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的转型

2018-03-28安徽出版集团黄山书社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媒介出版社图书

安徽出版集团黄山书社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面临的新形势

媒介融合主要诞生于美国,该概念主要指不同的媒介产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研究学者在对媒介融合进行分析以及鉴定的过程中明确强调,媒介融合主要以报刊、电视以及传统媒介之间的有效联系为立足点,积极利用不同的先进技术实现文字与视频、音频之间的紧密对接,真正为人们提供更快捷的服务。进入21世纪之后,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加快,数字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加强与新媒介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融合逐步加快,传媒产业开始实现媒介融合的重要发展趋势。尽管这种发展模式符合时代的要求,但对传统的图书出版来说,则面临着严重的挤压。相关报道指出,1999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60.4%,但是在2009年这一数值则为50.1%,且后期持续走低。而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的快速普及,不断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进程,传统图书出版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立足于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积极寻求自身的发展机遇,是传统图书出版业在实践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持续增长,达到5720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29.9%。从目前出版业的具体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传统出版已经在数字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有效转型,图书数字出版在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必须面对这一现实,既要坚守传统图书运作的基本要求,还要立足于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确保自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化服务相一致。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的劣势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内容出版不再仅仅以纸质图书为主。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时代的到来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获取不同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过程之中,读者能够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许多学者在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时指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促使出版社有效地突破传统的运作模式,不断调整现有的体制机制和运作理念,实现在新的产业生态环境下的成功转型。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为了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必须积极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作为传统出版企业发展和运作的核心,编辑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模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库存图书累计总价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因为部分图书不考虑市场需求确定印数,有的还价格虚高;选题内容盲目跟风,缺乏创新,同质化竞争严重。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出版业面临严峻的发展态势。

(一)体制机制缺乏活力

许多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结合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大部分出版社领导是以前事业编制改制过来的,缺乏现代企业领导所需要的战略眼光,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缺乏创新精神。此外,出版社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产权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在工作中会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者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在现有体制内不断进行工作方式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时代发展的压力。部分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往往以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运作理念为指导,管理经营手段过于落后,无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导致各种管理资源被浪费。在人力资源使用的过程之中论资排辈,激励机制不完备,企业发展缺乏活力,人才流失率较高,只能通过售卖出版管理资源来维持运营。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社要对现有的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对出版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重新进行定位,留住人才,激励编辑迸发新的活力。

(二)内容资源掌控不足

出版社作为内容生产商,内容资源对其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图书编辑对内容的掌控能力较差。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在于现有的内容资源比较稀缺。部分出版社规模较小,难以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同时出版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内容资源有的已经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有的已经没有版权,出版社真正自身拥有版权的资源极少,所以数字化产品非常少。另一方面则在于现有的内容资源不够强。对于一些老牌出版社来说,拥有的内容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没有及时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作品的衍生价值比较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出版社对现有内容资源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大多数作品没有积极取得数字出版的相关权利。最初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时期限一般比较短,版权过期之后又没有及时补签相关协议。为了有效突破这一瓶颈,实现内容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部分编辑开始积极加强与民营策划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联系,但是在数字版权归属界定方面仍然比较模糊,其中重复授权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导致海量的内容无法实现稳定的数字化开发。出版社和编辑无法占有价值高的资源,对现有的资源又不进行合理开发,导致出版社在激烈的竞争之中难以获得比较优势。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图书编辑的转型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成功转型,编辑必须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对其自身的相关要求,不断突破传统出版社运作的模式,立足自身发展战略,积极投入市场竞争。媒介融合时代并不会直接舍弃现有的传统出版社,如果传统出版社及其编辑能积极抓住这一重要的发展契机,对拥有内容资源的进行优化利用与整合,不断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就能够真正突破传统的发展桎梏。

(一)明确自身的定位

对于图书编辑来说,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传统出版社要实现管理机制、管理内容及出版流程的有效创新以及突破。传统出版业在进行内容输出的过程中,主要以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印刷以及物流为主,但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比较快。为了能够有效地突破缘由出版模式的不足,传统出版业必须积极加强与不同环节其他媒介之间的联系,实现各大环节之间的有效优化与升级。图书编辑要抓住契机,在了解大众群体消费倾向的基础之上找准自身定位,合理制定出版计划,选好出版内容。

(二)着力打造品牌

要想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图书编辑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自身选题开发能力,加大对科研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从目前来看,我国出版社严格按照出版管理的相关要求,通过内部的专业分工及合理控制,积极利用现有的行政手段来实现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但是,这种较为传统的运行模式导致许多出版社在品牌铸造的过程之中,无法立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条件,不断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与品牌价值。不可否认,只有积极实现品牌转化率,有效提升研究能力,才能获得一定的内容优势。比如在外语教学以及研究的过程之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外语图书出版就能够积极树立一定的品牌特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能够立足于工具书的编辑要求,积极的树立自身的品牌;商务印书馆则能够结合不同领域和行业发展的现实条件,积极推出针对性的工具书。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必须根据出版社的品牌定位和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品牌产品,不断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树立一定的品牌战略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立足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来发掘作者队伍,不断打造优秀的原创精品。

(三)切实转变观念

编辑是出版社的发动机,对实现整个出版社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出版社运作模式及其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型。对于图书编辑个人来说,必须要有效转变原有的编辑理念,立足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出版模式不断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分析。当前,我国许多出版单位已经把数字出版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大部分数字产品在制作及实现的过程中,不能切实符合读者市场的需求,传统出版社生产的数字产品与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以及实现的过程之中所涉及的内容和环节比较复杂,其中数字内容监管、数字版权、商业模式、阅读方式及标准化运作都是编辑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下所法相的自身不足,图书编辑要积极转变原有的发展理念,立足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要求,积极完善现有的出版途径,努力使自己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出版社单位向数字化转型。

(四)将外部技术与出版社自身的内容特点紧密结合

要想在激烈的现代企业竞争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有效应对媒介融合出版时代所带来的各类挑战以及阻碍,编辑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不断把外部技术与自身的编辑内容和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保证内容与技术之间的无缝对接。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网络和信息出版网络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版社也开始立足于这两大板块发展的现实条件,不断利用各种数字技术,将出版产业的发展理念和信息网络技术融为一体。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的辅助作用,编辑可以积极采取分类管理的形式,了解不同管理模式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不断加强传统出版单位与数字出版、资源信息化加工及数字传播机构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各界都能够加入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经营之中。

四、结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图书编辑来说,除了需要继续立足于出版社运作的现实条件进行主动分析与思考之外,还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明确自身定位,分析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对编辑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积极突破传统的运作管理模式,有效实现编辑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将内容资源的整合及形式的有效转变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传统出版产业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媒介出版社图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书,最优雅的媒介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