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动物中心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对策

2018-03-30王朝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心动物实验

马 倩, 王朝霞

(上海交通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上海 200240)

0 引 言

随着生、农、医、药基础研究、生物医药产业和转化医学平台的快速发展,实验动物作为基础支撑条件,其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相关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创新高,实验动物管理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1]。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是生命科学教学、研究和药品安全评价的基本手段和必经途径,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依赖于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起着“最精密的天平”和“活的试剂”的作用[2]。在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实验动物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基础医学成果与临床医学应用的转化过程中,通过动物模型的复制,以及在动物身上进行模拟治疗,同时开展机制研究是一个重要环节,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因此,规范、标准、可靠的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是高校科技工作者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既推动教育的发展,也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3]。

为适应发展需要,各高校新建或调整了实验动物平台,发展之初,挂靠医学院平台的占大多数[4],随着学科发展,综合性大学也越来越重视实验动物平台的建设,大多整合至直属单位下属,少数已转化为学校直属机构[5]。我校实验动物中心隶属于校分析测试中心,为校级公共平台,近年来随着学校大生命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实验动物中心作为支撑平台的重要性亦日渐彰显。在学校政策的引导下,实验动物中心在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过程中日趋成熟,加强了自身的能力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同时对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展开了思考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大突破。

1 高校实验动物中心发展瓶颈问题

目前大多数综合性高校、医学类院校、科研院所已经意识到实验动物中心建设对于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理念、提高管理要求和标准的同时,陆续筹建符合高校发展趋势、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动物设施[6]。但鉴于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同于企业,高校实验动物中心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亟待改革。

1.1 发展资源不足

(1) 硬件设施落后。近年来生物、医药学科迅速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动物中心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普遍存在面积小、饲养种类少、实验仪器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除了部分院系自建自用的分散设施,还存在实验室改建用于饲养的情况,不利于实验动物统一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限制了实验动物中心实验技术和能力的发展[7]。

(2) 运行经费紧张。实验动物中心大多隶属于学院或其他二级单位,投入经费有限,但实验动物设施不同于普通实验室或洁净室,对软、硬件要求颇为严格[8],不仅建设初期投入成本高,后期运行维护费用也较高[9],投入经费不到位,会使实验动物中心难以运行,或降低标准勉强运行。

1.2 技术队伍不稳定

(1) 发展竞争力相对较弱。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般分为事业编制和项目聘用两类,所占比例各不相同。事业编制人员大多分为研究系列和实验系列,大部分技术人员从属于实验系列,因以服务工作为主,显示度不高,相比其他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较弱,教辅工作又难以量化,因此在职称评定上处劣势地位,晋升困难;项目聘用制的工作人员更是缺乏晋升途径,且就工作量而言,项目聘用人员又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10]。

(2) 培养计划有待完善。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按需设岗,甚至一人多岗,多与课题组合作开展科研,缺乏独立探索和科研能力,对于技术队伍的培养缺乏良性循环机制。部分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岗位工作后,缺乏时间、精力和机会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这也属于单位内部培养计划的缺失[11],造成技术队伍能力滞后,优秀管理人才尤其缺乏[12]。

1.3 实验人员管理困难

(1) 学生情况复杂。高校研究生是进行动物实验操作的主要群体,实验动物中心每年要接待大量新人,随着交叉学科的紧密结合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非生物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动物实验,其科研内容、能力水平不尽相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人员的操作规范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设施的微生物环境和统一规范管理,学生繁多、情况复杂,而高校中相对于院系而言实验动物中心地位普遍较“低”,使得实际管理困难重重[13]。

(2) 培训效率不高。实验动物中心岗前培训多“重理论、轻实践,重规范、轻技术,重形式、轻效果,重宣讲、轻监督”,这与人力资源的投入密切相关,部分高校仅进行规章制度培训,开展操作培训的单位也多为集体培训,时间短、效果弱。随着动物实验技术的发展,培训内容的深度、广度及有效性的不足,尤其是实验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都对高校青年人才的养成和实验动物中心的发展形成掣肘。

2 解决对策探讨

2.1 投入发展资源

(1) 领导重视。高校必须对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高度重视,它不仅是服务平台,更是促进学科发展的科创基地,尤其是影响生、农、医、药及转化医学等学科以及化工、材料、信息、体育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只有足够重视,加强管理,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才能与实验动物及相关学科发展相适应。

(2) 加大经费投入。随着实验动物学科的迅速发展,需投入足够经费,建设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的硬件设施。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动物设施不足的瓶颈问题,开辟空间筹建新的实验动物中心是打破瓶颈的重要措施,因而确有不少高校正在纷纷筹划扩建新设施。但还应充分意识到,设施建设不是一次性投入的楼宇建设,更重要的是在后期持续不断地在仪器采购、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支持,方可保障实验动物中心的良性运转,满足学科建设发展需求。

2.2 加强队伍建设与稳定

(1) 强化人员结构。遵循“按需设岗,统筹规划”的原则,尽可能使人员构成合理化,在数量、年龄、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做到人岗相宜、比例合理,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的人才队伍,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实验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双轨制发展模式的形成。

(2) 完善发展机制。在多种用工方式并存的前提下,实现同工同酬,是中心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及职能部门应促进并落实公共平台技术队伍的发展途径改革,构建合理的考核、晋升、流动机制。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对技术队伍的晋升和发展制度进行改革,出台了针对平台教辅人员的晋升政策,有望推行进程日益成熟。对于非编人员内设分级制度,使优秀的非编人员与在编人员的晋升途径形成有效对接。另外,加大对技术队伍的培养力度,鼓励包括行政、管理、技术在内的各个岗位人员参加或接受专业培训,稳步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2.3 提高实验人员培训效率

(1) 优化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研究生及交流学者等群体的不同特点,制定系统全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计划。采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使实验动物学科理论知识、设施操作规程以及动物实验技能更有效的被实验人员接受,缩短实验人员摸索的时间,保证科研顺利开展,促进青年科创人才的培养。

(2) 加强监督管理。在增强实力的基础上,改变实验动物中心“辅助”地位是促进发展的重要观念,注重强化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实验人员的管理,与教师有平等对话权,才能统一规范,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平台的“支撑”作用[14]。

2.4 “服务、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

“服务、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是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技术突破及资源共享[15]。服务夯实工作基础,作为公共平台的第一要务,服务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符合规范的“饲养场所”,更是涵盖了标准化的管理、优质的业务服务、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共享的仪器平台等各方面的内容,这关系着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基础;教学推动学科发展,实验动物教学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学科知识,更熟练地开展科研工作,教学工作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发展成为科研人才的必经途径;科研决定发展水平,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公共平台,科研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科研水平,在资源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共享优质实验技术,能大大提升高校科研实力[16]。

3 结 语

随着我校大生命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基础设施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新建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实验动物公共平台的服务水平,在建设及运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发展瓶颈问题并努力突破解决,力争发展成为实验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双向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实验动物中心的发展关系着高校相关学科科研实力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的实验动物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硬件建设,做好管理工作,着眼于实验动物中心的长期发展,为促进学科发展、提高科研水平、推进高校“争创双一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心动物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做个怪怪长实验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最萌动物榜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动物可笑堂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