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美学视角下

2018-03-28蒙丽妃

神州·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礼仪声乐

摘要:广西具有“歌海”“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的美誉,因为这里的人们崇尚唱山歌,而山歌也充斥着壮族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广西壮族山歌题材涉及非常广泛,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礼仪、生活习惯、审美意识和社会理想等。山歌属于声乐,不同于器乐音乐的纯音乐,山歌是歌词与纯音乐的结合,既有文学性又有音乐性。

关键词:声乐;礼仪;社会生活;音乐;文学;艺术

Abstract:Guangxi has the reputation of " Gehai" and "The place where all the folk songs of the world ar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because people here advocate the singing of folk songs,at the same time,the folk songs are filled with everywhere in people's life.Folk songs of Guangxi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topics,the topics not only reflects the Zhuang peopel's attitude of love,marriage,family,but also reflects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etiquette,habits and customs,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ideal,etc..Folk songs belongs to vocal music,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ure music,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yrics and pure music,with literariness and musicality

Keywords:vocal music,etiquette,social life,music literature and art.

引言:

音樂有声乐和器乐两大表现类别,声乐指人通过嗓音来表现其思想和情感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形式。声乐艺术源于社会,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并作用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声乐美学属于音乐美学,是介于艺术美学和音乐美学之间,这一学科是探索声乐艺术所特有的美与审美的普遍规律。山歌属于声乐艺术,是具有民族艺术文化特色的声乐艺术。

一,广西壮族山歌的基本艺术属性

作为壮族独特的民间文化,山歌不仅是壮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壮族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媒介。现有文献分别从文学、音乐学等角度阐述对山歌概念的理解,狭义上认为山歌有别于民歌,属于民歌范畴,从广义上的理解是将山歌等同于民歌。不同于器乐音乐的纯音乐,山歌是歌词与纯音乐的结合;山歌属于民歌,是通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与流传,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作为诗,山歌具有文学性,作为歌,山歌具有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文字艺术,是作家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不同体裁形象化的再现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学创作者对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社会生活最直接的体验和真实感受。是民间社会集体生活和思想的反应,同时也最能表达民间社会真实的生活需要,理想和态度。广西壮族山歌具有文学性,是壮语演唱的口头创作,把历史、地理、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礼仪等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理解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播。山歌的语言都是来源与生活,这就使得山歌的情感表达通俗易懂,容易唤起人们的情感,是广西壮族人民的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山歌属于声乐,作为声乐艺术它具有时间艺术的显著特征,使音乐和文学这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在相同的时间方式存在,即起始、高潮、尾声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期待和体验。山歌以语言、调式、节奏和旋律的方式来表现其情感,并刺激听者的听觉,唤起其情感体验。可以这样说,唱歌源自于人的心灵,是最本质的直接表现。“心中有喜悦,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班固《白虎通德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公羊传》) 纵观我国音乐史,声乐艺术形成初始,歌唱这一行为一直是调节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这即与音乐的本质相关,又与音乐的社会功能相关。山歌与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经常伴随各种仪式出现,共同营造一种集体的情感氛围。以生命礼仪为例,山歌几乎涵盖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生养礼仪、结婚礼仪、丧葬礼仪。以社会交往为例,山歌有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情歌”;欢迎客人的“迎客歌”;老人生日所唱的“祝寿歌”;走村串寨时唱的“串村歌”等

二,广西壮族山歌的音乐性

声乐主要由旋律、歌词、旋律与歌词的韵律结合的音乐艺术。旋律作为声乐艺术整体结构最显著的要素之一,其自身的运动和变化丰富了音乐的性质。广西壮族山歌由于地域、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山歌体裁几风格。综合起来大致有:欢、西、比、加、论五种类型。“欢”的种类繁多有单声部、多声部,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上流壮族聚居地,多为微调式和五声调式,旋律平缓却优美、质朴、婉转。“西”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右江的分流地区,旋律在“欢”的基础上溶入汉族民歌的特点,形成起伏较大,明快、清新、流畅,朴素的曲调风格。“加”主要分布左江流域壮汉杂居地区,是对传入的汉族民歌进行改造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装饰音较少,旋律性强,有十分明显的五声羽调式。“论”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山区,音调高亢嘹亮,衬词衬腔的大量使用和多变的节奏,形成自由奔放、粗狂有力的曲调风格。

