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策略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3-29鲁婷婷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合作项目韩语办学

鲁婷婷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2018年7月的数据显示,江苏省现有高职院校90所(含民办22所),其中有4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81所高职院校共开展了17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江苏省教育厅国际化办学政策的驱动下,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办学在近年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热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有无和建设的好坏[1]。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与韩国开展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合作项目自实施以来,经过中韩双方院校之间的不断磨合与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由于受到生源不断减少的影响,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人数普遍下滑,生源质量也普遍下降。通过梳理中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合作项目的现状与成果,分析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1 中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合作项目现状

1) 合作项目情况总体介绍。从2002年开始中韩两校拉开合作序幕,相互选派40名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学期,效果良好,双方学生均受益匪浅。双方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科研项目、教师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交流。合作办学的学制为三年,培养模式为“2+1”,符合毕业要求即可获得我校专科毕业证书以及韩国明知专门大学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2018年该项目在校生人数是32人,共计毕业生人数273人,其中170人获得外方证书。

2) 合作项目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吸引留学生,实现职业教育输出。在双方的努力下取得了“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的荣誉,吸引了其他外国留学生。目前我校留学生来自南非、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2018年在校生人数达到89人,其中学历留学生35人,学历留学生毕业生人数达23人,把办学辐射到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成立了新东盟老挝中心和南非博众学院。

3) 中韩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师资素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拥有多项国家级精品课程,与国际大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师资团队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同时,邀请韩方资深教授开设关于先进电气技术的讲座,通过外方教授的引荐和促进,我校多名专业教师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并作主题发言,多名教师赴韩国明知专门大学做校际技术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我校教师能力的提升。

4) 整合中韩专业优势,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就业率高。合作项目整合了中韩两校的优质资源,学生在韩语水平、专业素质、创新创业、国际化视野等方面体现出较强的素质和能力。合作项目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通过“维修电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另有部分学生获取了西门子PLC、AutoCAD等国际知名企业认证证书,历年合作项目学生的毕业设计抽检均合格。

2 中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合作项目存在的问题

中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合作项目从2007年开始至今,在中韩双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文化差异导致双方课程尚未完全融合。虽然韩国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化圈,但是由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两国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专业教学难以全面体现区域行业企业的需求。项目引进的外方课程与中方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的衔接不顺畅,教学管理制度、项目学生的退出机制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需要进一步突破语言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项目学生入学时的韩语是零基础,而且学习韩语的时间较短,同时专业韩语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相关,在学生掌握韩语的初期,双语课程和双语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这就需要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双语教材建设。另外,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时相对较多,统一的教学要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多媒体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作用。

3) 项目师生交流形式有待加强灵活性。随着中韩合作项目的深入,双方的师生长短期的交流往往受到两国政策影响,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现状的制约,目前大多停留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在共同研发、共同培养学生参加国际竞赛、学生毕业设计方面较为薄弱,学生的短期交流形式和专业方向较为单一,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应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中韩双方交流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3 中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合作项目发展策略

1) 提升领导重视,加强沟通交流,消除文化分歧。项目开展十多年期间,韩方院校及我校的相关领导都已经进行了更换,新上任的领导应加强沟通交流,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分歧。从上至下深入交流、沟通,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的设计上,有效融合中韩教育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学生毕业既需要满足中方的毕业要求,又需要满足韩方的毕业要求,中韩方的文化碰撞、融合都是集中体现在学生方面。韩方考虑到知识产权等各方面因素,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不愿全面给出,因此需加强与韩方的沟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既要考虑韩方的课程知识产权的保护,又要和中方教务处沟通,保证各类基础课程合理开设,保证赴韩留学的学生顺利获得双方院校的毕业证书,留校学习的学生顺利获得本校毕业证书。

2) 重视学情分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语言关。我校融合高职专业优质课程资源和外方相关专业优质课程资源,构建了中外合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开发了中韩双语教材。但是,由于学生的韩语及专业知识完全零起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压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打击。实施低起点、密台阶、模块化的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缓解教师的压力和学生的挫折感。低起点是从简单韩语入手,渗透简单的与行业有关的韩语教学,紧密贴合学生需求;密台阶是将高难度的韩语及专业知识分成小台阶,引导学生逐步达标;模块化是每阶段根据学生能力分层,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韩语能力进行不同模块的锻炼与提升,帮助学生适应全韩语课堂并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学校的国家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课外教学,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习惯、动机与期望等,鼓励中韩班学生与在校的韩国留学生对接形成学习“互助组”。充分利用韩国的教学与企业资源,为学生安排韩语兴趣班、韩资企业观摩、韩语文化赏析等课外活动,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提高学生使用韩语的频率,从而提升自信心与成就感,为一年的国外学习做好准备。

3)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项目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国际视野”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的外方知识、文化、职业要求等方面;“高技能”则体现在实践教学中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技能性教学[2]。因此深化校企合作需要中韩双方院校均密切联系企业,让企业参与教学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计、师资选派,到实习指导、就业安排等方面,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一手的行业经验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课外学习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顶岗实习前邀请企业代表做岗前培训,组织优秀学生到韩资企业暑期实习,充分调研企业行业的技能要求,并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中韩两校应在教学改革、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中外教师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控制体系,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建立教师、学生、教学督导三方参与的审核与监督体系,保障项目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水平[3]。

4 结束语

中韩双方院校为合作办学项目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打造一支“国际视野、德技双馨、校企两栖、双语教学”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以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需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新建和改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优化专业实训体系,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项技术、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合项目双方院校实训室资源,结合双方骨干教师研究领域,引进国外大学实验室项目,吸收其管理和运行经验,紧跟行业产业发展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成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推手,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既掌握外语又掌握技能的高级人才。

猜你喜欢

合作项目韩语办学
我校成功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中俄核能合作项目核岛主设备安装正式开启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进博会江苏签订55个合作项目 总规模近50亿美元
韩语称赞及应答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