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历史变迁综述

2018-03-31冯禹君王卫红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

冯禹君 王卫红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现代化”不同于“现代性”,它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静态文明结构,而是一种动态的、当今世界正在持续着的历史发展过程。[1]从狭义层面讲,“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即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其主要特征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广义层面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在其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文明结构的不断再造,是包括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以自然经济、封建政治、儒家文化、小农社会为主要特征的旧式文明结构开始被世界现代化浪潮冲破,“现代性”的新思潮开始受到了经世派精英们的广泛关注,并树立了学西方、谋自强的想法。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开始进行了一些工业化的尝试,现代化才由此正式拉开序幕,中华民族开启了具有创伤和变革双重作用的现代化历程,在有机会接受新技术、新制度、新思想的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经历战乱、屈辱和痛苦的沉痛代价。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领导国家的历史舞台后,中国的现代化才显现了全新的曙光,经过党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终于步入了新的历史高度。

一、现代性的挑战与现代化的萌动发展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此为起点,现代观念和制度以及现代化拥护者的不断出现,也使得中国社会在传统的知识范围和运作维度内遇到初步的对抗,这种对抗潜移默化的推动着社会的起步性变革。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840年后,一批志于兴国的“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通过编写有关西学的书籍试图为如梦初醒的中国人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以真正认识到“天朝”与西方的发展差距,学习西方新知识,从而寻求有利于兴国安邦、经世致用的新思想。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停留在宣传和号召层面的尝试,并未实质性的付诸于国家现代化的行动中去。直到1860年前后,清政府的统治不仅被太平天国运动冲击的摇摇欲坠,而且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为了挽大厦于将倾,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具有眼光的如左宗棠、张之洞等具有洋务思想的人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洋务派”。他们在前人林则徐、魏源等经世派人士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并学习西方的科技,以求自强。由于自上有统治阶级当权派的支持,下有思想进步人士的声援,这场师西方富强之术的洋务运动便顺利展开。洋务派创办在当时具有现代性质的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新式军队(海、陆军),为西方军事思想的传播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实地学习西方风气之先,使中国的近代教育得以发轫。

(二)戊戌新声促变革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无疑对洋务派实现自强的目的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甲午战争的影响一方面直接加重了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一些进步人士图强的决心。这些精英人士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比以往更热切的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且把学习的内容由原来的仅限于科学技术延伸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这就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他们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倡导者和拥护者,并且发起了一场试图打破原有封建统治体制的变法运动。当一种新的思想要求社会发生改变时,它与原有的旧思想的冲突就在所难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和封建守旧思想也是如此。它们发生了激烈的正面交锋,并就变法的一些问题发生了论战。虽然变法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新旧思想的较量实质上成为了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同封建落后思想的最初对抗。

(三)法制改革仿西制

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摆脱困境,宣布实行“新政”,这里包含了许多废除传统的举措,如废科举兴新学、组建新式军队、预备立宪等,其中法制改革运动想要使中国开始向着西方的现代法制迈进。时任商约大臣吕海寰和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在推动法制改革时就指出:“中国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国律例相同”。[2]自此,清政府便开始了效仿西方法律制定的运动,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之前,“六法”即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1911年作为宪法宣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均已具备雏形。从今天来看,当时的法制改革对于危难之中的国家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却反映了清政府中的有志之士们扬弃旧的传统法制转而向西方法律学习的决心和努力。这次法制改革运动留下的法律草案,成为了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立法高潮时代的重要参考范本。[3]

(四)革命浪潮覆旧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推动现代化的新倡导者和拥护者,其中很多人曾出国留学,期间直接接触和感受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因此对世界更为了解,对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有更深的感悟。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推翻满清王朝的方法才能“免瓜分之祸”,取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沿革中,出现了新的代替物——革命,它的领导者便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1905年,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即同盟会诞生,随后同盟会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直至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取得胜利,并于翌年元旦成立了中华民国。迫于压力,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的覆灭,由此整个国家大到社会经济,小到风俗习惯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整体上是积极的。这也促成了民众在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使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迈进了一步。

二、现代化在摸索中前行

(一)北洋时期艰难行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任大总统,由此开始了北洋政府长达16年的统治,直到1928年东北的奉系军阀宣布“易帜”,北洋军阀才结束了统治。这一段时期被视为是中国近代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仍在当时的中国如履薄冰、继续前行。首先,在这一时期,由于军阀之间相继夺权而不断引发混战,北洋政府无法有效的控制全国局势,特别是北洋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失控,使之不能任意操纵经济,也就不能任意破坏经济的发展,这便使得民族产业和金融业发展较为迅速。其次,在这一时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一批赞成俄国革命、初步具备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产生。在他们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性质的五四运动爆发,这场具有思想现代化的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发端。第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她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方法,中国的面目焕然一新。

