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性学习与启发式教学关系初探

2018-03-28行高民

长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育教师

行高民

(长治学院 教育系,山西 长治 046011)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当今的世界又是一个变革的社会,“变革的时代已经促使我们对教育提出了数量上和质量上的要求,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满足这种要求所需要的工具”,“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1]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提出,为最终实现这种变革带来了一线曙光。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辨析

(一)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Learning),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从学生自身及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主题,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

其次,学习内容的扩充。传统学习局限于书本知识,且学科分类过细,造成学习内容的单一性、封闭性和不系统;研究性学习则主张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围绕社会中各种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进行综合性活动,鼓励学生冲出“樊篱”放眼社会,使学习内容具有了社会性、开放性和系统性。

第三,学习方法的改变。研究性学习一改“克隆式”的授受模式,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宰者”和“指挥官”,而是参谋和助手,强调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个人兴趣选择课题、收集分析资料、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作主张”“标新立异”。

第四,学习形式的更新。研究性学习打破了“囿于课堂”“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开拓了调查研究、亲身实践、实验验证等形式,倡导小组讨论、集体攻关,学习中“规定动作”减少了,“自选动作”增加了,学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正是由于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主体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才日益引起许多国家和地区及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欢迎与认可。

(二)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是在教师不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3]。它强调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自主加工、改造,积极、主动思考,并从中归纳出结论。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以定论的方式提供的,而是在其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建构;学生学习不再是对新知识的“同化”(assimilation)(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中)[4],而是在自己的探究活动中,对外界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织和转换,从而得出结论,甚至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即顺应(accommodation)[5];学生思维从传统的演绎过程转变为归纳过程,其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和深刻性明显增强,并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认知策略的形成。

13号线推荐采用最高运行速度为100 km/h的列车。当列车过站速度为100 km/h时,在不同的站间距条件下,快车少停1站所节约的时间约为25~30 s。另外,考虑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平均停站时间为30~35 s。综上所述,13号线快车若少停1站,可节省时间55~65 s。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以下优势:第一,亲自发现事物间关系及规律,学生感到兴奋、自信,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第二,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端正学习态度;第三,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强化学习内容的理解、保持和掌握,从而更有效地运用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6]。

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存在着种种差异,比如“发现”的对象“首先是教材,是体现知识基本结构的教材,或包含特殊教育设计的教材”[7],是前人的认识成果,而“研究”的对象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非假设问题;“发现”的问题往往是单一学科内容,而“研究”的问题常常是综合性的,需要众多学科协同作战……但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欲望,强调不以书本、现成知识为“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则是共同的、根本性的。笔者窃以为,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同根同源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深化和完善。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Learning)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创造性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思想[8]。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堪称启发式教学的源泉。朱熹释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学记》将启发式教学阐释为“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给学生讲清道理,但不要强行牵制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施加压力;指明学习方向,但不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教学对立的。它针对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用别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别人的脑袋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夸美纽斯语)的弊端,倡导学生是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自主发展的主体,突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动机,强调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启发式教学,在吸收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的结合;突出学生智能的发展,谋求知识学习的系统化与智力的充分发展;重视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体现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的统一;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融合。

三、以启发式教学促研究性学习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研究性学习在创新教育中,在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历、自主性的探索活动,获得正确的认识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认知误区

1.与科学研究混淆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而非“研究”,研究只能算是手段、途径。有人以科学研究的标准和尺度要求学生,过于强调创新性或社会效益,忽视适应生活、挖掘人文价值,忽略学生内心体验的不同。

2.教师的中心地位及专门化

片面突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迫使学生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学习、“包办式”的指导——替学生选定课题、“帮”其寻找答案——较为常见;安排专职教师指导学习活动,不让学生探索。

3.学科化倾向

视研究性学习为学科教学,把研究课题限于某一学科,排斥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象学科教学一样,精心准备、设计过程与思路,将课题简化成高难的作业逼迫学生“研究”。

产生认知误区的原因,一是教育、教学理念落后,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较为普遍,教师的绝对权威、知识中心明显,无视学生意愿,很少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劳神费力、“不经济”的。二是教师整体素质欠缺,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综合能力差,虽能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但偏重书本,盲目崇拜权威;缺乏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作用认识不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对定论做单向的讲、述、搬、灌,缺乏必要的科研、教研、教改意识;不善于思、问、运、作,动手和操作能力差,很难胜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三是偏颇的教学质量标准,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把学习成绩、升学率作为“硬指标”加以强化,对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等“软指标”缺乏明确的要求,势必会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教师角色的转换和能力重构

一要从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开发者,不能坐等别人把合适的教材、教参送到手中,而应在专家、学者的支持与指导下,主动承担课程开发的任务;二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加强对一般性研究方法和结合课题特定方法的指导,但不把现成的信息“摆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在争论中学习;三要从单一的教学者向复合的组织者过渡,要兼具调度安排、协调激励、监督控制等多种能力,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和研究过程的调控者。同时,不断充实并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教学设计、学生指导、教学预见、新技术应用、创造性反思、合作性教学等能力。

2.学生身份的变化及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探索性和独立性都很强的活动。“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9],“要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10]。为此,学生必须改变等待接受的认知模式和思维定势,减少对教师讲解的依赖,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强化“表达观点、抒发感情、阐明态度、展示才能”的参与意识,师生间、同学间“接纳理解、平等和睦”的亲和意识以及“相信自己、勇担责任、尊重理解、相互学习”的扬弃意识。

3.教学活动的调整优化

“现代教学,同传统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11],“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12]。通过增加课程的弹性,加强学科渗透,实现实践与研究的融合,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有利环境;通过少、精、广、新的讲解,自主、创新式的讨论,增加综合型、研究型、设计型的实践和“无标准答案”的作业,形成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内外沟通融合,构建顺应研究性学习的校园氛围。

4.教学评价体系的矫正

要逐步用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将评价重点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向知识的独立获取、阐释、质疑和应用转移;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更应成为重中之重。

总之,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主动、独立、创新和实践”,也正是启发式教学所要实现的理想。由于我国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尚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加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启发式教学。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境界,而启发式教学则是达到这一“光辉顶点”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教师如何说课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