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内涵探析

2018-03-29周春晓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技艺工匠内涵

周春晓,汪 宏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1 研究背景

1.1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工匠精神的迫切需要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成为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要求,“制造强国”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践行“精工造物”的理念,需要融合创造、审美、技术、专注于一体的工匠精神。其实这样的工匠精神在我国早已有之,我国是具有悠久工匠历史的文明大国,工匠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工匠精神随着工匠群体源远流长。

1.2 人文关怀的缺失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缺失需要之后就会有生长需要,即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如今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人文关怀,也就是产品从为了使人更好地生活的角度进行设计。但是,现在市场中的产品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还不多,人们更需要具有亲和力、与人关系和谐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制造需要工匠精神做指导,因为人文关怀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产品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所以产品也承载着工匠精神,体现为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以人为本理念。由此可见当代社会对人文关怀的渴求。

如今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工匠精神,但是何为工匠精神尚无定论,因此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时代意义。重树“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方针政策及精神支柱。本文在总结其他研究者对工匠精神论述的基础上,分析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内涵,以期加深工匠精神的认识,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

2 对工匠精神的不同认识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研究者们有着众多的阐释,但缺乏准确而具有共识性的描述。

2.1 从产品视角

工匠是工匠精神存在和传播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工匠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这一视角是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但不完整。王进玉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1]。孟源北、陈小娟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体现的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2]。同时,还有结合现代社会背景围绕工作态度来扩展工匠精神内涵的。产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因此从产品制作的视角来分析工匠精神内涵、理解工匠精神的重中之重,归根结底需要深入对技术的探讨。

2.2 从专业、职业、人文相统一的综合视角

工匠、技术、产品是工匠精神的要素,造物过程和产品身上体现出工匠精神的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李小鲁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去看待工匠精神的整体概念和确切内涵,认为“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3]。胡小成认为工匠精神是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的职业精神,包含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人文修养三方面[4]。黄君录提出工匠精神具有四种取向:臻达极致的技术取向、循物求美的审美取向、勤学实干的实践取向、体知生命的人文取向[5]。从专业性、职业性、人文性理解工匠精神,看似全面,但涵括范围太大,理解往往留于表面。

2.3 从技与德的视角

自古以来工匠都讲求德艺双馨,崇德也必然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方面。薛栋认为德艺兼求是工匠精神的价值表征,表现在:“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6]。同时,他还从“尚技”精神和“崇德”精神两个层面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强调了技术和道德对工匠的重要性。姜汉荣认为“匠德”是工匠精神之魂,“匠心”是工匠精神之基,“匠术”是工匠精神之本,从这三方面表现出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7]。从匠德这个层面去理解工匠精神,未免过于伦理化,有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变成一种德育模式的可能。

2.4 从技术的审美视角

审美也是工匠必备的素养,工匠精神内涵具有审美维度。有研究者关注到工匠精神内涵中的几个维度,尤为关注技术的审美维度,并提倡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情怀来制造产品和改造世界。叶美兰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具体包括:“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审美之维、创新之维、求精之维和卓越之维。”[8]还有研究者认为技艺之美是衡量工匠精神的尺度,工匠精神包含了技与艺的统一。工匠精神固然包含技术之美和审美追求,但是从不同层次的工匠精神来理解审美的涵义,更为合理。

以上涵括了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主要解读,但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应该有所侧重,要正确理解其内涵就应该找到其核心,进行深层次的阐释。技术是工匠饭碗的保障,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可以说,“技近乎艺”是工匠精神的至臻境界。

3 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具有层次性。工匠精神因工匠的层次不同而分为不同级别,初级阶段的工匠精神是初级工匠所具备的,其工作要求是恪守规范,一丝不苟。境界追求或者艺术追求是高级阶段工匠精神的综合体现。我们所讨论的是高级阶段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技艺的追求,体现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力求达到产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这其实就是一种技术美的呈现。李泽厚说:“技术美首先表现在以工业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其次是表现在静态的成果即技术产品上。”[9]工匠精神亦如此,表现在动态的制作过程中和静态的技术产品上。由此,可以说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包括三方面:工匠对精湛的技艺、产品形式美观和产品实用性的不懈追求。

3.1 工匠对精湛技艺的追求

拥有精湛的技艺是工匠能够谋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表现。所谓工必尚巧,“巧”并不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而是工匠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要求,其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这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技术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较高境界。当前对工匠精神认识不清,主要问题是重技术、轻艺术,轻艺术的结果是技术也无法真正深入即达到至臻境界,因为技术不视艺术为灵魂,就会沦为浅薄的技术。但是在手工业时期,技术和艺术还未完全分离,所以“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业和熟练技巧还有一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达到某种有限的艺术感”[10]。在我国古代,工匠由于“匠籍”制度的限制,其工匠的身份会持续一辈子不会变更,为保证自身的竞争力,工匠的技艺也只是在家族内部世代相传。因此,工匠们的技艺是累积了许多代人的经验而得到的,也造就了古代众多优秀工匠的产生。并且,古代优秀的工匠能够心无旁骛,长期专心致志于技术的改善与创新。比如造纸工祖师蔡伦,十多年闭关于郊外的小屋,潜心钻研改进造纸工艺,最终发明了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造纸的新技术。

