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菲特伦理思想与高校德育研究

2018-03-29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菲特伦理思想理由

丁振中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织,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德育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环节,所以高校德育工作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出生在中国的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因其对后代的关心及道德哲学方面的成就曾获得逻辑和哲学Rolf Schock奖,其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在讨论道德教育时,帕菲特的伦理思想值得借鉴。

1 帕菲特伦理思想管窥

1)关于行动的理由与合理性。帕菲特丰富系统的伦理思想是在规范并分析“理由”和“合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其理论“大厦”是在“理由”和“合理性”基石上建立起来的[1]。帕菲特认为,行动的理由是由相关的事实提供的,比如某人看到身边有毒蛇,这是他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他可能会立即行动——撒腿就跑。他付出这一行动的理由是因为他看到身边有毒蛇这一事实。但是,他的这一行为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不知道或者因为慌乱而忘记了:蛇会攻击快速移动的目标。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的理由是由相关的事实提供的,但此行动的合理性却取决于其信念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帕菲特在比较了相关理论的客观理论与主观理论后,赞成客观理论,即人的行动的理由是对象给予的,具体地说是有一定欲望或目的的对象给予的,理由的强度是由那些欲望或目的的满足具有多少价值决定的[2]。

2)关于道德数学中的五大错误。帕菲特在分析自利论和后果论时,指出了道德数学中的五大错误,也是值得深思,能够给予启示的。他所指出的五大错误可以分别概括为:总体份额的观点;忽视行动集合的后果;忽视微小的概率;忽视细小的后果;忽视觉察不到的后果。帕菲特分析了几个例子:“第一救援队”(“我”与另外3人组队救援100人或是有第5人替代“我”而“我”去救其他10人)、“第二救援队”(“我”不加入救援队则100人不能获救但“我”可以单独救出另外50人)、“第三救援队”(4个人即可救出100人却有5人参与救援)、“ 美国总统选举”(“我”参与投票但带来不同结果的概率非常小)、“沙漠里额外的一滴水”(一批人每人注入一品脱水运送给沙漠里的干渴的伤员,每个人的贡献可能只让伤员多喝一滴水——非常细小的后果)等[3]。帕菲特通过这些举例并进行缜密的推理分析,得出一个观点:如果行为的所有参与者都因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微不足道的或觉察不到的就不去采取这种行为,那么这种不作为对大家而言将更为糟糕。帕菲特的这种伦理思想跟中国古人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关于对他人和未来的关注。帕菲特指出,自利论是以间接地个体性地或直接地集体性地呈现其理论的自败性,而后果论是以间接地集体性地呈现其理论的自败性,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应该接受批判性的当前目标论。帕菲特是从时空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从空间的角度,帕菲特批判了“1英里内利他主义”者:如果某人对发生在距家不足1英里内的人们身上的事情极为关心,而对那些更远一些的人们的关心程度则少得多,那么这个关心模式就是非理性的;从时间的角度,帕菲特引入了“贴现率”的概念,他认为,人们一般对越近的未来给予的贴现率越大,然而,人们不应该有当前偏向、近期偏向、来年偏向或未来偏向,人们对未来所有部分以平等的权重,给予同等的关注,做一个“无时间者”。帕菲特主张人们应该接受当前目标论:以一种时间上中立的方式关心自己的利益。当然,帕菲特在分析“个人同一性”理论时,提出了一个与心理联系性相关的“新的贴现率”,他补充认为,如果考虑心理联系性的程度,较少关心较远的未来也不是非理性的[4]。

4)关于我们的活动与未来人的利益。帕菲特不仅是在理论上剖析各种道德理论,表达自己的伦理思想,更是站在“避免终结人类历史”的高度,放眼未来,深切地关注着“未来的世世代代”。他举例分析:如果人们在森林丢弃一些碎玻璃,划伤了100年后的某个孩子,他认为,不能因为要伤的那个孩子现在还不存在、不可能被这个孩子伤害或者不可能得益于这个孩子,就否定对这个孩子造成伤害的道德上的重要性。帕菲特通过引入另一个概念——社会贴现率进行推算:在处理具有放射性的核废料上,假设以5%的社会贴现率进行推算,人们更应该关注明年的1人的死亡而非五百年以后的100亿人的死亡,这种忽略更遥远未来的灾难的理论显然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一代人的活动对未来人的利益产生影响,不能因为产生影响的未来太遥远就忽略这一影响而从事损害未来人利益的活动。

2 新时代高校德育形势与挑战

1)高校德育工作形势复杂多变。首先,新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不仅要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战场,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国内外社会思潮日趋复杂多样。随着信息和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形形色色的、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迅速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等特点,利用网络等手段不断侵蚀大学生,使高校德育工作的形势日趋复杂多变。

2)高校德育工作对象直面“00后”。直面“00后”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了解和研究“00后”大学生的特点。他们从小接触电子产品,接受信息能力强,他们的学习资源、社交资源都在网络中,网络行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群体性、交互化、娱乐化等特征;他们思想上更加灵敏,追求个性,渴望独立,却在经济上还未能完全独立,思想上尚未成熟,容易产生孤独感,容易受到“标新立异”事物的影响;与“90后”相比,他们生活的经济环境更加优越,对物质的追求欲望相对较低,但其他欲望和想法很多;很多“00后”对未来思考甚少,感觉人生没有方向;他们小时候经历过各种兴趣班,个个身怀一技之长,敢于积极主动地展示自我,但喜欢我行我素,与人合作能力较弱,更多关注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社会责任感不强。

3)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挑战。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负重前行、人学空场、生活缺席、对话缺失等困境,即德育概念不断泛化、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课程化与理想化、德育的浅层化与单向化[5]。除此之外,教育对象的变化,特别是“00后”的出场,如何改变德育方法、更新德育内容从而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

3 帕菲特伦理思想与高校德育工作启示

1)关注大学生行为的内在理由及其合理性。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人学空场问题、避免德育主体客体化的要求。根据帕菲特对人的行为及其理由的分析,行为背后的理由都是由相关的事实提供的,行为的合理性取决于其信念,且理由的强度取决于欲望或目的的满足具有多少价值。因此,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关注每一个大学生——鲜活的个体的行为、行为背后的事实、行为背后个性化的欲望和目的,也要从整体上关注具有一定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如“00后”群体)的行为特征、行为模式及其理由与合理性,了解学生的想法是什么、欲望有哪些、诉求何在、信念如何等,从而拓展德育工作深度,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效。

2)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能力。高校大学生渴望独立、追求个性,但集体意识、与人合作能力不强。然而,高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后一个过渡平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要为其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打好良好基础,这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使命。借鉴帕菲特的伦理思想,人们应该关注身边的人,无论远近,且每一个集体活动的参与者不因每个个体的行为后果微不足道或觉察不到就不采取行动。在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中,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改变他们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行为方式,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融入集体并在参与集体活动中积极行动、与人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未来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六个“下功夫”,首要的就是要在坚定理念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四个自信”可以从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中来,远大理想要求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未来意识。对未来和未来人的关注是帕菲特的伦理思想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值得借鉴的思想。应该教育大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要关注未来的自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在关注自己的未来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未来,关注未来人的利益,从而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4 结束语

帕菲特的伦理思想借鉴到高校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示。而且,帕菲特的伦理思想还很丰富,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和取舍借鉴。当然,无论是借鉴帕菲特的伦理思想还是借鉴其他西方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实践,都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舍和借鉴,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轨道。

猜你喜欢

菲特伦理思想理由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菲特(中国)制药科技有限公司
绝对理由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迟到的理由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迟到理由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