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宕昌访碑记

2018-03-29赵玉龙

丝绸之路 2018年2期
关键词:金石老师

赵玉龙

天下之为学者,常觉访书不易,求碑更难。许多珍藏秘本,要么是一些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轻易不肯示人;要么是收藏者的枕中秘笈,他人难得一见。许多碑刻更是散落在高山深谷之间,因交通不便,非有特殊之兴趣和极大之毅力的研究者难以窥其全貌。

李清照、赵明诚夫妇穷十余年之努力,花费俸钱巨万,也仅得市躔售卖之金石文字2000多本,而要其裹三日之粮,入深山绝谷,拓摩碑文,恐亦不能为也。清代学者孙星衍、邢澍穷毕生之力搜集海内碑刻,著《寰宇访碑记》12卷,犹多未见之文。陇右地区土厚水深,文化底蕴深厚,金石文字亦常为学者著录。民国张维曾撰《陇右金石录》8卷,用功甚勤,搜罗较备,但收录陇南金石文字不多。

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先生为先秦文学研究的著名教授,也是陇右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先生曾花费十多年的时间编纂《陇南金石录》。陇南各县的金石文字在先生的辛苦努力还有当地政府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支持之下,已经搜罗完备,独有宕昌县的碑文较少,赵先生想尽办法四处寻找,仍然篇日较少,一直深以为憾。

2017年3月28日早晨,前往教室上课,路上与赵逵夫老师同行,老师言:“《陇南金石录》已交出版社,但宕昌的金石文字太少,日前僅有18篇,而其他县有的多达180余篇,以前也去查找过,但外地人跑了很多地方也找不到一块残碑。最近甘肃省地方志办公室的陈启生先生提供了一些线索,清明节放假,你和冉耀斌去一趟宕昌,查访一下,怎么样?”在陇南金石文献的搜集上,只要有线索,老师绝不会放过,这不仅是老师进行学术研究态度认真严谨的反映,更是赵老师对于陇南家乡文化事业的真挚热爱和拳拳桑梓之情。我欣然答应。

4月1日早晨,如约与冉耀斌老师出发,前往宕昌访碑。一路上,与冉老师纵谈人生和学术问题。冉老师涉猎广泛,学识渊博,看问题的视角非常新颖独特,剖析问题也很深入犀利,让我很受启发。在与冉老师的畅谈中,于下午5点多到达宕昌县城。

夜晚的宕昌县城肃穆而宁静,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闹和嘈杂,也无各种沿街叫卖的摊贩,一些马路旁的店铺也因顾客稀少而早早打烊,一切都显得那么柔和自然。暮色中,我们漫步在街道上,享受着这里独有的宁静。路面很干净,没有一片纸屑,广场上有几对父母陪着小孩玩耍,大屏幕上展播着宕禺的风景名胜官鹅沟,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山化灿烂,悬岩赤裸,溪水潺潺,瀑布奔流,湖泊碧波荡漾,美不胜收,给人视觉上的极致美感,妙不可言。

2日早晨,按照预定计划和路线,我们出发前往宕昌县何家堡乡小堡子村访碑。车到山下,无车路,下车探路。四面群山环绕,时有悦耳的鸟鸣声。冉老师请当地村民唐小明带路。山坡上的小草刚吐出嫩芽,远远望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山上向阳处也开满了朵朵桃花,景色很是迷人。沿山路行走两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老爷坟。老爷坟是宕昌土司的祖坟,历代土司均葬于此。在一块荒草地中,我们找到了四块石碑。我们都异常兴奋,爬山的疲惫顿时抛之脑后,我拿出相机拍照,冉老师解读碑文。四块碑文分别是:

敕封明威将军显考府君行一马公之墓。清道光十五年十二月。

诰赠淑人显妣潘氏之墓。清康熙二十四年立。

诰赠淑人显妣(下缺)。

皇清。

“皇清”二字夹在碑上所雕双龙下面,应是碑额。

据当地农民介绍,“文革”前,“老爷坟”竖有马土司墓碑30余块,碑石众多,形成了一个小的碑林,后经“文革”动乱,毁弃殆尽,今仅存四块,字迹尚可辨认。墓地下面有一大片农田,村里人正在种植药材。田地里有很多盗墓者挖掘的盗洞,其中一个洞口较大,可容一人出入。我们在洞口向里张望,里面非常宽敞,隐约可见骨古髅。据种地的村民介绍,这里常常有盗墓者出没,还有一些用探头打开的小洞。

