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沉浸偏向:VR新闻的现实及未来趋势

2018-03-28王雅欣

传播与版权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虚拟现实受众

王雅欣

“VR新闻”,即虚拟现实新闻(VR Journalism)的简称,主要指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将新闻信息360度无死角呈现,给人置身于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其中,“VR新闻”依托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可交互的三维环境,并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该环境中,从而形成具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的虚拟仿真平台。[1]

近年来,VR技术因其独特的魅力,在视频、游戏、电子商务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行业的推动下,VR技术在新闻和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如尼曼研究所的Ray Soto所言:“2018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一头扎进未知的世界。拥抱新技术,要知道,未来的媒体环境会让你真正走出舒适区。”

一、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2013年,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内特报业集团旗下的《得梅因纪事报》通过虚拟现实游戏打造的解释性新闻项目《丰收的变化》,被认为是首次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了VR技术,标志着VR技术开始在美国新闻界真正兴起。[2]

VR新闻的发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为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随后,纽约时报、BBC等大型媒体公司嗅到了机会,也开始尝试VR新闻报道。

2015年11月,美国《纽约时报》与谷歌团队合作,推出了第一部VR纪录片《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纪录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三个少年的视角展现难民在战争蹂躏的地区,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的故事,揭露了人类史上最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用户在戴上特制的“VR眼镜”之后,便如同与难民身处同一片天空之下,飞机从头顶飞过、人们冲过去抢食物等场景都加入了沉浸式感官,自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和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情感冲击。编辑Jake Silverstein表示:“VR的力量在于它能使观众与新闻中的人或事件产生一种独特的共鸣。”

紧接着《纽约时报》又推出了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利用谷歌开发的“Cardboard”纸盒眼罩,实现新闻报道的沉浸式体验。这不仅是《纽约时报》第一次推出虚拟现实新闻产品,也被认为是VR新闻的正式起步。

VR新闻发展进入2018年,也进入了关键性的一年,众多传媒机构纷纷继续发力。年初,Facebook宣布将3D模型嵌入VR、AR和信息流中,简化制作和上传流程,把社交媒体上的技术应用带上新台阶。用户们可以移动和旋转这些3D模型,从而获得沉浸式的体验。为了让这一体验更加顺畅,脸书还推出了支持行业标准的gITF 2.0文件格式,为用户们提供高质量的3D内容提供了保障。[3]

VR技术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深度沉浸体验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并不冲突。新闻报道借助与VR技术的结合,进一步优化了用户体验,为未来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018年2月,BBC发布了一条酝酿已久的VR纪录片《筑堤尼罗河》,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体验,透过新的视角帮助观众一窥尼罗河的全貌,理解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重要性,以及为何一度引发战争。本片是BBC VR中心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个项目。虽然视频内容可以通过电视和广播传播,但制作团队还是希望以VR形式首发。BBC VR中心总监Zillah Watson希望,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沉浸式新闻纪录片让VR成为主角。

在国内,VR新闻大致起步于2015年,目前以《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腾讯新闻等为代表的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对VR新闻进行了探索。

而国内媒体利用VR报道新闻实践的首次小高潮是在2016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两会”期间,读者足不出户,利用VR眼镜就能看到大会堂内景、大会开幕、大会代表听报告等场景,仿佛自己就“身在两会现场”。同样,2018年“两会”前期,就已经有媒体特别推出“两会”VR视频《来,亲身感受下北京小吃一条街的热闹》,以游客视角,展示北京的前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的节日气氛。有别于传统视频,这个视频创新使用VR全景拍摄,可以为观众展示360度的全景镜头,提高了用户的观赏体验。视频推送后受到众多读者好评。

除此之外,在2018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带来了八份书面建议,其中也包括了加强VR/AR/AI研发与应用,打造数字文化中国的两会议案。

二、VR新闻报道面临的问题

新技术的涌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体语境,但是我们就此总结认为VR新闻是传统媒体的“救心丸”还为时尚早,VR新闻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VR设备自身存在缺陷,技术不完善

