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团队驰骋石化智造领域

2018-03-30钟华雯

上海化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乙烯院士教授

“我国石化行业大而不强,发展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在新时代背景下,亟需运用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以高效化和绿色化为目标的智能优化制造,实现新旧动能全面转型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积从事工业过程建模与控制及工业过程先进控制研究几十年之经验,对石化行业推进智能制造提出了独到见解。

精细化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复杂化工过程系统集成与优化方向研究团队负责人,钱锋带领他的研发团队紧扣我国石化工业的“龙头”——乙烯裂解生产过程,由华理信息学院院长杜文莉牵头,确立了乙烯装置高附加值产品最大化优化控制技术课题,研发成功装置运行过程实时优化控制技术,实现了原料组成、裂解炉运行特性变化等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装置效益最大化,相关成果在扬子石化、上海石化、镇海炼化等我国6套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装置的76台裂解炉上成功应用,获得2016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团队完成的我国首项自主创新的乙烯装置优化运行技术与软件研发,在国内乙烯行业全面推广应用,打破了我国乙烯行业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长期依赖国外引进的局面;在国内率先开展精对苯二甲酸装置全流程优化运行技术研究,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独创性成果;完成了苯乙烯生产过程节能降耗运行优化技术项目,实现了生产过程高效催化剂、节能新工艺、优化运行技术的集成创新,共获授权专利35项,获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展智能化人才集聚是关键

石化智造,需要集聚一大批专业人才、高端人才,这是团队研发持续不断的基础,钱锋团队引进了一批“高潜能”人才,培育出了一支“高品质”的研发团队。

钱锋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杜文莉则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举措,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干劲。截至目前,团队共培养17名博士研究生、7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3人受资助出国深造,1人入选德国洪堡学者。这些青年才俊不负众望。其中,王振雷教授牵头的大型乙烯装置全流程先进控制与运行优化技术与应用提高了石油烃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了装置综合能耗,形成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3项,并获201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钟伟民教授负责的“炼化一体化智能优化制造技术”团队主要探索解决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下效能最大化的优化问题,形成以价值链为核心的供-产-销全链条集成的系统优化理论方法与核心技术。

建立国际合作开放交流平台

石化智造,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探索建立以科技为导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和渠道。

据钱锋介绍,2016年,“石油化工行业智能优化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基地汇聚欧洲科学艺术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avid Bogle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Babatunde A.Ogunnaike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 Stratos Pistikopoulos教授及多位IEEE会士等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全流程运行优化与虚拟制造、智能信息处理和网络系统协同控制、敏捷供应链与生产链管理与优化、安全环境足迹监控与溯源诊断等4个方向开展研究,搭建起了流程工业智能优化制造领域的国际化合作平台。通过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已经知名专家的交流合作,信息学院复杂化工过程系统集成与优化方向研究团队的国际影响力也在增强。

3年时间,项目成果应用新增利税20余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8项,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约340篇,申请专利或著作权57项,为30多家石化企业提供了智能优化解决方案……

这样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不仅是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复杂化工过程系统集成与优化方向研究团队在研究领域创造的佳绩,同时也是团队在推动石化行业向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出色表现。

猜你喜欢

乙烯院士教授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大热
院士速递
乙烯裂解炉先进控制系统开发及工业应用
两个基于二噻吩乙烯结构单元双核钌乙烯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质
2015年乙烯进口关税下调至1%补充国内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