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大学之道

2018-03-31蔡乐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亲民立德大师

蔡乐苏

关于大学之道,古有明德止善之言,近有“大师大楼”之说,今有红专兼顾、立德树人之论。均甚精辟,似无再可发挥之余地。然若深思细究,问题并非真已解决,更无论现实中举目可见的纷繁复杂的情况。

比如,《大学》首章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止善被视为“大学”的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是分立的,还是递进的;是只就道德而言的,还是道德与学问融为一体的?为什么要说“明明德”?只说“明德”不也能说通吗?

又如,流传甚广的“大师大楼”之说,似乎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就在于能否请到几位“大师”,其他办学条件并不是十分重要。这种对“大学”的理解,既不符合过去的事实,也不符合现在的事实;既不符合中国的事实,更不符合外国的事实。你看世界各名牌大学,何止就是几位“大师”呢?我听我的老师刘桂生先生多次说过,梅贻琦校长当年讲“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番话时,正值清华生物馆落成庆典之时。梅校长在如此场景之中,怎么能高谈大学盖大楼是不必要的呢?试想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没有先进的试验设备、图书资源、研究环境、学习条件,怎么进行高深学问的探讨和交流呢?“大师”难道真的只凭他那孤零零的睿智的大脑就可以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吗?这样的“大师”能持续下去吗?

再如,红专关系问题,过去已有过许多的讨论,亦有过深刻的教训。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为了避免“白专道路”的指责,不得已躲进厕所去潜心解算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最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为中华民族争了光荣。他的故事虽然有些特别,但却很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纠缠于形式的、抽象的红专关系,是难以得出真正符合事实的结论的。

以上问题提示我们,究竟什么是“大学之道”,看似老生常谈,其实人们在认识上仍存在模糊矛盾之处,因此仍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而且,只有把传统的“大学之道”理解得比较清晰准确了,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新时代的大学之道,特别是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传统的“大学之道”与今天的“大学之道”,其所指之义当然不同,但这个不同主要是指“学”的内容和形式。从“大”与“道”的深层意义来说,古今中外应该是相通一贯的。以往人们对这个“大”与“道”不是太在意,觉得意旨虚空,不可落实,而多关注其“学”,以为“大学”之核心在“学”,既然在“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升、专业的设置、成果的展现,当然就容易被推到首要的地位。学问高深、技能精湛的教师就容易被当作学校的标志。大学中政治与业务、思想品德与学问技能,也就是所谓“红”与“专”的关系,就容易陷入一种若明若暗的博弈阵势之中。

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地将关注点从“大学”的“学”转向“大学”的“大”,“红”与“专”的矛盾,就很难调协统一起来。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大学”之“大”的内涵与深义,并切实贯彻于“大学”的运行之中,不仅立德树人就不会流于口号,大学中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在理论逻辑上也会找到根基般的切合点。

这个“大”,果真富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吗?试分析之。欲知大学,必知小学。“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何谓“小学”?中国古人称文字训诂之学为“小学”,意即教小孩子认字这个程度上的学问,与后来研究金石文字、古史文献的文字训诂之学不可同日而语,如王国维、郭沫若等所研究的金石文字之学那是地道的“大学”,而不得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小学”。所谓“小学”也者,伸展言之,即是知识之学、技能之学、工具之学、为己谋生之学,可以之交换利益,甚而讨价还价之学,亦可视为“小人”之学,而非“君子”之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之学”总是与个人的名利地位相关联的,故与关心他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品行、道德、政治等常处于矛盾相左状态。“君子之学”,以义为衡准,关注他人、关注群体,所求之学,超乎知识、超乎技能,超乎个人谋生营利的局限,而以悟道为目标、循道为轨辙,极而言之,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崇高精神境界。故“君子之学”是“大人之学”,即“大学”。《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强为之名曰‘大’。”河上公注为:“大者,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包不容,故曰大也。”《易·坤·彖传》:“含弘光大。”李鼎祚集解引崔憬曰:“其道光明曰大。”“光华万物为大。”“大”,在先秦文献中还有善也、正也、德美广博也等许多盛尊之义,故《礼记·中庸》有:“君子语大”之言。

明乎“大学”之“大”与“小学”之“小”的区别之后,即可明辨:“大学”乃求道之学,而非仅为求知之学;“大学”乃修身之学,而非仅为谋生之学;“大学“乃为国为民之学,而非营利交易之学;“大学”乃崇德、忘我、正义之学,而非为个人升官发财之学。

懂得了“大学”的这些内涵、这种使命,再来看《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三条纲领,就字通义顺了。“在明明德”中的“明德”,是彰明人的光明的德性,这一层,不需要“大学”,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大学”的使命是让人明白彰明自己光明德性的道理,弄明白这个道理的逻辑次第和深邃内涵。三条纲领后面紧接着的所谓“八目”,即是阐明其逻辑次第和深邃内涵的。“在亲民”,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无论是“亲民”,还是“新民”,都是强调人伦的价值和人本的价值,都是要彰显个人与群体的和谐情怀。这也可以理解为是第一条纲领的延续。“在止于至善”,是要以“明德”和“亲民”作为正确的方向,努力做到更好的地步。自觉地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知止而后定”,人的一生就有准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他在引用《礼记·大学》三条纲领的那段名言之后,接着就说: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这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赞同古圣先贤关于“大学”的纲领性理念,而且将其精意创造性地转化,使之成为新时代办好大学教育的明确指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多次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习总书记在将要结束讲话之前,明确向广大青年提出四点殷切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可以说,在习总书记的通篇讲话中,他对大学的定位,对大学使命的阐述,对师生的期望,无不凸显出“大学之道”中“大”的本质、“大”的内涵。决不能让“大学”退衍为“小学”。要把大学办成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牢牢把握住大学之所以为“大”的本质,那就是:求深理、立大德、育新人、为国为民而奋斗。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承接着前人所不曾具备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挑战。尽管条件会变、环境会变,但“大学之道”不能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准方向,勤奋努力,使大学办得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猜你喜欢

亲民立德大师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大师剪我也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贵族”大樱桃如何这般“亲民”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