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编辑到算法的让度

2018-03-29王晨阳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把关人

王晨阳

摘 要 2017年底,因信息发布问题,今日头条被有关部门约谈;2018年初,Facebook宣布重返好友社交模式。作为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算法推荐平台,两者均面临缺乏把关人的困扰。“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经过把关人(如记者、编辑、审稿人等)筛选的信息才能向大众传播。随着以算法为支撑的新型社交平台的火爆,传统“把关”模式发生嬗变:开始从编辑向算法让度。

关键词 算法推荐;把关人;迭代新闻模式;后真相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2-0043-03

1 研究缘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为96.3%。报告指出,网络新闻是基础的互联网应用之一,网民规模达到62 458万人,使用率达到83.1%。网络新闻应用呈现出资讯聚合平台化、跨界竞争激烈化和技术核心化三方面趋势。

在新闻传播具体操作层面,新闻的采写与发布均讲求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五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成为记者和编辑区分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以及是否进行传播的价值判断的要素总和。亦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新闻观念,并指出,新闻观念的核心是人们对新闻的根本看法[1]。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把关人进行“把关”的过程,正是在新闻观念的指导下,对新闻价值的理解。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機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纷至沓来。前者为移动传播和手机端浏览提供了可能,意味着资讯的分发有了更多的读者和平台,同时由于几乎不受PC端和网络传输的限制,用户使用资讯类平台的门槛也大大降低;后者则为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精准推荐与分发提供了可能,使得资讯更“懂”用户,能够让用户享受到精准推荐带来的心理按摩。

因此,在国内,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类资讯聚合平台曾宣布不设总编辑,资讯审核与推送全都依靠算法[2]。在国外,Facebook的资讯推送同样成为个人信息流中极具影响力的平台。而Facebook在2004年上线之初,主要定位于web1.0时代用户上传和分享照片的社交平台,主要用于满足用户亲友间小范围社交的需要,几乎不具备传播新闻的能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Facebook这样的亲友间社交平台分发新闻资讯提供了支撑,也为今日头条等新型的资讯类聚合平台贴上了“精准推荐”的标签,使之迅速成长壮大占领市场。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表示:“头条号已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

今日头条和Facebook等平台的兴起,引得诸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入驻,它们生产大量的资讯类信息,其中大量信息具有新闻属性。这些海量信息由平台通过算法进行推荐,随着平台的火爆和传统媒体的衰落,逐渐的,新闻推送的算法选择机制开始取代传统的编辑“把关”机制[3]。算法支撑的个性化资讯分发意味着:“你是谁”决定了“推荐给你什么内容”,而从对用户“画像”到选择推荐内容再到精准送到用户的全过程,完全依靠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整个过程在“黑箱”中完成[4]。

技术善论者认为,科技进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信息的生产和分发同样依赖技术进步。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生动写照。因此,既不应该过分神秘化算法,更不能给算法贴上“假消息温床”的标签。今日头条总编辑张辅评曾表示,算法不是“算数”,也不是“魔法”。它既不是简单的根据文章热度、阅读量进行推送,更做不到完全了解和掌握人性。张辅评指出,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依靠的是AI等技术,赋予算法学习的能力,让它能够根据海量用户的标签以及相关性、协同等模型特征,了解用户变化,从而推荐最适合用户的信息。

在社交平台上,自媒体是最活跃的力量,它们广泛参与互动、进行传播,在创造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假新闻等的产生。在传播环境、场域和语境均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最大量的用户聚集在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依靠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的传统媒体,面临着覆盖面不够、影响力不足的窘状,同时也缺乏与网民进行良好沟通和传播的本领。

但社交平台的火爆不意味着尽善尽美。2017年底,因持续传播色情低俗信息、违规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问题,今日头条、凤凰新闻手机客户端被北京市网信办约谈,企业被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违规行为,8个频道被暂停更新。这表明,在管理者到社会公众之间,存在较大的空缺。因此,深入研究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很有必要。

2 把关人演变与算法推荐

作为传播学当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把关人”理论也是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报道不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传统“把关人”理论缺乏面向网络传播时代的深入研究,导致其愈发不适应当下新闻传播环境,把关模式存在异化或脱节的倾向。

美国传播学大家休梅克将传统把关理论归纳为把关过程和把关分析层次两大研究成果。卡丙·纳昂作为网络时代研究把关人理论的著名学者,认为网络语境中存在着多元化的把关机制并将其归纳为:编辑机制、导向机制、增值机制、用户互动机制等9个方面。但是,纳昂的研究基于互联网1.0时代。彼时,网络使用门槛较高,并未普及,因此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甚明显,传媒大环境没有发生质的变迁。因此,尽管纳昂的研究将传统把关人理论向网络时代延伸,但并没有深入揭示社交媒体时代把关人模式及路径的变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浪潮迅猛发展。从广义上讲,传播是社会成员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由于社会关系结构多元化,因而,传播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化到大众传播时代后,传播模式变得愈发清晰,也为研究传播现象提供了可能。“5W”模式、韦弗-香农模式、德福勒模式、波纹中心模式等传播模式,均是传播学者对复杂的人类传播活动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进而揭示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如今,经典的传播模式受到冲击,传者与受者角色定位变得逐渐模糊。卡尔·多伊奇认为,信息的传播并非传递一种简单的图景,同时也具有解释、沟通的功能。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不仅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或者有限的信息反馈者,反而大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当中,充当着传者的角色,也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譬如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把关呈现出明显的后置性和筛选性。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受关系发生了嬗变,把关人角色定位同样呈现出重合与模糊的特征[5]。

