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建助力脱贫攻坚问题研究
——以毕节市为中心的考察

2018-03-31董鹏鹏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群众

董鹏鹏 李 庄

(中共贵州省毕节市委党校,贵州 毕节 551700)

(中共贵州省毕节市委党建办,贵州 毕节 551700)

当前,各地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随着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资金、项目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集团帮扶、干部驻村帮扶等工作,扶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力推进。但在扶贫力度加大的同时,一些贫困群众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自主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同时,村两委干部中的能人、致富带头人等单打独斗,资源整合不充分,内生动力不足,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进程。

脱贫攻坚决战已进入关键时期,精准扶贫作为当前中心工作重中之重,任务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推进党建扶贫,全面如期实现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党建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准掌握存在的问题是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工作的前提。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党建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调研了解,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部分基层组织带富能力薄弱

一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偏弱。从调研的情况的情况来看,少数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部分有市场经济头脑的村干部则习惯自主创业,没有奉献精神,不愿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缺乏帮助群众致富的意识。[1]

二是村干部不会干、不敢干。由于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大多外出创业、就业,很多现职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如,有些村干部想干事,但思路不清,不会干;有的村干部想发展产业,却害怕承担风险,不敢干;有的村干部有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想法,但实际上也只是利用收取企业的服务管理费、将闲置土地、林地、荒山等进行租赁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能从根本上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较多。[2]由于受历史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村集体公共资源少,缺乏产业支撑,“空壳村”较为普遍。在全市3380个建制村中,有集体经济积累的村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6%,且多是位于城市、城镇周边、景点景区、交通沿线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利用固定资产增加集体经济。而大部分位于边远地区贫困的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极为有限。

(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和能力不足

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农村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是等政府兜底。如,从调研反馈的材料来看,谈到最希望村“两委”做什么时,相当部分农户都是希望能吃低保,得临时救助。很多群众认为,任何事情政府都该办,任何问题政府都该解决,任何困难政府都该扶持。干部进村调研,一些群众甚至误以为是为落实新的惠民政策摸底,期望得到更多补助。

二是靠别人帮带。调研中反映出,群众怕担风险,不敢担风险,不主动发展产业。如,在问到贫困群众想要发展哪样产业增加收入时,多数群众都希望村里的其他人先做,见到有效益了,自己再跟着干。一些群众反映“希望村里能引进资金企业搞开发,如果都能在家门口打工,没有哪个想出去,既能赚钱养家糊口,又能照顾老老小小。”

三是盼政策扶持。根据有关调研,许多群众有发展的愿望,没有主动发展的意识,缺乏内生动力。如,在问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打算时,多数都没有明确的思路,当问及最缺乏的是什么时,多数群众反映:“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希望政府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如果政府不扶持,什么都做不了。”从以上调研的情况反映出,群众缺乏艰苦创业、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农村发展缺乏致富能人带动

应该说,各界力量近年来投入大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但许多项目最终功亏一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致富能人带动,这已成为制约毕节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带富能力的致富能手少。从掌握的情况来看,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比较多,但真正能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能人屈指可数。比如,一些乡镇干部反映,现在的扶贫项目、资金比较多,落实到村级以后,由于没有能人带动,项目实施后作用发挥不好,甚至投入的资金几年后就全部跑空,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低。当前,农村致富能手自身发展的产业规模小,带富作用小。如,在种养业方面,种植面积小,分布零星,不能集中连片,形不成规模;在生产经营服务方面,主要从事简单的商品销售、餐饮、运输营销,业态不丰富;在加工方面,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工厂,加工的产品档次低。

三是抗险能力较差。由于缺乏把产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的意识,不注重资本的积累,不注重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很难抵御市场风险,难以带领群众发展。

四是制约因素较多。主要体现在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致富能人贷款难、信息不灵、技术缺乏的问题普遍存在。

(四)农业科技人员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沉不下基层。从调研情况来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70%集中在县级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人才大都集中在省、市、县事业单位,而迫切需要农技人才的基层乡镇基本没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明显不足。基层农业人才严重匮乏,与发展农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是农技人员未从事专业工作。乡镇农技人员人、财、物均划归乡镇统一管理,推行数站合一,机构人员混杂,职能不清,责任不明,很多涉农专技人才的主要精力在从事非农技工作。

三是专业知识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知识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对专业知识掌握、更新滞后,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停留在一般性试验、示范,常规性、一般性技术推广,创新性、突破性、效益性技术推广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有些专业技术人员甚至对一些基本农业生产常识缺乏了解。

二、毕节市党建扶贫中探索的几种典型模式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县(区)针对党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推动工作的方式方法,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各类人才作用,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在推进脱贫攻坚方面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四种:

