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道*

2018-0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张 彬 苏 晔

[内容提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扩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社交、游戏等日常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特殊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组织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就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承担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对象。2008年,中国3G网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随后,智能手机、4G网络、Wi-Fi的普及,微信、支付宝等移动应用软件的流行,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飞跃式发展。2012年,移动互联网已经超越传统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存在的变化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问题,正视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就成为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的变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发展态势。目前,校园里“人手一机、指尖上网”现象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移动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有些高校发起了课堂无手机活动,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手机上网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一味地抵制只能适得其反。只有主动认清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所发生的变化,才能因势利导、找准对策。为此,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微时代下我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在2017年6月和9月,对河北省六所高校的大学生开展了“微时代下大学生手机上网情况”和“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分别发放问卷1500份、2000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106份、1519份,有效率约为73.7%和76%。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主要发生了两方面变化。

1.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扩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有形的教育空间。然而,新时期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通过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形塑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无形空间。调查数据显示,46.8%的学生“几乎随时都会上网”,41.5%的学生“在宿舍休息的时候上网”。由此可见,碎片化、模块化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主要特征。大学生用手机上网喜欢交友聊天(33.6%)、看电影(20.6%)、看小说(11.9%)和玩游戏(11.9%),只有8.6%的学生选择“学习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把移动互联网当成社交娱乐的工具,对于其中丰富的学习资源重视不够。随着手机上网的日益便捷,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当被问及“你在学校主要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时,57.8%的学生选择“通过自己上网”,19.5%的学生选择“通过讲座、报告、社团等校园活动”,13.9%的学生选择“通过课堂讲授”。

基于上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开发移动互联网新空间,主动影响和占领移动互联网新阵地。否则,即使课堂教学再精彩,也容易被移动互联网“黑洞”消解。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抢占移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的重要性,并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调查数据显示,70%的学生经常通过手机接收学校微博、微信、QQ群等推送的信息,但只有11.6%的学生认为推送的信息很吸引人,47.8%的学生觉得一般。34.2%的学生指出,只有少数教师在课余时间用微信、手机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45.4%的学生反映,教师只是偶尔通过微信、手机QQ等组织一些网上讨论或课外活动。这说明,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时期,高校课堂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两个重要空间,只强调其中一个或否定另一个都是错误的。守好课堂教学传统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同时开拓移动互联网新阵地,坚持在创新中完善,使两个空间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入脑入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入眼入耳是入脑入心的前提,即认知是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是不遗余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幅、标语、海报等已经遍布高校的各个角落,但很难调动起大学生的关注热情。调查数据显示,有42.3%的学生尚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相比之下,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上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的信息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的感官刺激,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则受限于传统宣传模式,很难做到各种信息形式的结合。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大都主动迎合人们的需要,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比较抽象,难以让大学生产生亲近感。大学生在浏览移动互联网信息时,能够很好地参与互动,如通过微信、手机QQ发言、点赞、抢红包,在视频网站上发弹幕,玩手机游戏时和其他玩家交流经验等。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课堂讲授和学术讲座,主要是点对面的宣讲和灌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非常有限。调查数据显示,在如何改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个问题上,75%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55%的学生认为应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54%的学生认为应该改进话语形式。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平台,更像是一种母媒体,对过去所有传统的媒体形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孕育出全新的媒体形式即自媒体,加上主流媒体、商业媒体和境外媒体,移动互联网上的这四种媒体形式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的媒体环境愈加复杂,每种媒体都以各自不同的逻辑塑造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媒体遵循政治逻辑,力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商业媒体则遵循市场逻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保持一种放任态度;境外媒体遵循冷战逻辑,试图通过自己的话语强势和技术优势,大力传播西方主流价值观,从而抵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自媒体则遵循生活逻辑,构建和表达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就需要处理好四种媒体形式的关系。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情况则是主流媒体的孤军奋战。如何充分整合主流媒体上的有益资源,抵制非主流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良影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课堂讲授、舆论宣传、实践活动等),对大学生宣传和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使其能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价值观教育是有客观规律的。价值观是对客体属性同主体尺度是否统一的认知和判断。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能够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关键在于其内在尺度。而移动互联网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存在,正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内在尺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只有认清这些挑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有的放矢,提升实效。

1.移动阅读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如今的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百度”“知乎”等信息搜索类APP可以使他们无所不知,“网易公开课”“学堂在线”等教育类APP可以使他们享受到全球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当读书”“豆瓣读书”等电子图书类APP可以使他们轻松拥有上千部经典好书、畅销书,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类APP更可以使他们观看到海量的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网络节目等,通过手机浏览新闻、阅读小说、查找资料更是平常。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本应该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但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调查数据显示,90%的学生并没有把移动互联网当成学习成长的平台,而是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舞台。网络小说、娱乐资讯成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主要内容,通俗、搞笑成为他们选择阅读内容的主要标准。大学生的移动阅读素养亟待提高。

大学生移动阅读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面对移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选择阅读哪些内容正是价值观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大学生才会选择真正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内容。反之,在移动互联网上选择阅读哪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价值目标,是一种崇高的、理性的价值观,需要大学生通过理性的、深度的阅读,才能形成对它的认知和认同。如果大学生只关注明星绯闻、好莱坞大片、搞笑段子,而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相关的国家发展状况、社会现实问题、个人成长成才信息漠不关心,则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2.移动社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微信、手机QQ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应用软件的流行,使移动社交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师生之间、大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联系,进行信息交流,每个人都可以表达意见、展示自己。大学生不仅成为信息的消费者,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过去,媒体往往都是由专业人士创造,供业余人士消费的东西;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是媒体。”[2]大学生囿于生活范围的相对固定和人际关系的相对简单,在移动社交媒体上主要与家人、同学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内容主要是日常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话语形式多为网络流行用语,并插入图片和表情。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持呈现出新的特点。移动社交看似简单,无非就是加好友、加群、吐槽或发朋友圈,但其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和潜藏的巨大能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所绝对不能忽视的。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大学生中流行的各种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在移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个性化、碎片化的特点,使高校教师很难在整体上把握其思想动态。社交范围的小圈子化使大学生更关注自己和周遭的现实利益关系,而对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系缺乏宏观思考和把握,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出现断裂。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容易湮没在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信息洪流中。

