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实施策略

2018-03-28

关键词:驱动战略科技

赵 玉 民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问题。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理论;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宣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这是一个重大战略”。至此,继“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战略之后,又一个新的国家级战略清晰显现。那么,如何界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和“四个全面”“五个发展”是怎样的关系?这一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何在?如何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解答。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界定

“创新”一词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并加以深刻阐述。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他将创新内容概括为实行新的组织形式或管理形式、生产一种新的产品、获得新的供给来源、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或流程五个方面。傅家骥、冯之浚等国内学者在西方创新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也做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探讨。概而言之,目前关于创新含义的分歧或争论主要体现在技术变动的程度、定义的范围、新颖程度三个方面。

依照不同的标准,创新可以做不同的分类。譬如,以技术变动方式为参照,创新可分为结构性创新、模式性创新、局部性创新和全面性创新;以创新对象为参照,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以技术变化强度为参照,创新可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以创新内容为参照,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创新的影响因素很多。胡麦秀、薛求知认为,影响创新的因素既包括惯性阻力、创新能力、研发费用等企业内部因素,也包括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陈琳认为影响创新的因素既包括专利制度、产权制度、融资制度等宏观方面因素,也包括企业文化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微观方面因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基于1996年完成的调查,得出结论认为影响创新的内部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领导支持、部门合作、技术带头人、人才和体制。概括而言,影响创新的因素主要包括科学的政策和制度、足够的人才储备和积累、充分的资金支持、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一定程度的技术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制造基础和实力等。

以上述理解为基础,我们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界定为,通过以科技为中心,包括管理、制度、商业模式等在内的各方面的不断创新,使科技发明与创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最终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首要动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牵引全局、影响深远的谋略。这里的“创新”,既包括原始创新,也包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理论、体制、机制、组织结构、资本运作、商业模式、企业环境等方面的创新;既包括经济领域的创新,也包括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的创新。所有创新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主要指经济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是排斥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驱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是强调创新在驱动经济发展中第一、根本和主要动力源的作用。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四个全面”及“五个发展”之间的关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响应了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四个全面”中,全面从严治党是最重要的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前提和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是牵引和驱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核心和归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来实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统领与被统领、手段与内容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领下展开实施。首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近期目标;其次,一定意义上,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就是改革,深化改革与加强法治建设可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反过来,创新也有助于推动改革和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创新尤其是基础前沿、国防尖端、生态环保、航空航天、材料能源等方面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针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解决新矛盾、战胜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了出来。新发展理念五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于,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组成部分侧重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协调理念侧重解决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等的不成比例问题,绿色理念侧重解决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和生态问题,创新理念侧重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源泉问题,共享理念侧重解决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兼顾绝大多数人利益和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问题,开放理念侧重解决的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问题。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是科学的发展思维,也是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他们都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都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坚持和贯彻这一理念对于实现增长动能转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发展理念是点面拓进、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五个发展理念中,创新理念置于最前面,理由在于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根本源泉,是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创新理念并不等同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有着比创新理念更为丰富的内涵,新发展理念除了强调创新、还强调要均衡,要保护环境、要放眼世界、要兼顾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新发展理念中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实现有助于反过来推动创新的深入展开和实施。

最后,无论是“四个全面”“五个发展”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它们都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为解决新矛盾、破解新挑战、适应新情况而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其指向都是为了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破除收入分配的二八定律,攻克新时期我国发展所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实现我国的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最终圆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性

近年来,受政治、观念、金融深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各国进入深度调整时期。我国也不例外,GDP增速从2010年的10.6%也逐步回落到了2016年的6.7%。这其中既有我们抓住机遇主动调整的因素,也有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依据。当前出现的诸多重大问题对我们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而要克服重重困难,变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出,对于提升经济增长品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产品的世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供给侧改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创新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深刻洞见。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纵观人类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强则科技强,科技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科技弱,科技弱则国运殆。19世纪初借助于纺织、动力、交通等技术的发明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英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迅速成长为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引领起世界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后期以电力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先后在美国、德国等国发生,而美国和德国也先后崛起为世界强国,美国更是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绵延于5000多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曾创造了领先世界、辉煌灿烂的诸多科技成果,比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地动仪等。但到近代,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科技弱则国运殆,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强行打开中国之国门,在中国肆意掠夺、横征暴敛,中华民族从世界强国一度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独立丧失、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生艰苦!