一方面,VR设备目前集中体现出来的缺陷就在于舒适度不够,无论是重量方面还是观看清晰度方面,都亟须提高,而且长时间佩戴还会出现眩晕等不适体验。另一方面,大部分媒体利用VR做的新闻报道还都只能用360度照片方式呈现,而不是真正让受众感到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中心,这在一定意义上就对沉浸效果打了折扣。

(二)制作成本高,优质内容少

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投入,VR新闻的制作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需要较长的制作周期,因为制作成本高,无法进入常态化制作模式。例如,《丰收的变化》投入了5万多美元资金,NYT VR的《无家可归者》制作成本每分钟高达10万美元,如此高昂的成本,必将提高新闻生产的门槛和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制作精良的虚拟现实新闻的高成本,导致能够产出的高质量内容很少。虽然国内的VR新闻也不乏一些优秀作品,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全景体验和简单互动阶段,缺乏内容和技术双优质的内容。

(三)选题受限

如果要把新闻报道和VR技术相结合,不仅要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还需要针对新闻内容单独设计报道方式,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选题都能利用VR技术进行报道。比如由于制作VR新闻报道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像《丰收的变化》用时3个月,财新制作的《乡村幼儿园》也用时1个多月,这样的新闻制作速度就无法满足一些对时效性要求高的选题。所以,目前能够利用VR技术制作的新闻题材非常之有限,一般都是被具有弱时效性的解释性报道所限制。

(四)VR新闻的伦理风险

有学者认为,VR新闻貌似全面客观和真实地呈现背后,有着更多的人为建构,也更容易操纵和欺骗接受者。因为VR新闻具有极强的把关议程设置和显化功能,更能引导乃至扭曲用户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可能造成对接受者感官的过度影响,导致理性的退化;可能加剧人对媒介的依赖,进而接受者被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所影响乃至被控制的可能性增大。对此,新闻从业者应该铭记技术服务于新闻,而不是新闻服务于技术。[4]

除了真实性受到质疑,一些敏感的画面是否适合用VR技术呈现,也对新闻伦理提出考验。比如,在VR新闻作品《The Fight for Falluja》中,新闻受众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伊拉克Falluja(费卢杰)战役的残酷的同时,还能在不经意间看见裸体孩童未做任何处理的洗浴场景,甚至镜头在此处的画面上还停留了3秒之久,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侵犯了该儿童的隐私权。

三、VR新闻报道应用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一)坚持内容为王

技术服务于内容,内容才是受众真正追求的东西,决定着受众的走向。V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只是人们获取新闻传播的一种媒介,是人类感知能力的延伸。也就是说,对创作者来说,不能为了追求技术和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新闻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因此,VR新闻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需要将生产优质内容奉为圭臬,只有推出受众欢迎的内容,才能让自身掌握新闻传播战场上的主动权。

(二)结合更多高新科技元素

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除了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一系列新兴科技也都被广泛应用到传媒产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要把最优质最精细的服务呈现给用户,那么必要的技术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未来VR技术也必将结合更多高新科技元素。随着VR技术的发展,其在传媒领域的发展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广阔。

(三)加强管理和内容审查

对于一些受众参与体验新闻的过程中产生的UGC内容要加强管理和内容审查。VR技术的核心特点之一就是仿真,也就是说虚拟现实仅仅只是通过计算机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它是对现实的模仿,VR新闻在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让受众感受到新闻的真实客观性的同时,也存在着迷惑、控制受众、给受众带来不适的风险,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问题。[5]因此,VR技术在与新闻的融合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与受众相融合,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从纸媒问世,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兴盛,再到VR技术的兴起,媒介技术的发展史也是媒介“沉浸感”的进化史。尽管VR新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VR新闻的前景却非常宽广。正如《华尔街日报》视觉新闻总监Jess·Yu所言:“VR想成为主流的媒介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确实代表了未来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向。”VR新闻的出现,丰富了传统新闻业的新闻报道形式,改变了新闻体验者的感受,同时也为未来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科技的走向和未来不可预知,目前VR新闻已经走入消费版元年,在设备、受众、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和争议,需要我们努力去推动和完善。但是,追求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遵从传统的新闻价值、新闻理念、新闻伦理,坚持技术服务于新闻,“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指导老师:岳改玲)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虚拟现实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