从老爷坟下到山下已近中午,吃便饭后前往贾河乡申扎村,寻宝禅寺无果,在一山半山腰找到一座寺庙,名日香山寺。该寺镶嵌在一处天然崖洞中,气势雄伟壮观,飞檐凸出崖壁,几只鸽子在崖壁内筑巢,见有人人寺内,时时探出头张望。寺内寂寥空阔,没有一个焚香求福的游客,很是冷清。看到有人进入寺内,一位大约50多岁,面容清癯,衣着宽松,穿一双破旧布鞋的男子匆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过来招呼。我们讲明来意后,他主动做自我介绍:马文德,法号妙音。我们从其口中获悉,宝禅寺已于2013年的一次洪水中被冲毁。妙音站在一处高台向我们指出原宝禅寺的位置,那里现在已变成一片废墟,往日洪水冲刷的痕迹依然可见。此时,天空开始下起绵绵细雨。妙音诚恳热情,主动向我们介绍香山寺内的情况,让我们饱览了寺内美景。他不顾下雨,亲自带我们到坑里村马土司后裔马宝珍家中,寻访相关资料。

在马宝珍家中,我真切体会到了当地百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房屋破败不堪,屋顶可见裸露在外的椽梁和树枝,屋内墙壁用土夯成,墙上的裂缝清晰可见,极容易坍塌。炕上用砖块撑起的一张铁皮上生着碳火,周边烤着种地剩下的土豆块,马宝珍的妻子坐在炕上吃着烤土豆。进入新世纪,村民的生活还如此艰难,着实令人痛心。马宝珍是坑里村的村支书,生活尚且如此,其他普通农户的家境可想而知。冉老师在路上感慨道:“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曾说:‘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世事沧桑,真是一言难尽!

冉老师详细查看了《马土司家谱》,并推断出老爷坟碑文中提到的“明威将军”即马乾。马乾,字行一,“行一马公”当是“马公行一”,道光十四年(1834)十一月十日去世,享年76岁。马乾是自始祖马珍赴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后,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晋见皇帝(嘉庆帝)的宕昌土司。从马宝珍家出来后,雨越下越大,我们冒雨下山,驾年前往宕昌县城。

3日清晨,由于前一晚下过一场大雨,空气甚好,有泥土的清香,更有桃花的芬芳。这一日,我们的日的地是南阳镇。行程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毛羽山下,放日远眺,山势雄伟,松柏苍翠,天山一体。站在山脚翘首仰望山顶,山中雾气弥漫,犹如仙境。只是道路狭窄,坡陡弯急,泥泞湿滑,车辆只能沿盘山公路缓慢前行。由于大雾,行车视线模糊,能见度不足10米,冉老师打开双闪,减速慢行。在毛羽山山腰处,山洼中依稀可见几户农家,时而伴有清晨的鸡鸣声,好像一幅似梦似幻的山水油画。毛羽山山路极陡峭,且多弯道,路上时有山体滑坡出现,山上的石头和松树滚落在道路上,行车之艰险远远超出了想象。车窗外就是陡坡峭壁。我们都紧绷神经,冉老师谨慎驾驶,时有汗水从额前滑落。一向健谈的冉老师沉默不语,我亦毛骨悚然,直视前方。所幸最终顺利翻越毛羽山,平安到达南阳镇。

临近中午,我们开始攀登韩院乡牛头寺。牛头寺位于韩院境内的南麓群峰之中,远远望去,五峰矗立,状如武将挺立,山顶可见皑皑白雪,“悬崖松涛鹤声远,茅庵草舍傍山倚。奇峰秀水览不尽,古刹亭阁云中立”。

沿山路拾阶而上,向上向下看,仅我们二人,冉老师慨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约两小时后,到达山顶,在壁立千仞的牛头寺峰顶,我们找到一块残碑,上书当年参与修建牛头寺的各级人物之名,如督工、长辖、头人、摧工、工匠、牛头寺住持等。根据落款“岁次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十九日立”,可知该碑立于民国晚期。

