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巴斯妇形象看乔叟的女性观

2018-03-31刘星姚连兵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女性观中世纪

刘星 姚连兵

摘 要:在中世纪的英国,受社会主流思想——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民众有着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通过乔叟对巴斯妇的多方面描写,比如巴斯妇的着装打扮、五次婚姻、“大胆的”女性主义言辞以及作为资产阶级的自由贸易者的身份,自主掌控自己的经济等等,都体现出乔叟在受到社会变革以及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之后,女性观不断觉醒,于是借助巴斯婦这一形象来抨击社会上的厌女主义。

关键词:《坎特伯雷故事集》 巴斯妇 中世纪 乔叟 女性观

一、引言

在文艺复兴初显端倪的14世纪末,英国的“诗歌之父”杰弗里·乔叟也深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杰弗里·乔叟晚年时,他呕心沥血创作的诗体短篇小说集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为英国文艺复兴拉开了序幕,并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对充满欢乐与矛盾的朝圣之旅的生动描写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作品中,“巴斯妇”的人物形象被乔叟刻画得十分逼真,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正在兴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富裕的特点。但是关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所反映的女性观,学者们却各执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乔叟的作品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女性主义,例如罗林在《乔叟的性别诗学》(1989)中提到:“乔叟式反语在《坎特伯雷故事集》里得到了展现。乔叟在巴斯妇人的序言和故事里他是代表‘受排挤的女性发声的。”{1}并且,迈克尔·马西在其2005年的著作《乔叟和性别》中认为,乔叟的作品展示了一个“性别问题更微妙复杂的图景,在这图景中作者显然清楚传统的性别观念,在这传统的观念基础上作者能脱离它而对它进行讽刺性批判”。不过,乔叟的处理方式是显而易见的:他“一贯地对女性角色抱有同情,而没有束缚于传统偏见和歧视”{2}。但另外一些学者却认为:“乔叟对反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和对女性的讽刺性描写文体运用娴熟。”{3}例如,汉森并不认为巴斯妇在作品中表面上的强势胆大的言辞及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是乔叟女性观的改变或是女性地位应该被提高。她认为正是因为乔叟对像巴斯妇这样的女性的厌恶,才将巴斯妇描写成一个与男性较劲、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汉森认为巴斯妇完全是一个厌女主义的典型代表,这意味着乔叟对女性不具有真正的同情。不仅如此,乔叟还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在巴斯妇的身上,将自己的声音隐藏起来,“以保持尽量不受语言的约束,不受政治的影响,无声,不可理解,无言,不可言喻”④。

而我们认为,唯有将乔叟所描写的女性形象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才可能更准确地探究他对这些形象的真正看法。巴斯妇一开始就留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先介绍了自己的五段婚姻,主张男婚女嫁不应该受人干涉,并且妻权应该高于夫权。她与五位丈夫之间的冲突暗示了女权对男权的抗争,冲突的结果都以巴斯妇人的胜利告终,这也暗示着女权的胜利。所以,从乔叟对巴斯妇形象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批判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呼吁解放妇女。

二、当时社会背景对乔叟作品中女性主义观的影响

(一)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乔叟的思想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坎特伯雷故事》创作于14世纪末期,那时的英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比如不断兴起的农民起义使封建主义的社会基础受到了猛烈冲击,不断涌现的宗教改革也使封建主义的思想堡垒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然而,在14世纪席卷了欧洲大陆的黑死病夺走了欧洲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在英国,仅牧师的死亡率就高达45%,普通百姓则更高,如剑桥郡的三大庄园中,佃户死亡率高达56%。⑤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受到歧视,但是她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填补急需的劳动力,这使得女性享受了空前的自由,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那时女性被允许从事很多事情,例如做生意、开工厂,甚至觐见朝廷。正如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所述:刚巧有二十九位朝圣客,来自各行各业,大家结伴成行,要骑行去坎特伯雷⑥,而这二十九位朝圣客里就有巴斯妇人。又因为资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随之不断涌现出了更多的商业机遇,这使人们得以快速交换信息,获得更多的财富。不少女性因此获得了财富,经济也得以独立。比如巴斯妇人是手工艺人,她经营服装、布匹的生意,不断地财富积累让巴斯妇人变得富有,所以她才有底气勇于挑战男性权威,她认为“男人可以在女人的控制之下”⑦。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的形成和不断壮大打破了中世纪经济方面的沉闷,女性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这对乔叟作品中的女性观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结构改变,而疾病造成人口急剧减少动摇了宗教信仰。此外,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威克里夫及其拥护者猛烈抨击天主教会,要求进行教会改革,也是宗教信仰动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那是一个充斥着各种思想影响的时代,乔叟的女性主义观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