精湛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艺术的气息,所以我们把高级阶段的工匠精神称为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这样的工匠精神包含了技与艺的统一,呈现了技近乎艺的至臻境界。工匠精神的技艺一体化所指的技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这种“技术本身是传达思想、传达文化、传达美学的,技术不是目的”[11],这样的技术才是工匠应该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技艺一体化还体现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其含有美的成分、美化的成分和艺术的成分。如陶瓷、木雕、玉雕、刺绣、中国结和剪纸等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不可丢弃的传统手工艺,除了具备大工业生产所达不到的高超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鲜活而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当代中国呼唤技艺一体化的工匠精神回归,实则强调技术的审美之维,强调用审美的眼光来践行“精工造物”的理念,归根结底是对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的呼吁。

3.2 工匠对产品形式美观的追求

早在新石器时期,工匠就追求产品的形式美,比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人有欣赏美的事物的需求,如果说产品是功能的载体,形态则是产品功能的中介。外观形式除了是物品功能的明显表现以外,还具有以形表象的作用,即通过形式传达情感。工匠是造型语言的运用者,特有的造型语言能够通过产品反映丰富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情趣。

尽管古代工匠秉承“功致为上”的产品制作理念,但工匠所制产品表明审美与实用同为人们所追求的产品功能。产品的形式美是工匠按照形式美规律来造型的结果,能够从直观上显现出工匠精神的技艺美。在古代,工匠分为六种:制作陶器的土工;制作金属器皿和武器的金工;雕琢玉石和器皿的石工;负责木制品的木工;负责皮甲和皮衣的兽工;负责制作萑苇之器的草工[12]。其中不乏优秀的工匠,他们对产品形式美的追求充斥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陶工制作的陶器,石工打磨的石器、玉器等,其精美的形状、优美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协调的比例等,都体现了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形式美,形式美也是工匠技艺的体现。“美是自由的形式……技术愈纯熟,就愈能解决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对峙,而达到自由的形式,达到美的境界。”[9]

我国古代很多物品都有着让人震撼的形式美。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数千件陶俑大小竟都与真人真马相当,简直栩栩如生,每个秦俑的相貌神态又各不相同,构图之巧妙,技法之灵活,从其形式美体现出的是一种力量之美和艺术创造精神。更有早在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造型,就已经显示出了我国陶制先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其中出土的陶钵,半圆形钵体,配之以三个等距离的高矮粗细相近的陶支脚,显得稳重匀整;陶壶、球腹、对称双耳和圆颈,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美[13]。

3.3 工匠对产品实用性的追求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技艺精湛的不懈追求,实则是对技术美的追求,即产品形式美与功能美的统一,产品的功能美体现为使用价值(实用性)和文化、审美价值。产品的实用性,不限于产品的低级使用功能,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而具有的产品特性。人文关怀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是从生活层面关注人;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是从价值层面关注人;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从理想层面关注人[14]。工匠的人文关怀主要属于生活层面,在于使消费者体会到产品中除了技术因素之外的人文因素和文化因素,使产品与人的关系更和谐友好。

在产品多元化的当代,对产品人文关怀的呼声高涨。人类渴求更加完满的生活,就需要产品能够切实地为人的生活服务,使其更加便利与美好。人文关怀之于工匠精神是一种为达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追求。合理地使用各种材料,发挥产品的实用功能,使消费者真实地感受到来自产品的人文关怀。同时,有研究者提出了对过度人文关怀的担忧,如果人对物的依赖性增大,就会逐渐削弱人在与世界相互关系中的独立性,即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性的弱化。所以需要合理使用产品的实用功能,因为对产品功能的追求不能以牺牲人的自身功能为代价。

4 结语

工匠对精湛的技艺、产品形式美观和产品实用性的不懈追求,是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有着现代意义上的技术美的美学特质,技术与艺术在工匠的造物活动中达到统一,形成技艺一体化,从而呈现出一种技近乎艺的至臻境界。并且,工匠在很久以前就注意并运用了艺术的相关法则,但是他们却不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对技术与产品有着艺术般的追求,才能制作出许多精美的物品,并且这些物品承载着文化、情感和创造。正如有人说“人类的每一件实用的器具,就发生学的角度看,都是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的一次辉煌的胜利,都是艺术生养的漂亮女儿”[15]。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践行“精工造物”的理念,日常生活审美化呼吁日用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这些需求都与工匠精神相关,工匠精神除了专注、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外,其核心是工匠对技艺精湛的追求、对产品形式美观与实用性的追求。重建完整的工匠精神,需要深化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达成追求技近乎艺的工匠精神的共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再者,对工匠精神的全面理解对培育工匠精神具有指导意义,能够避免把工匠精神培育简单理解为德育、职业指导等倾向,进而思考多方面、多途径地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1]王进玉.“工匠精神”不等于“艺术家”精神[N].中国美术报,2016-06-27(8).

[2]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3]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4]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13-117.

[5]黄君录.“工匠精神”的现代性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93-96.

[6]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7]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8]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9]李泽厚.谈技术美学[J].文艺研究,1986(6):4-5.

[10]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4.

[11]杭间.工匠精神的借古鉴今[J].中华手工,2016(7):16-17.

[12]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J].史林,2005(4):57-66.

[13]熊廖.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形式美[J].文艺理论研究,1993(3):85-88.

[14]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J].学习与探索,2008(2):47-49.

[15]陈炎,王祖哲.“艺术”与“工艺”——关于艺术本质的对话[J].求是学刊,2010(2):92-97.

猜你喜欢

技艺工匠内涵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匠神形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