其次,创新发展是攻坚克难的必然选择。步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三期叠加”和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三个节点”,“三期叠加”和“三个节点”意味着我国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譬如: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问题;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和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问题;速度规模型向效率质量型发展方式转变困难问题;城乡、区域不协调、消除贫困及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与“三农”问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造新产业、引领新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问题;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贸易地位被动问题;未富先老、教育不公、医患紧张问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国防安全问题;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封锁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双重挑战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属于老旧问题,有的属于新生问题。新生问题中,有的属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到这一阶段后也会出现的问题,有的属于因叠加、累积而发生激变引发出来的我国独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因循守旧不行,只能依靠创新。唯有创新,才能破解上述诸多矛盾,才能打造出发展新引擎,培育出发展新生点,开辟出发展新空间,才能更好地引领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再次,创新发展是顺应潮流的乘势之举。放眼世界,我们发现,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展开,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量子科学、宇宙演化、脑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伟大突破,科学探索从宏观到微观都在向纵深挺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展开,这些重大技术一旦突破,势将引发世界格局重大重塑,国际分工重大调整,国家力量重大消长。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创新驱动因而成为许多国家谋求优势的核心战略。譬如美国的《美国创新战略:确保国内经济增长与繁荣》、德国的“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俄罗斯的《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日本的“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变革,叠加我国正在谋划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创造了宝贵的重大现实机会,我们唯有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勇于革新、谋求突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创新发展是着眼未来的长远布局。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兼之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动荡分化、调整重组、格局重塑中,前行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突出重围,饮马长江,唯有依赖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破解诸多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举措,是立足整体、面向未来的重大前瞻布局。只有面向产业发展前沿、面向民生重大需求、面向社会重大关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各领域科技、制度、机制、管理、体制等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变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琉克斯之踵”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之剑”,我们才有可能曲突徙薪、防患未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价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实现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的主要工具,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我们高瞻远瞩、综合施策、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抓住机遇、完善机制、谋定战术、做好引导。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组织上要有保障。由于牵涉部门较多,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宜借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时在中央设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做法,在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比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委员会,主任由国家领导人兼任,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战略推进、统筹协调、决策部署、监督评估等问题,并在全国各地区设立分委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委员会要在深刻洞见趋势与规律的基础上做好前瞻规划,方向把握和未来设计,要协调各地方、各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参与部门分工要明确、权责要清晰。要尊重创新规律,做好任务分解,明确进度安排。要懂得“培育土壤”胜于“拔苗助长”,“维护场地”胜于“下场比赛”。建立、健全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适时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范围。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组织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地激发科研团队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地着眼未来,与时俱进。

其次,规划上要分阶段。受国情及技术进步规律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将创新驱动发展的实现,大致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部分重要产业攀居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发展起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科研和技术人才占比不断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攻克基础和关键领域的一些重大技术,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等。第二阶段,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研究出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攻克国防军事科技比如飞机发动机、电磁弹射、超音速飞行器等方面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战略性地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跑为主要特征的情势,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跟跑向并行甚至领跑转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上升等。第三阶段,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在主要行业和领域出现众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进入世界500强,培养出众多蜚声世界的大师和专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众多“硅谷”“智谷”在中国诞生,磁悬浮应用、超导计算、暗物质探测、量子卫星、尖端芯片等技术走在前列,重要发明专利申请和获批数量世界领先。

再次,推进中要成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法律保障、制度激励、平台构建、环境营造、机制设计、主体确定等多项内容,关联到财政、税收、金融、司法、教育等诸多部门,因此需要我们综合施策、统筹协调,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具体来说,资金方面,应通过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融资便利、金融创新、引入风投、提高R&D经费支出在GDP中占比等形式予以支持。人才方面,“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3],要前所未有地重视科学普及,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规划,着力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更要重视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等;要出台各种重视人才的政策,让大国工匠、发明专家、技术人员的付出与回报对等,提高他们的收入待遇水平。法律方面,应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发明的法律、法规,增强全民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违法行为付出沉重代价,让创新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制度方面,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根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思想障碍。建立以创新为导向、分类评价的考核奖惩制度。要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开拓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评价渠道。引导企业制定鼓励创新的研发制度,激发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发展具有品牌和公信力的社会奖项。平台方面,要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区域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扶植新兴产业生长的培育平台、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平台等,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生发协同效应,加速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环境方面,要通过大力宣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通过破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培育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机制方面,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针对的是市场需求,如果是国家需求,则主体可能是院校、科研院所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市场为导向(针对的是市场需求,如果是国家需求,则可能以安全为导向),政府、产业、学校、科研部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用户相结合、社会力量参与的技术创新机制。要大力培育包括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流程创新在内的系统化的创新机制,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军奋战、不相交流状况。科学设计能让各方满意的利益分享机制,以充分调动各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4]。主体方面,创新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他组织或个人。众多创新主体中,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通常发挥着主要作用。概而言之,在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诸多因素中,人才是核心,资金是关键,制度是基础,平台是中介,环境是条件,机制是工具,法律是保障。

最后,实施中要抓重点。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又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5]。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要洞悉趋势,强化引领,又需要我们精心选择,做好引导。引领是基于深刻洞见趋势与规律的前瞻规划,引导是对资源流动做出服务于特定目的的有序导引。引领着眼于未来,引导着眼于现在。引导以引领为方向,引领以引导为进路。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成果的普及落地推广应用,快速发展起一批新兴产业。具体地,创新的九个重点领域分别是信息、智能制造、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现代农业、现代能源、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6]。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阶段,重点是攻克宽带移动通信、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油气田、水污染治理、核电站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阶段,重点是尽快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项目,在信息网络、量子通信、深空深海探测、智能制造和机器人、脑科学、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健康医疗等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三阶段,重点是攻克磁悬浮、超导计算、暗物质探测、尖端芯片、超速高铁(时速突破上千公里)等技术[7]。

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牵涉面广、影响深远、带动全局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拓宽思路不歧路,注重全面不片面,满怀信心不迷信,紧紧依靠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坚强保障,依托全面依法治国的优越环境,依凭全面深化改革的不竭动力,依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方向,脚踏实地、奋力拼搏、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力争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凭借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尽早让我国强起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尽早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

猜你喜欢

驱动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