(一)“党委统筹,整乡抱团”模式

金海湖新区岔河镇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镇党委借鉴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经验,整合全乡土地和人力资源,大力引进农业企业,带领群众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探索了一套“118”创业模式(即“支部+合作社+农户”创业模式。支部在创业中负责协调土地,解决矛盾纠纷,为合作社做好协调服务,持股权的10%;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前期经费投入及产品销售并与农户签订销售合同等持股权的10%;农户无偿提供土地及劳动力,持有股权的80%)。目前,采取“118”创业模式,引进遵义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物资和技术,与云贵果蔬公司合作,共种植辣椒2650亩,种植茄子700亩,在桥边村种植花菜2000亩,与多家公司合作种植刺梨3000亩,种植红心猕猴桃1000亩,油桃种植500亩,种植皂角树1000亩。项目涉及12个村4200户16200人,其中贫困户1200户4700人。这一创业模式破解了贫困群众单打独斗发展产业困难的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有效实现了党建与扶贫的深度融合,成效明显。

(二)“支部引领,精准聚力”模式

通过调研了解,凡是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工作推动较好的村,都有一个坚强的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有一个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思路办法多的好支部书记。

比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采取“四帮法”,即支部帮带引路子、党员帮联作示范、能人帮富传技术、驻村帮扶结对子,大力推进精准帮扶工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支部帮带引路子。以“支部+合作社(协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种植与养殖专业技术协会,注册资金10万元,吸纳会员120名,带动65户群众养殖黑山羊1160只、74户群众林下养鸡5500羽,种植马铃薯1000亩。探索实施“五户联保”机制,把支部、干部、党员、农户的利益捆绑联结,抵押担保,确保贫困户保本盈利、滚动发展。

二是党员帮联作示范。划定党员服务区,实行党员帮联机制。每名党员联系10-20户困难群众,负责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信息服务、资金帮扶等。目前,红板村共有“党员精英户”8户,带动110户480多人发展特色种养业。

三是能人帮富传技术。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的兽医能手、营销能手、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等“土博士”“田秀才”,采取“1+1”“1+X”的结对帮扶模式,对全村贫困群众进行捆绑互助。全村10余名致富能人依托技术优势,不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传经送宝”,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广大贫困户激发脱贫斗志,树立致富信心,从而构建能人带动、示范引领的服务平台。

四是驻村帮扶结对子。整合各方力量,借助市、县组织部门下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智力优势和工作资源,找准帮扶对象的致贫原因,制订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精准施策、精准服务。

(三)“能人聚集,引领致富”模式

通过调研了解,凡是产业发展较好的村,都有一批种植、养殖、流通、手工艺等方面的经济能人,通过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在党建扶贫工作中,各地利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有思想、有技术、有产业的“长板”校补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实用技术缺乏、致富门路不宽的“短板”,通过开办基层农民讲习所,开展政策宣传、技术指导、结对帮扶等,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教会贫困户农业实用技术,带头和引领发展壮大产业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比如,纳雍县农民讲师协会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结对帮扶化作乡倮都村,组织农民讲师深入倮都村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连续开展了5场巡讲,将自己的创业经验、发展思路、致富技能等传达给群众的同时,宣讲一些创业励志思想课程,提振群众的精神,转变群众的思想,激发群众的激情;组织农民讲师每年对口结对帮扶3至5户农户,进行产业引导、技术指导,在化作乡打造集实践培训、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示范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由农民讲师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农民群众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带动群众创业增收。目前,已发展100亩蔬菜基地、20个蔬菜大棚、1000只草药鸡养殖、80亩布朗李、500亩贮麻和苗族刺绣项目。

又如,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大地村李德玖联合村“两委”成立“黔果蔬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修建育苗大棚10个,育苗110余万株,种植辣椒600余亩,年收入约250万元;种植青脆李翠红李、凤凰李500亩,年收入48万元;种植萝卜500亩,年收入预计360万元。同时,为解决萝卜春夏供求矛盾问题,投资75万元修建冷库一个。通过以上一系列发展措施,为当地群众解决就业96人,为群众同比增收1000元以上,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

(四)“科技人员包村推动”模式

一是组建农业技术指导队伍。制定《毕节市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帮扶活动实施方案》,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有实践经验的扶贫指导员队伍开展包村包户帮扶工作,做好农民讲师的选育工作,为1981个贫困村选育1名乡级以上农民讲师、每个贫困村所在乡镇均有1名县级以上农民讲师,适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巡回培训。

