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与死亡

2018-03-31葛淑娴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爱伦死亡美学

摘 要:作为唯美主义倡导的先驱,埃德加·爱伦·坡,热衷于对死亡与美的描写刻画,他崇尚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为了彰显永恒不朽的神圣美,在他的作品中,死亡和美女频繁交织地出现,使“死”和“美”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这一写作特色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本文通过分析其作品来阐释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美学 死亡 爱伦·坡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这位天赋卓绝的“怪才”命途多舛,他幼年丧母,父亲又不知所踪,后被收养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生活拮据且动荡不安,又逢爱妻离世,使得他常年沉溺于酗酒不能自拔,40岁便抑郁而终。其短暂而悲苦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死亡充满着狂热,因此,他的作品颇具悲情色彩,常以死亡为主题,极尽描写死亡之美、死亡之神秘,表现了他的厌世情绪和悲观主义。爱伦·坡的文学创作呈现了其复杂的审美情趣。一方面,他不断地在幻境中编织美与死亡,表达其渴望自我折磨的天性;另一方面,他又对死亡的神秘保持着令人不安的沉默与恐惧。在爱伦·坡的文学世界中,“美女之死”是爱伦·坡刻意追求的最富有诗意的题材,因此“美”与“死亡”构成了爱伦·坡诗歌与小说的重要维度,它们之间足够大的张力使其诗歌与小说蕴蓄了人生的另一种审美品位。

一、诗歌之形式美

爱伦·坡在他的诗论中着重强调了诗的美学意义。他反对新古典主义“文以载道”,以事理入诗,作道德教诲。他看中诗歌的形式美,追求诗歌的艺术效果,倡导“效果先行”,利用情调和事件达到美感效果,认为诗不宜过长,否则其美的统一感便会消失,诗越短就越有诗意。如《海中之城》全诗不过53行,却以恐怖的氛围和诡异的意象将读者带入其梦幻的世界里。诗歌一开始就写道:“死神为自己垒起了宝座/在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城郭……都以沉入永久的休眠……苍穹下海水仆俯恭顺/波浪不兴,一片凄清。”诗歌的开头凄清寂寥的古城、波澜不惊的海水、静谧的死神营造了一种神秘、压抑的氛围。这就迎合了爱伦·坡“效果先行”的理念,成功地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恐惧。诗人在营造一个梦幻的空间,一个迥异于现实存在的世界。人世间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死神面前归于沉寂,表现了死神的肃穆之美。“高洁的苍宇不见投下星光……只有碧海微光静静泛起……古琴、藤蔓和紫罗兰……轻风可能在远方幸福的海上欢闹……”死亡的世界并没有那么恐怖,而是幽静、柔和,这里有碧海微光、刻着花卉和常春藤的壮丽神庙,也有藤蔓和紫罗兰这样娇艳瑰丽的花草,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美好。他塑造的死亡世界是听觉与视觉、想象与情感错落而又和谐的世界,是一个纯粹形式美的世界,一个远离他所愤恨和恐惧的现实世界。在这首诗中,爱伦·坡追求一种和谐肃穆之美,他采用古城的象征、死亡的意象,完美地运用了诗歌韵律和结构将诗歌的形式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爱伦·坡的诗歌意象怪诞,诗韵意味深长。诗歌是他借以避世的手段,他宁愿生活在神秘、虚无的梦幻世界里,也不愿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悲苦,而是在纯粹“美的形式”和“死亡世界”中寻觅自己“独特的浪漫主义”灵感及其表达方式。他没有像惠特曼那样钟情于大自然的山水美景或闲情野趣,而是像狄金森那样,用死亡来书写对人生和美的感悟,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畸变的内心世界的奇异美,对他们而言,死亡等同于永恒之美。

二、忧郁、哀伤之美

爱伦·坡在其《创作哲学》中提到,在所有忧郁的主题中,死亡是最忧郁的。美丽妇人之死在他看来是世间最富有诗意的主题,而最适宜描述这一主题之人应是死者的恋人。爱伦·坡认为美是诗歌统辖的唯一领域,而最能表现“美”的是哀伤;美发展到极致必然使敏感的心灵颤动并潸然泪下,忧郁是最正宗的诗歌情调。美的最高极限便是死亡,死亡最能营造忧郁的情调,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死亡”,而“最伤感且最具有诗性”的则是“一位美丽的少妇之死”,因为“这一刻最接近美”。所以其短篇小说《丽姬娅》《艾蕾奥瑙拉》《贝蕾妮丝》《莫蕾拉》,诗作《丽诺尔》《尤娜路姆》《乌鸦》和《安娜贝尔·李》中都涉及“美女之死”这一主题。他对这一主题的钟爱和他幼年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坡的母亲伊丽莎白亡故时年仅24岁,年轻貌美的母亲过早离世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触发了他的恋母情结,而他对母爱的深深渴望也使得母亲形象成了爱伦·坡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乌黑头发、白皙皮肤、明眸慧眼。正如他在《丽姬娅》中对丽姬娅的描述:“皮肤比象牙还要白皙……浓密黝黑的天然卷发……那双大眼睛比瞪羚的眼睛还要圆……眸子黑得发亮。”爱伦·坡母爱的缺失使他与富有“母性”的斯坦纳德夫人有着亲密关系,其经典诗作《致海伦》正是为她有感而发,但不久后,斯坦纳德夫人同样死于肺结核。后来,爱伦·坡与小自己14岁的表妹弗吉尼亚结合,享受了一段短暂而幸福的婚姻生活,但不幸的是爱妻几年后也染上肺结核,最终离世。这些在爱伦·坡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女人相继离世,深深触动了爱伦·坡,因此,美丽女子的死亡形象便在心中深深扎了根,“美女之死”便成为他创作的最佳主题。