在14世纪,基督教思想仍然占据社会主流,它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创世记》里,耶稣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只是为了有人能够陪伴亚当,这无疑界定了女人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然后《圣经》还说:“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但是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中塑造了巴斯妇这一形象来反对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宣扬人文主义,呼吁解放人性,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中世纪的西欧在基督教影响下产生的女性观,除了占据主流地位的男权中心论,还存在另外一种观点:提倡尊重女性。在骑士文学中,出现了对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以及为被压迫者或被迫害者牺牲自己全部力量甚至生命的无畏精神;出现了把女性作为爱和美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出现了追求个人兴趣独立的概念。骑士文学肯定了人们享受爱情、享受人世生活幸福的权利。但是,天主教会却把人追求幸福的愿望视为人性堕落,与骑士文学中力求把人描写为本性高尚、感情纯洁的动物完全不同。所以,骑士文学对教会禁欲主义的否定是十分明显的。这对乔叟的女性观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其次,14世纪的英国还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因此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也因此可能走向更积极的一面。乔叟出生在伦敦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乔叟是一位富裕的酒商,一直为朝廷供应食品,在当时家庭算是比较富裕,所以他十分幸运,有机会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不仅如此,乔叟后来又进入宫廷,再次受到了贵族青年的全面训练。在那个多元化的时代,社會上充斥着各种思想,乔叟在那时所受到的教育自然也是多元化的,其中包含着神学和“自由学问”。他博览群书,熟悉法语、意大利语、拉丁文、神学和音乐。除此之外,由于乔叟出生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市民阶层,他得以经常和各个阶层的人交往。这些都帮助他了解了各个阶层人的思想,开阔了他的视野。另外,乔叟还多次去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地方,比如佛兰德和意大利。这些地区不仅工商业发达,而且也正经历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思想也对乔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他对女性的看法有可能走向更积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14世纪社会变革和各种思维的碰撞,使得乔叟的思想一方面受基督教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女性观有着充分的理解,并可能走向更积极的一面。

三、《坎特伯雷故事》中女性主义的表达方式

自从古希腊以来,女性的地位就十分低下,没有尊严可言,更被视为罪恶的化身。圣·保罗告诫女人不要抛头露面,要处处小心谨慎。他把女人从属于男人,建立在旧约和新约全书的根据之上。⑧ 在中世纪的英国,人们的思想都被禁欲主义和神权思想禁锢着,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绝大多数英国妇女没有自己选择配偶的自由,婚姻多是由家庭决定。更无奈的是,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女子都只是男子的附属品。而乔叟却能冲破传统思想的桎梏,主张赞美女性和男女平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之处。

比如乔叟作品中巴斯妇这一形象。从经济上看,她本身是一名织布能手,属于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队伍。巴斯妇拥有自己的财产,自给自足,见多识广,游览各地。她有着清醒的独立意识和不依赖于男性的经济基础。除了辛勤地经营着她的服装布料生意,她也通过五次婚姻得到大量财富。从生活中看,她不断提倡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否认传统道德对女性设定的道德规范,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她大胆质疑并否认男人把女人当作附属品来看待的行为,也否认男人轻视女人;她奋起反抗并且敢作敢为,与对她不公的丈夫进行斗争,并最终赢得胜利,获得主导权。