从牛头寺下山吃便饭,饭后已将近下午3点,前往车拉乡。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这里的一块碑亦在深山中,由于道路久未修整,山路崎岖难行,下午5点多才到达车拉乡,在距离目的地2公里处,路面被挖断,雨后又积了许多水,车辆无法通过。我们下车察看路况,斟酌了好一会儿,最后决定返回县城。晚上,冉老师联系熟人,看能不能帮我们察访一下这块碑,拍照后再发给我们。后来,他的一位亲戚答应帮忙。

4日上午,我们前往宕州古城——羊马城。羊马城耸立于宕昌县城西南面的马鞍山山顶。虽历时900多年,但仍英姿浩存,陡峭如壁。明代诗人刘世经有诗《宕州古城》云:

急水高山蔟野花,石田风味似中华。

角号战垒荒烟里,却向行人说木家。

“木家”,作者自注云:“峪儿岭南(今宕昌贾河乡雪岭)木家七族,即宋王韶破旧羌木征之巢穴也。”这不仅写出了羊马城的险峻之势和战事之频繁,而且也揭示了它的历史渊源。据清康熙年间所编的《岷州志》载:“此城(羊马城)为北宋宕州首领木令征所筑。”又据《宕昌县志》载:“羊马城分为前城、中城和后城,建筑在断崖峭壁之处,形如‘犄角。”自宋代始,羊马城就一直是居于岷州、阶州之间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

羊马城山腰处是汉传佛教寺院之一的祥云寺,原名菩萨洞。经过寺院,时有诵经声传出。我们沿石阶攀爬而上,直至山顶。从山顶向下看,宕昌县城尽收眼底,岷江穿城而过,别有一番风景。在山顶与冉老师于荒草林木中寻碑,无果。昔日的宕昌古城不见踪影,城墙早已毁坏,杂草中仅见几处土楞,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不禁让人怀古遐想。正如清末诗人梁丰《阳满三城》(即羊马城)中所写道:

三城排列气势雄,形成犄角已难攻。

令征遗迹弹丸寨,空有斜阳禾泰丛。

列嶂崔嵬拥古城,秋风黄叶漫伤情。

无人肯说木家寨,野草荒烟鸟数声。

下午,到宕昌县第一小学访碑,因学校多次翻修,石碑早不知下落,冉老师几经周折联系到宕昌的亲戚和同学,希望能找到留存的碑文。经冉老师沟通,大家都很积极,也意识到了搜集金石文字对于宕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愿意帮忙寻找。

5日晨,冉老师驾年到理川镇泰山庙访碑。我则前往宕昌县文化馆和图书馆查阅相关金石资料。在县图书馆得到了牛建忠馆长的帮助,在我没有介绍信的情况下特准我在古籍库查阅资料,因我查阅时间较长,还延迟了闭馆时间,并在我临走时提供了宕昌县文化馆藏有一套宕昌拓碑的重要线索。牛馆长对宕昌文化的重视令人感佩。回到住处后,我尽快将有关拓片的信息报告赵老师,老师得知后,非常重视,当即根据我提供的电话号码联系了宕昌县文化馆馆长,希望可以让我到文化馆将馆藏碑刻拍一些照片。馆长说,十年前搬过一次家,现在不见了。赵老师听说馆里藏有一个有铭铜戈,希望可以让我去照个相。他说:“仓库不能让外人进去。”赵老师请他将有铭的戈拿出来让我照个相,却碍于相关规定,无法达成。赵老师只好请他们照相后发给我们。

晚上,整理搜集到的金石材料。冉老师在泰山庙访得石碑两块,一块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仅存碑体;另一块保存较完整,字迹较清晰,疑为道光乙未年(1835)所立。冉老师又接到朋友官亭镇镇长任彦平的电话,言其委托当地农民察访的“天池村摩崖”已拍照,并可识“洪武元年”四字。该摩崖位于深山老林中,车辆无法通行,是当地农民来回步行六小时山路所获,实属不易,令人感动。

6日下午,与冉老师返回兰州。這次宕昌访碑来去共六天,新获宕昌金石文字15篇,对于补充和完善宕昌金石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金石老师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冷热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