爱伦·坡认为,死亡之美是由忧郁、哀伤升华而来,因此美女之死是世间最富有诗意的主题。如作品《丽姬娅》,在丽姬娅死后,肝肠寸断的“我”即使娶了罗汶娜,但日思夜想的却是丽姬娅。为了怀念丽姬娅,“我”特意把婚房装扮得如同撒旦的宫殿般阴森恐怖,因无法承受对亡妻的相思之苦,經常沉湎于对丽姬娅的幻想之中:“那层尸布从头上散落,溢出一头长长的、浓密蓬松的秀发……‘至少这次我不会弄错——这双圆圆的,乌黑的,目光狂热的眼睛——属于我的爱人——属于丽姬娅小姐。”叙述者对丽姬娅的爱已经达到痴狂的地步,而丽姬娅的死而复生也表达了爱伦·坡的一种希冀,希望自己的爱妻也可以以这种方式与自己相见。如他的诗作《乌鸦》,以“恋人”与“乌鸦”交替出现为主线,吟唱出诗人“哀伤与永恒怀念”的情结。乌鸦以一声声“别无他人”“永不复生”来回应诗人所有的问答,打破了他渴望与爱妻相见的愿望,而这种强迫重复和自我折磨的体验,正是一次次对美的永恒的确认。这种生离死别、凄惨感伤的情景造成了最大限度的悲痛与绝望, 也完美地表现了“死亡”所带来的“哀伤之美”。

三、惊悚、神秘之美

爱伦·坡在文学创作中对美的感觉、对灵思的表现总是出人意料的。正如他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特点时写道:“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害怕发展到恐惧,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变成怪异和神秘。”爱伦·坡的作品几乎到了“美”和“恐怖”相依相从,以至于非美不恐怖、非恐怖不美的程度。爱伦·坡笔下的这些美丽智慧的女子,自身笼罩在一层令人恐惧的迷雾之中,如起死回生的丽姬娅,灵魂不死、生命轮回的莫雷拉,以及被攫取牙齿而夜夜惨叫的贝蕾妮丝。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即使再明艳动人,都逃不过病痛的折磨,而一旦得病,都形容枯槁、面相恐怖。他所塑造的环境和氛围也同样阴森可怖,如《厄舍古屋的坍塌》中,雨夜的荒山野地、萧瑟的墙垣、凄凉的宅院、宅内阴暗的挂毯、鬼影幢幢的盔甲纪念品、身患重病且面容枯槁的房主,都使读者和“我”产生“一种冷彻骨髓的感觉”;《丽姬娅》中阴森恐怖的婚房,有铅灰色的玻璃大窗、阴森的橡木穹顶、半哥特半特洛伊式的怪诞图案、黑色檀木雕刻成的婚床、黑花岗岩的石棺、人工导入的强风等。惊悚的场景也是小说的亮点,如《厄舍古屋的坍塌》中对马德琳突然破棺而出,回到古屋的场景描写:屋外狂风大作,风雨交加,哥哥罗德里克脸色“白如死尸”,眼里“透出狂喜的神采”,为排遣烦闷以古书为伴,接着听到棺材的破碎声,妹妹在地下室走廊中的挣扎声,接着是她那带有魔力的尖叫声,身裹血迹斑斑的白色尸衣,瘦骨嶙峋、枯瘦如柴的妹妹站在门外。爱伦·坡运用各种手段来烘托气氛,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效果,同时这些惊悚画面的描述更加增添了恐怖神秘的气息,更能震颤读者的心灵。

爱伦·坡的审美观不可谓不奇特,他追求的是一种畸变的内心世界的奇异之美,如死亡、恐怖皆是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却在爱伦·坡的笔下得到发挥,并呈现出异样的美。他认为,美不仅仅体现在美丽事物的本身,更体现在叙述者对美的感受与体验。而这种死亡所带来的极度恐惧与永恒美丽的交织,对叙述者反复冲击所造成的心灵上的激昂和震慑是无以言表的。这就是爱伦·坡所说的“人类渴望自我折磨的天性”的真正含义。因此爱伦·坡在大量作品中通过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频繁引用,揭示了追求永恒的美时那种强烈的心灵颤动,使死亡与美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熊荣斌,彭贵菊编著.爱伦·坡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 張中载,赵国新编著.西方古典文论(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作 者:葛淑娴,硕士,广东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爱伦死亡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纯白美学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妆”饰美学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