(二)青天白日终落幕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共政变,违背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遗训,结束了国共合作的局面,开始了反动统治。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振兴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勇气和决心。然而,作为这一时期的统治者的国民党政权腐败严重、宗派林立、未能妥善处理好农民的土地问题等等,从而退出了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舞台。对此,司徒雷登认为,国民党在成立之初就有一种民主思想和现代革命的精神,然而在其掌权后,这种初衷并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进而发生逆转走向传统统治方式;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领袖蒋氏虽然具备现代化理念,但其观念和手段仍然是非民主的,使得国民党统治下的国家体制滋生着罪恶并进而导致自身的毁灭。[4]

(三)人民当家翻新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武装斗争、建立统一战线等,最终推翻了蒋家王朝。1949年4月,国民党政权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后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土崩瓦解。[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束了中华民族长达百年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史,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回顾历史,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领导者分别经历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然而他们都未能充分重视并妥善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同渴望拥有土地的农民站在了对立面,最终均被推下了历史舞台。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站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从减租减息政策到大生产运动,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无不看出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懈的努力,这种努力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进而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因此,中国共产党成为主导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结果。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进步和历史转折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和建设工业化国家作了规划。这便为我国的现代化指明了大政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经历了坎坷和曲折。从这个阶段的总体来看,中国社会成功实现了从农村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向城市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式。

(一)百废待新下的新起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用三年的时间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年开始又制定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一五计划”进行的同时,根据当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也在并举进行。自此,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在渴求的工业化建设才真正大规模展开。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随后的1957年,“一五计划”也提前并超额完成任务。这一时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仅从工业增长来看,工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上升了130%,大大超出原定计划。[6]这一时期的中共八大上也明确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紧接着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7]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取得了初期经济建设成就之后,并没有停止走向现代化的步伐,而是以更大的决心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作为其主要的大政方针。

(二)道路曲折艰难行

由于种种原因,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在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这是“四个现代化”目标首次在国家官方层面正式出现。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虽然国家面临诸多困难,但科技水平得到了巨大发展。中国第一颗氢弹、第一枚中远程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等重大科技突破均在这一时期试验成功,这些伟大的成果仿佛在向世界自信的宣告:近代以来中国因国防落后而倍受外国列强嘲弄与欺凌的现实已经彻底的成为历史。

(三)历史转折现曙光

1975年1月,邓小平临危受命开始着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在一番艰辛的努力下,国家的铁路运输、煤矿、钢铁业得到了及时纠偏,形势开始明显好转,减少了影响发展的部分阻力。随后的197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8.8%。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由此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自此,现代化建设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发展的常态。

在这里回溯建国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中国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自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尤其是工业增速实现了质的飞跃。[8]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四、现代化推动下的走向复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就像一条巨龙腾跃在世界的东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的大路上。

(一)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俨然已经成为了亚洲现代工业技术的代表和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典范,而推动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历史转折点是明治时期的“岩仓使团”的海外学习与考察。[9]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明白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当时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深知向外国学习现代化先进经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从1977年到1980年间,中央先后多次派出大规模考察团赴香港、日本、法国、瑞士、德国、丹麦、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考察团回国后均异常深思和兴奋,对国家的现代化前景充满希望。1980年5月,我国为吸引外资并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随后一系列的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区相继开放。1983年中国国内GDP增长率超过10%,1984年则达到了15.2%,增速迅猛。[10]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会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清晰、可量化的宏伟蓝图。

(二)世纪之交飞速发展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了新的战略高度。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以惊人的发展态势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21世纪,自2003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总量开始以两位数的速度飞速增长,并于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了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人本放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人民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也寓示着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走向精神层面的现代化。

(三)全面小康奔复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四个现代化”内容又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升级为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11]的“五化”,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家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推动以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强军强海为方向的现代化建设,以期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国谋求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深感历史责任之重大,中国共产党坚信目前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才会永续发展下去。当下,中国人民正在分享着国家现代化发展成果,信息化的云时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正在成为世界的典范。同时,中国也正以全新的现代化姿态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互联互通新秩序的中心,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五、结语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夙寐忧叹、殚精竭虑甚至鞠躬尽瘁、流血牺牲,他们带领世代中国人民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1949年之前的这条路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代又一代人的现代化理想未能成功实现,但是每一次充满历史经验教训的探索都为下一个阶段的现代化开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领导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探索,逐步建立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正在以全新的雄姿令世界刮目相看。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以来成功接过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探索的重任,全心实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进,使得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也使得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揆之于现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昭昭历史,殷忧启圣,只有铭记170多年的现代化奋斗历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启迪未来,从而使我国的现代化取得更大的成就。

[1]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2.

[2]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J].历史研究,2015(2).

[3]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09.

[4]司徒雷登.被遗忘的大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196.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06-808.

[6]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8.

[7]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83.

[8]李 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EB/OL].人民网,2007-01-10.

[9]数据简报:1979-2012年中国历年GDP及增长率一览[EB/OL].中国经济网,2014-01-10.

[10]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13:219-220.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5-05-05.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在各种现代化方案中选择我们的制度
台湾军队现代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