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拈一“叶”而知“木”
——谈阅读教学精准切入艺术

2018-03-29武汉第三寄宿中学刘家坤

成才 2018年1期
关键词:切入点土地文本

■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刘家坤

湖北襄阳南漳县薛坪中学 王传理

精心设计文本的切入点,是一堂好课的根本,是高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好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研读文本,获得美的享受,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反之,循规蹈矩,浮于表层,以致索然无味,事倍功半。笔者以为好的切入点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趣

只有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才会深入。“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切入文本是学生所关注和喜好的。文本解读也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牛鼻子,才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丝丝入扣地引导学生解读整篇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情趣因素,精心设计问题,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芦花荡》一文,把第五段“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句话作为切入点来设问:为何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达不到了?他有这么大的能耐吗?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老头子”真的很有能耐!他驾船技术娴熟:“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他自信又自尊: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他智勇双全: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支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他爱憎分明: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已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抓住了这个切入点来探究,一个“鱼鹰”一般的“老头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了根。课堂教学脉络清晰,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

陆机有云:“欲求至乎其域,则务通乎其微。”切口虽小,视野却宏大,“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出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例如,学习《社戏》一文,就可以采用“倒卷珠帘法”,从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一句切入: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那么,作者为何这样说?学生围绕这样三个小问题探究得出:那夜的豆其实也不好吃,无非是用了六一公公船上的柴和盐煮了一些“乌油油结实的罗汉豆”罢了。那夜的戏并不好看,“我”最愿意看的白骨精的戏始终未出现,有的是翻筋斗和小生咿呀地唱与老旦坐着一直唱,以致于“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算是最好的一折戏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笑着看”。

说那夜豆好吃,戏好看,其真实原因是景色美、事件趣、人性淳、人情真:上船后我被照顾、撑船时有说有笑、清香扑面、月色朦胧、山踊跃起伏后跑、横笛宛转悠扬、戏台缥缈似仙山楼阁、月下归航的飘逸浪漫与刺激、阿发的憨厚善良热情大方、偷剥煮豆合作的开心与快乐、六一公公的不责备却真诚感激。

学生通过抓住吃豆、看戏这两件儿时小事,带动了对全文主要内容的赏读,学得轻松自然而高效,并且始终能保持较高的探究兴致。

三、巧

一个好的切入点,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突出学习重点,“执一而驭万,深入浅出,化难为易。”通过这个切入点来揣摩、理解文本,巧妙完成对整篇文章的赏读。

执教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时,可抓住题目“爱”这个字,巧妙地设计出统摄全诗的两个问题:诗人爱的土地是怎样的?诗人怎样爱这片土地?学生据此探究出“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隐喻祖国和人民的苦难,也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隐喻了人民的反抗,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隐喻了斗争光明的前景。“嘶哑”,表明自己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诗人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献身精神表明“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根据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将读、品、析有机融合,循序渐进,重点突出,情意满堂。

四、新

切入点新颖别致,可使教学富有艺术创造性。如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可以围绕“笑”这个切入点,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

1.找出描写“笑”的句子:文中有12处。

2.分类归纳:顾客冷漠无聊的笑,掌柜冷酷自私的笑,小伙计解脱、解嘲的笑,小孩子天真、幼稚的笑。

3.体会“笑声”的作用:是连接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能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能有力地表现文章主题。

抓住“笑声”这一核心问题,一线串珠,拧起全文,循序渐进,化繁为简,长文短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吸引他们细心认真地阅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高

思考有价值,才能刺激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发学生自省、主动探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透辟深刻,切中肯綮。关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本着“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激发学生思索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走入文本,收集、筛选、分析信息,得出自己的判断。

在执教《老王》一课时,可抓住文末“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作为切入点:“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又是谁?作者为什么会“愧怍”?为什么说“渐渐明白”?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得出:不幸的人是老王,他有一只眼是“田螺眼”,住得破破烂烂的,单干户,没有亲人、没有家庭感,靠蹬三轮生活。他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孤独者和不幸者。其实,作者也是不幸的人,因为像她这样的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但相比老王的遭遇,作者认为自己还是幸运的。说自己幸运更因为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我”遇到了善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勇于挣命的老王:他给“我们”送冰,冰比别人大一倍,只收一半钱;送默存上医院,不收钱;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给“我们”。愧怍的原因是自己没能真正理解老王的心:他渴望交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亲人般的关心和慰藉,而我却硬拿钱给老王;再就是,过了十多天才想起问老王的事,自己觉得对老王的关爱和帮助不够;还有一点是,老王来过“我”家看望过“我们”,“我们”却未去过老王的住处。然而,这一切作者当时并没有被真正感动或意识到,虽说老王临终前送来香油和鸡蛋时说“不要钱”,我也连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其实当时杨绛并不知道老王真的要什么,并未真正明白人与人的交往和相处,只体现“钱”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那就是“情”,至此,老王最大的不幸则是他的心灵没有得到慰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表明杨绛思想走向成熟,灵魂得到修复,当时的心酸、感激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作了良心的叩问和人性的审视:在那动荡的岁月里,能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生命温暖生命,灵魂抚慰灵魂,是多么难能可贵呀!每一个比老王相对幸运的人,该如何对待“不幸”的人呢?

总之,好的切入点应该是文本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有机结合,执教者要随机应变,能动地设计。“研究教学设计,必须站在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起点上,给学生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语文课堂的品位,深化赏析的过程,增强探究的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增添语文教学的活力与魅力。

猜你喜欢

切入点土地文本
我爱这土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