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学发展方向研究

2018-03-29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明文学人类

张 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技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促进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生态文学因此应运而生。

一、生态文学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

生态文学是指考察和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对人的物质和经济影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人类对自然的赞美,人与自然重归和谐发展等。在分析、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强调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呼吁人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并从自身、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维护整个地球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发展[1]。生态文学的重点是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显而易见,生态文学的观点是不赞同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的,也不赞成用人类的利益作为评价自然和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人类的整体利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西方,生态文学研究研究众多,西方人文主义者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反思、质疑,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感到担忧,并对此展开了众多课题进行探讨、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能完全陶醉于人类战胜自然这样的生活,人类的每一次胜利会得到自然的报复,可能会出现我们无法预测的结果,会破坏我们战胜自然取得的成就[2]。

在国内,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中着重强调我们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行动纲领。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剧增,环境遭到破坏、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原退化,耕地面积减少,物种数量急剧锐减,废气、废水弥漫着城市和乡村,各种辐射和有害气体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巨大伤害,各种疾病层出不穷。这是人类破坏环境,环境给予人类的惩罚,是对人类的警告。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生态文学的兴起正是人类反思的结果。

二、生态文学的特点

(一)多元性与民族性

现代文明中西方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其核心是基督教文明,这种文明对其他的文明进行排斥。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各国家、各民族文明中有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资源,例如道家文明、佛教文明以及古希腊的和谐共生文明。这些多元的思想文明有助于丰富生态文明和谐思想的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吸收了各个地区、民族的思想精华,因此具有民族性,使生态文明既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色性,同时也具有跨文化的特征,这赋予生态文明多元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呈现出和而不同的新文明[3]。所以,生态文明在吸收众多科学、合理理论,具有广泛性时,也应坚持自己的原则,突出地域特色,使其具有民族性。

(二)信仰性与实践性

在生态文明的观点中,自然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有着道德身份和自身价值,我们需要对自然界修复,使其恢复其原有的神圣性。美国文学家大卫·亨利·梭罗,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表明,世界上的万物没有无机的,大自然是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生命都是要寄生在这个地球上。自然在为人类提供各种物质时,也会帮助人们净化心灵。生态文学的信仰性表现在自然会超越自身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生态文学的信仰性主要强调文学的精神性,体现在精神的治疗和诗意般的生存中,并用此消除物质主义等。同时,生态文学还具有实践性。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学的理论不仅仅是书面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生态文学理论还具有实际操作性,将理论与实践向结合,这就使得生态文学既有信仰性,也有实践性。生态文学的实践性主要强调的是文学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强调要关注当下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现状,并对现实的生存、生活环境进行思考,对自身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改进,呵护自然,实现和谐发展[4]。

(三)普适性与根本性

生态文学是在吸收了世界各国众多科学、合理理论的基础上,有助于促进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资源。实际上,生态文学超越了国界、种族、意识形态的限制。因为,一旦发生环境问题,会波及影响世界各国。可见,生态文学是突破国家与国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的。当前,生态文学普适性的最大障碍就是发达国家会通过各种力量向不发达国家转嫁环境问题。从生态文学的普适性来看,这种做法是毫无意义的。一旦发生环境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是无法逃脱的,都会受到影响,不同的是存在时间上先后的问题[5]。生态文学的根本性体现在生态文学不仅仅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也会研究人们对自然的态度、行为,是一种理论指导,是人的整个人生和所有生命的根本意义和信仰。

三、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向

(一)跨文化共融发展

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它从本质上讲,没有国界、民族之分。因此,生态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摈弃不同国家之间的国别、民族以及意识形态的限制,要培养、提升全球人们的文化素养,建设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学,实现文明的转型,建设新的人文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跨文化共融发展。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与指导,生态文学的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保障。生态文学是在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发展需求提出的理论,主要是分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式。实际生活中,工业和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过渡开采、掠夺,失去了物质资源的支持,同时这种贪欲也使人类失去了精神家园的支撑。生态文学在对现实生态环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利用文学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唤醒人们对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引导人们转变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错误思想,并为人类的行动提供改进的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三)净化心灵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在精神、心灵层面却出现了迷失的现象。生态文学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描写的基础上,号召人类对生态环境进行关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样的生态文明观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们的思想品德,使人们能够正确对待自然环境。可见,在当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中,生态文学对人们产生了教育、感化的作用,呼唤和塑造了人的良知,有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为营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文化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生态文学的产生是对我们现实生态环境的一种反应。文学能够持续发展,其动力在于文学的出发点是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的前途命运。人类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产生矛盾,人类以统治者的角色主宰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也不注重保护,导致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使自身发展陷入新的困境中。生态文学正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表现。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跨文化共融、全民文化素养提升、人类心灵的净化等应成为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向。

[1]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22-24.

[2][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庄晨燕,邱寅晨,译.还自然之魅—对生态运动的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5:65-67.

[3]韦清琦.绿袖子舞起来: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76-78.

[4]曾永成.生态学化的文学概论研究及教学简介[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87-88.

[5]陈茂林.解构与建构:生态批评的批评策略与思想内涵[A]//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明文学人类
我们需要文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