语言本身就具有音调性和韵律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旋律音的选择。壮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词汇,能够准确细腻的表达,一共有108个韵母和22个声母,壮语中的押韵只要与韵母发音相同或相似都可;例如:防城山歌《哥你留在妹心头》词:男:等哥开口唱山歌,有心有意就来和。女:今天乐得心开花,哥你唱歌妹来答。又如:宾阳敬茶歌《情到表礼仪》词:有客到这里,我们心欢喜,口渴喝杯茶,情到表礼仪;丰富的词汇为歌手创作山歌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壮族山歌押韵的方法有:内韵、腰韵和尾韵;押韵种类主要有脚韵、脚腰韵、脚头韵等。结合壮语独特的韵律,山歌每一首歌谣都顺口和韵,优美动听,壮语的音乐性与旋律的音乐化形成了壮族山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三,广西壮族山歌的情感特征

声乐具有音乐和诗、词的艺术功能,是这两者的综合艺术,而这两者共有的最显著则是情感表现。清代李渔认为,“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笠翁全集·窥伺管见》)我国古典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常常有“比”“兴”。在广西壮族山歌中“比”“兴”的手法得到继承和发展。

1“比”

“比”即指所说的客观事物与要表达的主观情感相统一,达到言外之意的效果。能够唤起和丰富人们的内心,因为人的情感都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都是“感于物而动”(《乐记》)例如:马山壮族山歌《情满坡》词:人说天上的凤凰最美,阿妹好比凤凰,不!比那凤凰还要美。用人所皆知的美丽的凤凰比作阿妹,更加生动形象突出阿妹在阿哥心里的美。又如:西林平别调《正月新芽多》词:今晚欢又喜,好似鸭下河;用下河的鸭子来比喻此时的心情更生动形象。

2“兴”

“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借其他事物作为开端来引出所要陈述的事物。增强意蕴,激发读者的想象,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艺术效果。例如:凌云巫调《敬茶歌》词:高高山上鸟儿飞,弯弯山路待客回;没有好久来招待,只有凌云茶一杯。茶水不断歌不断,情深意浓心里醉;想到茶香请再来,等你再来千百回。又如:凌云花园调《跟党志不移》词:鱼儿不离水,染布不离兰;翻身全靠党,步步跟党走;生活似春花,美好如彩蝶;人人都欢喜,各个都幸福,生活甜如蜜,全靠党领导;跟党志不移,不管风和雨,跟党走到底。这种借景抒情的比喻手法体现了壮族人民智慧。

四,壮族山歌的唱腔特点

广西壮族山歌独特的唱腔形成重要原因离不开壮语,由于地域,风土民情和审美习惯的不同,壮语在发音相对北方比较浅,也就是传统声乐所说的“扁”。而唱壮族山歌与专业院校声乐学习要求的上下贯通,头腔、胸腔、腹腔三个腔体的配合有些不一样。广西地域宽广,壮族山歌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地方形成的曲调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却又与其他地方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壮族山歌的发声方法主要以本嗓发声为主,在“拖腔”中则大部分使用真假声混合,达到厚实、高亢、嘹亮又具有穿透力的艺术效果。这种混合声是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每一个声都包含部分真声和部分假声,只是在不同音区二者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混声唱法的音域比较宽,在音量控制下也十分自如,产生的音色变化丰富,并且有很好的共鸣效果。所以即使在相隔很远的田野山间也能清晰听到山那边的歌声。

而在演唱壮族山歌以本嗓为主的真声唱法,所跨越的音乐局限于人的自然音域,并不宽,但却刚劲有力,明亮饱满所以常常被运用在中、低声区中。在壮族山歌的演唱中也会使用到假声,一般是在高音区中,它的优点在于高位置、音域高而唱出来的声音自然、松弛、流畅。

