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

2018-03-31张艳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价值

张艳清

[内容提要]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道德建设是“固本铸魂”工程。在弘扬道德价值、丰富道德内涵、凝聚道德资源、激发情感认同、强化表率作用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是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道德建设的新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1]34从人民信仰、民族未来的战略意义上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形势,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治国理政伟大实践谋篇布局、固本铸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新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新表现为以“兴国立人”彰显道德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道德内涵,以中华传统美德激活道德资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激发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强化“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这些新思想和新举措,既是道德建设持续推进的实践要求,也为提振全民族的“精气神”指明了方向。

一、以“兴国立人”彰显道德价值

伴随着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层次调整和变动,社会道德方面也出现了诸如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日渐滋生和蔓延。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更加需要向上、向善的道德理想、道德规范作为强大支撑和引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中央把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基础工程,从基础意义和方向意义的高度彰显了道德的价值,强化了理论导向。

1.国无德不兴: 良好的道德风貌是治国理政的手段,也是国家强盛的目的

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2]把“兴国立人”作为道德的根本价值,既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又是对时代发展主题的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出转型期困境,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力量整合日益重要。“国无德不兴”,表明道德不仅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手段,也是国家强盛的目的。一方面,道德作为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规范体系,具有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功能,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为社会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引领社会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在更高的意义上,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重视道德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即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德治”传统,并建立了系统的道德价值思想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完善的思想道德体系被提高到推进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的高度,就是重视道德价值的体现。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印发,是这个建设过程中的标志性举措,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渠道。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方面特别强调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强调道德规范在社会治理和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同时,也高度肯定了道德的价值性和目的性。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3]道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规范性,更重要的在于其所具有的建构和引导功能,建构精神生活的内涵,引导精神生活走向超越性层面,将外在的规范与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价值的提升结合起来,使道德生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础才能牢固树立起来。“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4]163人人追求道德理想,才能更好地培育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动力,实现“日用而不觉”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民族的意义上讲,道德还具有标识民族精神的价值。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特殊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建立在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道德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于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这种革命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宝贵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5]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为本、德教为先”的传统价值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成为国家发展的思想支撑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2.人无德不立: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

“人无德不立”,对于个人来说,道德具有标识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自我完善和境界提升的需要。“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3]人对道德的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道德对个人具有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儒家把对主体道德自我的肯定、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切、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生理想称之为“为己之学”,体现了对人的内在德性价值的肯定,“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不仅是一个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6]。肯定道德对个体的价值,对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民众崇德向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4]158,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4]158。为更好地弘扬道德价值,党中央把全体党员道德品行的表率作用和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作为新的历史阶段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并大力推广,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德向善的风尚。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传统道德文化精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要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提升道德境界,夯实道德基础,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道德价值引领和道德责任担当。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道德内涵

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广大民众提供了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强化了道德建设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使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和践行有了切近的着力点,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依据和理论基础,反映出道德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凝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和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引领道德建设方向,而且是对道德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塑造。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4]159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安排和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公民道德体系、道德规范、道德风尚等,蕴含着道德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首先,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加强道德建设,明确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倡导,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在价值理想方面的交融、凝练和升华,在理想性层面提升了道德建设的价值内涵,具有时代发展的前瞻性和价值取向的崇高性特征,指明了道德建设的方向。从道德建设要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来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都需要进一步增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习近平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以此引领和保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7]鲜明的价值导向,既是形成共同的道德遵循的保证,也是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对现有道德水准进行积极引领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体系、道德规范、道德风尚等方面,都体现着现实适应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是“已然”的现实状态与超越性的“应然”状态的统一。

其次,以“大德、公德和私德”丰富道德内涵。习近平用“大德”“公德”“私德”概念提出了不同层面的道德要求,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要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倡导来引领道德建设,“明大德”为民族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守公德”为改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保证;而在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严私德”提供了基本的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需要和自我修养的提高。“三德”从三个层面阐发了传统与当代精神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为崇德向善的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也在更高的层次上引领道德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33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构筑了社会道德信仰的坚实基础,统领着个人与社会、国家的整体利益,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4]169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就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34而要达到情感认同和行为转化的目的,还要依托传统美德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1]34,在新时代的道德建设中,使传统美德得到新的凝练和提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创新的文化基底。

三、以中华传统美德激活道德资源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的需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建设正是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对历史资源进行不断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开展的。如“以德治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赋予了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社会主义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蕴、当代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新阐释,为道德建设确立了牢固的文化根基。习总书记在强调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8]

首先,对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和提炼。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又包含着人类社会道德文明发展的精髓;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其中最为突出的、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的部分,是其丰富的道德精神和道德追求,是中华民族提供给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根源所在。习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9]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总书记提炼出传统美德的精华,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10]“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16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道德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

其次,在提炼传统美德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美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提出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实践,使之有机融合到时代的文化中,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164要求“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8]。对传统美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确立内在的驱动力,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新的生长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德”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精神,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价值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德”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而在“严私德”方面,传统文化更有着以“诚意、正心、修身”为主要内容的修养规范。从“大德”到“公德”再到“私德”,习总书记概括提出服务人民和“八个学会”,“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3]。

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道德建设中以“大德”引领“公德”“私德”,同时又以传统美德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支撑,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具体路径,共同构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激发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一方面表现为理论成果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这个过程,也是党领导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我党历史上,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都强调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以促进人民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梦想,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把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融为一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4]40。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40中国梦不仅赋予人民主体地位以新的内涵,其所蕴含的人民性、大众化、生活化特征,不断丰富和深化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基于心理学原理可知,人的知识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理想信念,这些条件包括:“知识本身的说服力;个人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契合程度;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人的需要、愿望;个人与知识传播者之间的关系及所持的态度。”[11]中国梦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史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凝结着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中国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只有建立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实现,大众的根本利益、需要和愿望的满足,是使马克思主义变为人民群众理想信念的现实依据。中国梦使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利益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党的宗旨,也使理想信念深入人心。邓小平曾经指出:“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12]习总书记强调,国家和民族好,大家才会好。[4]36在当代中国,“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4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4。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赋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现实的依据和更加实际的内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表达,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人民群众人生价值的统一,更加符合道德建设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和情感作用机制,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空间,能够激发主体力量。理想信念教育要紧贴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是否真正接受和需要,外在的理论观点只有内化为个体内在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成为其行为的驱动力。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3]61中国梦这种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让道德理想教育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体体现为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一步步为着长远理想而努力。

五、以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

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官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重视和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先进性的锻造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首先要从思想上建党,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各方面包括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模范。1938年,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要始终把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首位。党员是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全党的表率。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建设和党的治国理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性、重视各类主体道德建设的同时,新时代的道德建设特别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特殊作用和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党。”[13]161习总书记多次对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党员干部要以道德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抓好道德建设”[4]391。

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有牢固思想基础。”[13]142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考验面前,针对一些共产党人出现信仰缺失的危险,习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提出“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13]142。在这个基础上,习总书记将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13]56的时代命题,强调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其次,特别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13]135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捍卫党的道德崇高性,与理论上的道德价值论相呼应,是道德建设强有力的力量。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需要在实践中扎实推进,取得凝心聚力的实效。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价值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