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一词列为年度关键词。在后真相时代,受众更加倾向于诉诸情感而非诉诸实施。在欧美国家进行的大选或者公投中,由社交媒体所引发的“后真相时代”,对大众媒体传播与把关造成了彻底的冲击。比如,唐纳德·特朗普在被美国众多传统主流媒体围攻之下,依然能够依靠Twitter社交平台实现发声,并成功为自己当选造势。英国脱欧公投时,社交平台充斥着情绪化表述,但当英国投欧成功之后,民众搜索最高的关键语句竟是“欧盟是什么”。

3 媒介伦理与商业逻辑

在聚合类资讯软件中,存在典型的算法把关模式。算法把关在一定程度上是进步,由算法代替人来执行把关操作,节省了人力,且更能满足受众精确分类阅读的个性化需要。但算法把关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价值判断的缺失、信息茧房、内容生产的扭曲等。受众和管理者都意识到需要把关与核查,但人们依然存在争论:技术是否是中立的、无罪的?媒介伦理与商业逻辑,社交平台应该遵循哪一个?

随着媒体模式的嬗变和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伦理观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重大挑战,尤其是新闻传播模式的重大变迁,意味着曾经封闭式的新闻生产,如今成为了需要在中央厨房这一新的“透明厨房”里进行加工的“菜肴”。而此前被受众所熟知的传播和推送环节,反而变得神秘起来,渐渐在算法的“黑箱”中运行,外界缺乏观察算法推送运行过程的“窗口”。

面临新的审视,迭代新闻模式之下,媒体理论出现了偏颇与失范。媒介融合既放大了这一缺陷,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速度超过了对完美的追求,但与此同时,各传播主体又具有纠错和信息完善的功能。比如2017年轰动一时的“刺死辱母者”事件。《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一文借助社交平台实现现象级传播,但在触发舆情的关键细节上,存有言词模糊、背景遗漏等问题,仍有提升空间①。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马丁·巴伦表示,报纸的大转型(Big Move)需要面临情感挫折,同时要摒弃原有的组织结构[6]。

国外对此曾进行过多次深入探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认为,社交媒体只是一个技术平台,并非媒体。社交平台并不生产信息,只是信息的搬运工。因此Facebook不应担负起事实核查的重任。但最近,扎克伯格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平台,Facebook负责技术开发,因此需要对技术的使用负责。虽然Facebook不参与新闻生产,但其参与了新闻传播的重要过程,是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公共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权利的同时理应肩负起对技术负责的义务。

2018年1月,Facebook宣布将进行重大变革,大幅削减新闻、视频等“被动内容”,重返好友社交模式。这意味着Facebook发展模式的重塑,很大程度上将重回社交平台的定位,并且会对新闻等“被动内容”限制流量。此前,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Facebook新闻推送进分析,发现了Facebook新闻推荐的9个要素:朋友关系,明确表达的用户兴趣,先前的用户参与,隐式表达的用户偏好,发表年龄,平台优先级,页面关系,负面表达的偏好和内容质量[3]。

4 结束语

技术发展推动了人类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媒介形态的变革。同时也对原有传播模式造成冲击,导致传播失范。算法的精准推荐既为受众在信息超载时代节省了筛选信息的时间,也产生了算法冰窖、信息藩篱等担忧。白俄罗斯学者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曾指出,“算法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公民角色只有浅表的联系。”[7]主流媒体应积极融合转型,实现新闻语态和传媒生态的统一,既要接地气又要敢担当,让权威声音掷地有声,不能任由情绪在后真相时代泛滥。

注释

①https://mp.weixin.qq.com,新闻记者,2018年1月。

参考文献

[1]杨保军.新闻价值观念与新闻价值创造[J].国际新闻界,2003(3):45-50.

[2]楼建坤,陈泽玺,国秋华.算法的把关研究——以今日头条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3(17):18-20.

[3]DeVito, M.A. 2016,From Editors to Algorithms: A values-bas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story selection in the Facebook news feed. Digital Journalism Ahead of print. doi: 10.1080/21670811.2016.1178592.

[4]王茜.打开算法分发的“黑箱”——基于今日头条新闻推送的量化研究[J].新闻记者,2017(9):7-14.

[5]靖鳴,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2):55-69,127.

[6]辜晓进.《聚焦》里的明星总编辑:我们正远离曾经栖息的家园——美国报业转型观察之二[J].新闻记者,2017(12):34-40.

[7]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技术至死: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把关人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迈向网络内容建设专业化之路
论博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再定义
喜剧网络剧“把关人”前期剧作策划的几点核心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新华每日电讯》一位头版编辑防堵差错的心得与思考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