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①

2018-03-31吴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政体建设者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时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毋庸置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与这个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人密切相关。古今中外,每个国家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把自己的政治要求、国家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

一、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

在古希腊城邦社会,城邦不仅是公民生活的政治共同体,也是公民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的教育共同体,它在孕育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文明的同时,开创了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公民的教育传统。作为城邦不同政体的典型代表——斯巴达和雅典,尽管它们的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但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即培养合格的能够献身于国家的成员,即城邦的合格公民。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希腊国家政体时指出,要按照政体精神教育公民,“所谓按照政体的精神教育公民,并不是说要公民们学习寡头党人或平民党人的本领。应该培养公民的言行,使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政体,不论是平民政体或者是寡头政体,都能因为这类言行的普及于全邦而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75页)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不能培养出符合政体的基本精神(宗旨)的公民,那么对于这个政体的发展来说终究是不行的,因为只有培养出符合政体精神的公民才能为其所属的政体服务。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在阶级社会,由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统治的教育都是服务于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依托于各自特定的政治立场,按照各自相应的政治要求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教育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他们问道:“……你们(资产阶级——作者注)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借以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8页]显然,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决定的教育必然承载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政治要求和价值观念,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服务于资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共产党人要做的,则“是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为自己的政治统治需求服务。后来,列宁明确指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都应该服从于这个目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33页],即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无论何种阶级统治下的教育都必然依托于特定的政治立场,体现特定的政治诉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治疏远危机、民主赤字、移民浪潮、全球化和多元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国家愈来愈重视有关本国历史、政治制度、基本价值观和伦理、宪法法律、民族精神以及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意识形态教育,并将其视为提升公民合作和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政治养成、政治陶冶教育。比如,德国非常重视普及宪法教育,作为普及化的一种形式,每一个初中生毕业时都会收到由联邦政治教育中心赠送的宪法文本和相关资料;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部分州的法律规定“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美国历史”等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建构教育体系的新加坡在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中,明确把“忠”列为社会推崇的重要价值观和公民德目;等等。

可见,一个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与这个国家的政治要求分不开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从来就没有能够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教育,教育总是服从或服务于特定的政治诉求。

二、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创建于公元11世纪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11世纪下半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博洛尼亚人重新掀起了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罗马法的研究热潮,于是一些师生自发组织成立了以讲授和研究古代罗马法为主要任务的“法学院”(La Scuola di Diritto),极大地促进了罗马法在欧洲的研究和推广,这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随着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医学、天文学、数学、逻辑学、修辞学等学院纷纷建立起来,对于欧洲大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博洛尼亚大学作为世界大学教育的先驱,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还培养了但丁、彼得拉克、伽利略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师,为意大利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哈佛大学是美国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它的创立比美国建国还要早140年。哈佛学院时代受英国古老大学传统影响较深,直到19世纪下半叶,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国家对专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哈佛大学毅然决然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将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艾略特校长曾指出:“我们希望训练出实干家和有成就者,这种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会非常有益于公众利益。我们对于培养无精打采的世界的观察者、生活游戏的旁观者或者对他人的劳动指手画脚的评论者不感兴趣。”(陈利民:《办学理念与大学发展: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的历史探析》,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哈佛大学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如在“二战”期间,哈佛大学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作为“曼哈顿工程”的成员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科研方面的重大支持。哈佛大学见证了美国从建立走向繁荣的历程,它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已经交融。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也是最负盛名的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距今已有八百年左右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两校分别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元首和政界领袖,涌现出大量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和文史学者,对于推动英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17年,从牛津大学共走出了69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而剑桥大学造就了1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牛津大学曾这样陈述自己的使命:“通过科研和毕业生的技能而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7页)

世界一流大学既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又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着各专业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曾连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的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指出:“大学通过作出惟其所能的贡献,有责任和义务服务于社会。”(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而世界一流大学正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逐渐成长起来的。

三、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这一教育方针的提出,既适应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又为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规定为“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版,第490页]。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对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明确指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党的教育方针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经历过几次具体调整,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基本内核从未改变,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更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在近代中国从“落后就要挨打”走向独立自主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的大学和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主动肩负起实现民族解放、国家振兴的历史使命。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从“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大学生们怀揣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在敌人刀枪剑炮的威胁下英勇不屈,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学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奋斗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在各行各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开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正是我国大学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的生动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中国大学要想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必须紧紧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 )一流的大学造就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教育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激励、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政体建设者公民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论公民美育
“使重臣治其事”——元至清初云南边政体制嬗变与边疆治理研究
建设者
平凡建设者申晓春:海外10年写不凡人生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知
“劳动者”与“建设者”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