定的家庭农场到工商部门注册和登记,使家庭农场主具备法人资格,享有更多法律权益。

5.依托现代技术,创新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应广泛地应用新技术、新方式,提高产量,减少污染,形成高效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形式。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要通过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形成有自身经营特色的产品,更加专业细致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根据规模大小来定位不同家庭农场的农产品,比如对于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可以把产品定位于满足大众消费的基本产品,例如粮食蔬菜、禽类蛋类产品;规模较小的家庭农场,可以发展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通过建立“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家庭农场带来更多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销售量。

[1]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06).

[2]赵伟峰,王海涛,刘菊.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经济纵横,2015(04).

[3]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4]戴维斯,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猜你喜欢

萧县农场家庭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农场假期
农场
家庭“煮”夫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
恋练有词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