首先,在故事中巴斯妇说:“告诉我,是谁画狮子的?天哪,假如史书由女子编述,像教士们保藏在经堂里的那样多,她们所写的男子的罪恶,恐怕所有的子孙都还偿不清呢。”⑨她就此提出了关于“谁画狮子”的问题。试想,从古至今,在艺术作品中,狮子都是温顺地、驯服地蹲伏在人类的脚下,在这些作品中尽显人类的伟大、了不起。相反,狮子却非常的卑微低下。但是,试想狮子也能画画,那情况又会怎么样呢?我们猜想画中的人类肯定会在狮子的利爪下惊吓不已。同样的道理,一直以来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由男性编写的。在男权主义的影响下,这些作品大肆丑化妇女,并充满了对于妇女的污蔑、歪曲。这些实质上是男性找的推脱的借口罢了。⑩ 就像巴斯妇所说的:“要书生来称扬妇女是不可能的。”巴斯妇的话抨击了社会上男权主义者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

然后,在巴斯妇所讲骑士故事的末尾,那位亚瑟王的骑士必须履行他的诺言而和他的救命恩人结婚。婚后,当他面对又老又丑又微贱的妻子时,他总是成天叹气,心中抑郁,夜不能寐。后来,他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告诉他说:“只要你好好待我,事情在三天之内还可以补救。”然后,骑士的妻子又问道:“你要我丑、老而忠顺呢,还是要我娇艳而不忠?二者选择其一。”骑士仔细思考后说道:“我的好妻子,我已经把我自己交托给你,我就听你的调遣,请你决定。”于是妻子就此获得了对他的主宰之权,于是答应骑士会两者同时做到,所以她一下变得又美丽又温顺。这个故事的寓意十分清楚明了:因为丈夫服从妻子的意愿,所以丈夫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根据巴斯妇在经济和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和态度,我们可以把巴斯妇视作现代女权主义的代表,这同时也体现了乔叟冲破封建主义桎梏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乔叟女性观的局限性及原因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描绘了一个和男人一起吃饭喝酒、谈天说地并且能言善辩的巴斯妇形象,这是相较于当时社会中流行的厌女主义的女性观的进步。然而,他所描写的巴斯妇形象仍然有着一些局限。比如:巴斯妇人取得的胜利只是个人意义上的,比如她在家庭爱情方面所占的主导地位。而她在社会、政治、经济、受教育方面仍然是与男性不平等的。换言之,乔叟的这部作品中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但是主流的基督教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乔叟。具体原因如下:首先,乔叟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局限性也是由社会原因的局限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刚刚开始萌芽,社会结构改变也处于初期,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废除。其次,女性主义解放是一个前途光明而又道路曲折的过程。第一次有组织的妇女运动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其特点是目标明确,侧重于立法;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至此女权主义大致分为三派。后来又进行了大大小小多次女权运动,直至今日,很多地方的女性还不能和男性获得完全平等的地位。综上所述,让乔叟在中世纪提出让妇女在经济、政治上和男性的平等是不太可能的。

五、结语

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虽然他几乎从未对婚姻观和女人的地位做出过定论,但是我们通过对巴斯妇形象的分析看出乔叟希望提高女性地位的人文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乔叟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所描写的巴斯妇取得的胜利只是个人意义上的家庭和爱情方面的胜利;而她在社会、政治、经济、受教育方面仍然是与男性不平等的。当然,我们从这部作品中仍然看到了乔叟女性观的进步,这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为英国文艺复兴拉开了序幕。

① Dinshaw, Carolyn. Chaucer's Sexual Poetics. Madison: U of Wisconsin ,1989:52.

② Masi, Michael. Chaucer and Gender. New York: Lang, 2005:78.

③ Weissman, Hope, phyllis.“Anti-feminism and Chaucers Characterization of women.”Critical Essays on 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 Ed.Malcolm Andrew.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111.

④ Hansen, Elaine Tuttle.Chaucer and the fiction of Gend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27—28.

⑤ Boitani, Piero and Jill Mann, ed. The Cambridge Chaucer Compan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1.

⑥ Chaucer,Geoffrey.The Riverside Chaucer.Ed.Larry D.Benson Boston,Mass:Houghton Mifflin Co.,1987:23.

⑦ 朱慶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

⑧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⑨ 肖明翰:《英国文学之父——杰弗里·乔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⑩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2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引进骨干教师科研启动项目“亨利·雷马克研究”,项目编号:ZYGX2015KYQD

084

作 者:刘星,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姚连兵,文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女性观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艺术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