二是调动人才工作激情。印发《毕节市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实施办法(试行)》,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兴隆村创建了由市管专家、区农牧局高级农艺师吴文庆带领的果蔬专业人才团队,创办的鑫鸿大棚蔬菜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投资380万元,占地210余亩,现有大棚250个。创建的2家蔬菜销售超市,年利润达60万元以上,入股农户年收入20000元以上。

三是组织科技人员包村帮扶。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引导科技包村人员围绕农业板块经济,结合单位帮扶联系村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实际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在全市逐步形成了茶叶、中药材、水果、畜牧业、蔬菜等各具特色的农业板块经济。同时,每名科技人员包2至3户贫困农户,指导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共选派2032名科技人员对1981个贫困村开展科技包村活动,对11.2万余人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建设“万元田”917个、“千元院”2208个,协调项目831个、资金5843万元。

(五)“千企帮千村发展”模式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多企帮一村”“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以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帮扶对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引导企业把转型升级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发挥就业主渠道作用,重点解决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实现其稳定增收。如,恒大集团投入扶贫资金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吸纳就业扶贫、发展教育扶贫和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扶贫等措施,帮助大方县18.16万贫困人口三年实现全部稳定脱贫。又如,广东省毕节商会结对帮扶金海湖新区岔河镇桥边村、发路村、双华村、大寨村、岔河村,流转土地近2000亩种植蔬菜,解决近100户200余名群众就业。贵州牧野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对帮扶织金县桂果镇打麻厂村,投资1.6亿元散养生态猪,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和放养场各一个,流转土地6000余亩,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51个,公司还为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仔猪饲养,仔猪养大后按市场价回收,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以党建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是打赢扶贫攻坚战役的核心和关键。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3]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我们要落实好党建扶贫攻坚责任,深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干部和人才的作用,走出一条符合基层实际、彰显地方特色的党建扶贫之路。

(一)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党建扶贫责任制

第一,要强化党委主体责任落实。首先,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乡党政正职稳定。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县、乡党委抓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4],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再次,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委书记述职的重要内容,将述职评议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对领导干部调整配备、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第二,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到熟悉扶贫政策,遍访所有贫困户,按一户一策制定贫困户帮扶措施,找准脱贫门路。要团结带领村“两委”干部,主动履职,努力扶出好班子、好思路、好机制、好作风,扶出脱贫致富好成效。对开展工作不力、帮扶成效不好的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要在年度目标考核中予以警示;对责任不落实的单位“一把手”要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要进行问责。

(二)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5],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第一,要优化党的组织设置,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50名党员以上的村,要升级为党总支,100名党员以上的村要建立基层党委,同时在产业链或合作社、村民组或自然村寨建立党支部,形成党委(党总支)连党支部、党支部连党小组、党员连农户的组织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员在带头致富、化解纠纷、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

第二,全面推广“三变”改革和“塘约道路”,学习借鉴“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等成功做法,细化工作方案和操作流程,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贫困群众参与进来、携手致富;要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带头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依法获取合理收入,切实发挥好带头作用。

(三)加强人才保障,补齐农村干部和人才短板

第一,要深入推进人才扶贫工程。大力实施科技人才联乡帮村计划、领创项目示范引领计划、乡土人才扶贫带富工程,积极探索乡镇特岗农技人才项目,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基层政府涉农部门要组建农业特色专家服务团队,与深度贫困村建立联系机制,开展农技咨询“订单服务”和农业专家“集中会诊”活动,定期为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技术攻关等方面咨询会诊。

第三,要注重农村党员队伍和后备干部梯队建设。首先,要努力发掘农村中的经营大户、创业标兵,将其纳入后备人才库,并做好动态跟踪;要善于把农村后备人才库中的先进分子发展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委会成员和后备干部。[4]从而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形成正常的新陈代谢。

第四,要加强经费保障,解决基层干部和人才后顾之忧。按照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要求,落实好基层干部报酬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并建立逐年持续增长机制。

(四)搞好农民教育,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曾经在论述新政权形态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要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持续的不可逆的摆脱贫困,首先要解决思想贫困所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一,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农民树立脱贫的志气。要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加强正面引导,让贫困户树立信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人穷志不短,发奋而图强。

第二,要武装农民的头脑,扶起贫困户的“智力”。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通过农技推广、职业培训、信息普及等手段入手,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职业技能和现代经营意识的现代化新农民。同时,要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诸如耕作、植保、农机、后加工等)的社会化综合服务”[6],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1]王均宁.以村级党组织的优化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J].岭南学刊,2017(2).

[2]曹 殊,等.在扶贫开发中探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11(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山西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徐宗俦.精准扶贫重点在于“扶志”与“扶智”[N].人民政协报,2015-08-17(5).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