壮族山歌一般以“高腔唱法”为主,也叫“过山腔”。那坡县黑衣壮族民歌《山歌年年唱春光》就采用了大量的“过山腔”,此歌里以“尼的呀”作为语气助词,穿插在全曲的起音,中间,结尾,形成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极具艺术魅力。在黑衣壮民歌中最常用的衬词是“尼的呀”,汉语意思是“你好呀”。这是一首无伴奏的多声部原生态“山腔歌”,2001年9月首次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这首的原唱那坡县籍,享有广西壮族歌后美誉的黄春燕老师用她嘹亮的歌声,粗犷沉稳.清新而又朴实的律动唱出了广西的好山好水也唱出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同时也让大家从此知道壮族有个支系黑衣壮,知道广西有个“尼的呀”。“过山腔”是山歌的一种腔调,高亢自由,奔放,由唱的人的气息决定音的长短,气息足唱的越长越能托出它的野味。这是一首描绘壮乡美景歌声缭绕的日常生活,大意是“青山不老歌不断,竹林飞歌迎凤凰,隔山隔水唱起来…”“宫,商,徵”这三个音经常被使用在“过山腔”的“拖腔”中,这三个音的运用使曲调更加空旷似在山谷中回荡。

衬词衬腔的使用是壮族山歌的一大特点,衬词衬腔的使用使壮族山歌的音乐更加生动形象化。这与壮族语言交流习惯一脉相承,壮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借助语气助词增强情感表达。衬词完全出自于歌者的情绪需求表达,不受节奏、节拍 限制,极具感染力。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由东西部地区和开头衬词曲调等不同特点划分为三步欢.三顿欢.蛮欢等,《鹧鸪岭上》是一首三步欢,衬词的使用符合了民歌的特点,“Aeu hai yoi,go ci,ye,ha,lo,oi”是最常用的衬词。在三声部民歌中基本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在马山三声部民歌中衬词使用的频率相比其他地方民歌使用的频率多,且多以衬词起头。如:此曲第一句“(Aeu aeu hai yoi),Roegfek heuh bangz lingq(ha oi) (go ci)caen ndeidingq (ha lo)”;比较具有代表性三顿欢《生活美如霞》第一句“(ye)Hai bak baenz dujva(go ci)riu sa sa (ho ha) vuen(go)lai gvaq(lo)”三声部是无伴奏的演唱方式,对演唱者音准概念要求比较严格,可以有合唱和对唱的方式。第一声部为主旋律以下两个声部为和声,第三声部主要唱衬词居多。衬词衬腔的使用使情感得到烘托,达到艺术渲染的效果。

结语

壮族山歌既是诗也是歌,作为诗具有民间文学性,作为歌具有音乐艺术性,山歌和壮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壮族社会文化延续的媒介,影响了壮族人民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和社会理想,对壮族人民的认知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口头创作,把历史,生产活动,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自然知识等通过感知和理解傳播并影响参与者的认知。壮族山歌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成为了壮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作为声乐艺术的一部分,要演唱好壮族山歌,必须深入其中,静心钻研,把握好其风格特点。世界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任何唱法都不会一层不变的,壮族山歌也是一样,作为壮族声乐学习者要不断的去拓展和创新,既要把风格特点把握住,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把壮族山歌演绎的微妙微俏,让更多人喜欢并了解壮族山歌是每一位壮族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声乐美学导论》 范晓峰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2]《壮族山歌与人的社会化——以认知情感为视角》 吴德群著人民出版社

[3]《壮族民歌100首》 范西姆主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

[4]《壮族歌手如何把握好壮族山歌的演唱风格》罗孟贤 (广西河池学院艺术系) 2013年5月

[5]《壮族山歌文学手法的运用及艺术价值》黄光明 徐柳 2014年3月

作者简介:蒙丽妃(1987.06—)毕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声乐;籍贯:广西南宁。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礼仪声乐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