3.移动游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学生用手机玩游戏日益常态化。好玩的游戏都能激发探索。在游戏中,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有很多细节需要发现,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好玩的游戏都有大量的社交内容。网络游戏把玩家们组织起来,游戏中的战队、伙伴、社团比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还要热闹。好玩的游戏都有清晰的即时反馈。在游戏中,每完成一项任务,玩家就会获得一定的经验值和积分,系统会自动将这些成绩记录下来,玩家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而获得继续玩下去的动力。大学生适度地玩手机游戏,可以缓解学业压力、增添乐趣,但一些移动游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游戏供应商为了提高用户黏性,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惜突破底线,在游戏中添加许多暴力、色情内容,甚至歪曲历史、解构崇高。据中国网教育频道报道,2017年7月,人民网、新华社先后发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缺乏社会责任担当,人物台词和设定不尊重历史。在《王者荣耀》的玩家中,年龄为11~20岁的用户占比高达54%,这款游戏对青少年历史观和价值观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4]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通过理论宣讲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比如在民主的环境中体会到民主的重要,在文明的环境中体会文明的美好,在平等的环境中感受平等的舒畅,在公正的环境中感受公正的幸福,在法治的环境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在诚信的环境中感受诚信的坦荡。”[5]但目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是理论宣讲多、实践活动少,即使能够组织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往往是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缺少新鲜感,与游戏相比,很难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调整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究竟会带来何种影响,其关键在“人”。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1.需求满足和信息素养: 找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

马克思明确反对抽象地谈论价值。以“实践二重性”为基础,马克思既看到了物对人的关系的“自然价值”,也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价值”。[6]价值本质上作为关系之所以能够产生,正在于人的需要。“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7]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似,马克思也曾提出过人的需要的“三级阶梯”:人的生存或生理需要,人的谋生或占有需要,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8]马克思关于价值的概念和人的需要的理论启发我们,价值观实际上是基于主体需要对主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反思的观念系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做到入脑入心,必须能为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提供有力的指导,而不是一味地进行道德说教。马克思本人也明确反对道德说教,他说:“‘正义’、‘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但是,如果某种事情无法实现,那它实际上就不会发生,因此,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渺的幻想’。”[9]

移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虽然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但许多信息供应商一味地迎合大学生的基本需求,缺乏高层次的需求引导,使大学生的需求满足徘徊在低层次的自然需要上。随着移动应用软件的推送和通知功能的扩大,许多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缺乏主动选择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从解决学生的信息选择问题入手,通过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关注移动互联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信息素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03年9月20—23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联合召开了“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在发布的《布拉格宣言》中指出,信息素养包括查找探究信息的能力、辨别评估信息的能力、表达分享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根据信息素养的具体能力指标,高校应该开设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指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信息选择的标准,引导他们搜集和利用移动互联网上有利于个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信息,关注移动互联网上有关国家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问题的信息,把个人需求满足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依据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2.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 开创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首先,移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例如,电影《战狼2》热映时,许多大学生通过手机进行观看,并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了观后感。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片,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交流观影感受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移动互联网强大的社交功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化提供了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手机QQ等移动社交软件与学生唠家常、谈人生、论国事,通过碎片化的话语沟通和思想交锋,在大学生中凝聚价值共识。最后,通过开发专业的移动教学应用软件,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性。目前,一些高校设计出专门针对课堂教学的移动应用软件,如清华大学的“雨课堂”、北京工业大学的“中成智慧课堂”等,这些软件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教师和学生的手机连接起来,教师通过手机设置问题、发布问卷等,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机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借助这些教学软件,手机由原来的干扰教学的“凶器”变成了辅助教学的“神器”。有了这些软件的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宣传和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轻松自如。

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上阅读、聊天、玩游戏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教师可以精准地把握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态,评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及时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大数据搜集和处理中心,配备专业人员,应用专业的设备和软件搜集大学生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教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运用“问卷星”“雨课堂”等移动应用软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完善,大数据的支撑必将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3.组织再构和实践创新: 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突破

将大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过去,由于师资、经费、场所、管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实践活动很难有效地开展。当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播突破了时空界限,也跨越了社会组织的层级,任何个人只要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布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倡议,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例如,2012年7月,网民通过移动互联网自发组织起来接送因大暴雨滞留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旅客,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每个人心中的点滴美好汇聚成提振全社会友爱互助精神的正能量。每个大学生的心中都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乐于助人的精神与情怀,只是难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被激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事而化变得切实可行。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从小事做起,在移动互联网上由教师或学生倡议发起“读书沙龙”“早睡早起”“不迟到不旷课”“关爱父母”“热心公益”等活动,通过移动互联网全新的组织、连接方式,化合出无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体行动。

要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就需要提升趣味性和探索性。在这方面,移动游戏的优点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布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游戏任务,通过分组竞赛、协同升级、获得奖励等形式,不仅可以把学习过程变成游戏过程,还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开始教育游戏化的尝试。例如,2010年,奥巴马政府启动了一项名为“视频游戏挑战”的国家计划,旨在支持和促进学生开发原创游戏,并从中学习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当今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依赖传统的经验和做法将举步维艰,只有更新思维、大胆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做到因势而新。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