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感官主义倾向的思考

2018-03-28颜怡然

传播与版权 2018年6期
关键词:灾难性灾难主义

颜怡然

一、新闻感官主义的定义及争论

(一)新闻感官主义的定义

新闻感官主义其实是一种新闻意识形态。它的具体表现方式是新闻媒体偏好用辛辣的新闻主题和报道形式,来刺激受众感官经验的新闻包装手法。[1]

这类新闻是用以引起受众关注、感动、警醒反思的软性新闻,诉诸感官上的刺激和情绪反应,其目的是增加受众自发注意力并延长其反应情绪的时间和影响力。其强调的不仅是异于传统新闻价值的新闻主题及叙事,也同样注重图片和影像处理包裹的形式。常用的几种模式有煽情故事化的文字叙事方式、辛辣刺激性的图片及配以音乐和煽情的旁白的影像视频,通过这些方式刺激感官已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及情感上的冲击。

(二)新闻感官主义的争论

前人针对新闻感官主义的争论主要集中在:

(1)新闻报道对感官主义的追求,从一开始使用“标题”吸引目光,到后来从形式上注重感官刺激,渐渐改变了新闻的制作方式和特性。“媒体为吸引受众的关注,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和包装上表现得更加戏剧化、表面化,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及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刺激受众的生理、心理。这种方式的确提高了新闻的观赏乐趣,然而这使新闻在变好看的同时,其所拥有的社会监督功能在公共领域内的作用也在被弱化”[2]。

(2)即使观众在观看新闻时愉悦性提高,但这并不会加强他们对信息的记忆,也不会增添对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媒体采用的新闻传播方式是以感官主义为诉求和手段的,即表现方式、叙事和选题等,“反而使受众局限于审美的感觉和知觉层面,成为肤浅的表层审美倾向。在感官主义的刺激性的信息传递手段影响下,受众对新闻的审美和判断标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3]最终,新闻沦为后现代化社会的碎片、娱乐化的浅层表达,且仅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媒介商品而存在。

(3)辛辣的新闻主题和刺激性报道方式使用过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虽然带有感官主义色彩的新闻可以很快得到社会的关注,动员和引导观众的情绪,一旦被滥用,它可能会导致失控的社会情绪,负面的社会影响和观众的反感。网络是融文字、图片及影像于一体的新闻传播平台,也是新闻感官主义争论在新时代的主要聚焦地。尤其针对破坏力和影响力极强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如何恰当、平衡地对待感官主义,避免过度渲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报道的深度和社会反思,是网络新闻媒体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定义及特点

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灾难新闻”,也就是对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4]。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报道以快速至上。灾难的突发性导致报道速度的第一位,快速反应与紧张有序的结合才能使人们在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绪混乱时的心理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

立体、多维度、多层次的发布信息,避免各种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如近年来灾难报道多呈现出“两微一端一网”与传统媒体并存局面,“中央厨房”的运作机制,各自利用其渠道资源做到的即时播报、动态播报。另外,灾难性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灾难的客观性,还应有“人本意识”,有理解与包容,即灾难中的受难者才是“核心”,生命伦理位于报道顶端。但若为了增加点击率、收视率去追求给受众的感官带来强烈刺激,却忽视受难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当下的灾难新闻报道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判。[5]

三、新闻感官主义在网络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不当应用

(一)网络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图片不能沦为感官刺激的工具

2014年最后一天,上海发生“外滩踩踏”事件。新华网随后发布了新闻《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照片背后的警示》,就采用了来源于新浪微博网友传送的图片,图片上印有两个logo,已然无法分辨该照片究竟出自谁手。新华网之所以选择使用这张照片的原因也很简单,尽管这张照片模糊不清,出处难以界定,但是视觉感官刺激确实很强烈。该照片以俯拍的视角,将拥挤不堪的人群一览无余,更确切地说是将密密麻麻的点状群体尽收眼底,给人以密不透风、难以喘息的压迫感和扭曲感,让受众眼球聚焦、顿时心塞,煞是费解当事人的无知和爱凑热闹。但是,这种照片并没有把个体的生命放到突出的位置,人群中的人并不能通过俯瞰视角来观察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状态,这张照片的置身事外给人以冷漠的理性和围观的感觉,没有体现人类个体生命的身体或精神所承受的痛苦的真实感,因此,也难以得到大家感同身受的善意回馈和惋惜,更不要说深刻的反思和哀悼,不招致冷漠的回应已实属不易。

社交媒体的低门槛导致了有时信息无须筛选即可直接上传至网络。网络灾难性新闻报道在选用图片的时候,要严格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绝不能肤浅的追求感官刺激,而呈现给受众令其心理难以承受、消化、甚至易引起负面效应的图片。这是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绝不能敷衍了事,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随意使用新闻图片。

(二)网络灾难性软新闻报道选材不能只注重故事化,不计后果

在众多的网络灾难性报道中,除了还原灾难发生的背景、经过和报道后续消息之外,还有一类报道本着人文关怀的主题,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重要位置,还原灾难现场当事人的生理及心理状态,让受众在灾难中看到个体生命的真实感受,展现生命体在灾难中的尊严和价值。然而这类报道一旦掌握不好主题的尺度,极有可能通过互联网的互动传播,引起舆论的争议和谴责。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对救援人员和各路媒体都带来了很大挑战。[6]事故发生后,网络上用“逆行者”这个让人心酸又敬佩的词来代指消防官兵,和一些勇冲前线的人民警察。为向他们致敬,博主@妖妖小精即时创作了漫画——“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打动无数人。随后,大量媒体转发报道,称这些付出了“重大牺牲”的消防官兵与公安民警是“最美逆行”。

就这条新闻报道,网友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争议。有网友认为,他们在别人远离危险的时候,勇敢逆行靠近危险,用自己的生命撑起“安宁”,像他们致敬。也有的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提倡的,民警和消防官兵也是普通人,在这样危险的“化学品爆炸”现场,不是一般的消防队员可以扑救的,必须要由化学专业消防队员才可以到现场参与扑救,这些第一批到达的“逆行者”并没有科学施救,是白白牺牲,是上级的不作为,并列出一系列的“阴谋论”。

其实,这则新闻被报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反映在悲痛、沉重的事故当天,市民的亲身体验和切身体会;同时,也向仍旧坚守在岗位上的工作者们致敬。新闻的初衷和人文关怀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选材方面太过于追求故事情节化和眼球效应。这种具有争议性的新闻最后往往会将舆论带离灾难性报道的主题,上升为媒体或个人的不负责任与哗众取宠;许多网友提出的问题若得不到解答,该新闻的真实性则会引起更多网友的质疑;甚至许多偏激的网民会借着“国难”的外衣在网上大肆发泄心中的不满,对相关人士进行语言攻击。

这类问题需要为网络软新闻策划所注意,围绕灾难性报道的人文关怀主题,必须注意新闻报道的选材,绝不能由于追求眼球效应和点击率而过度故事化,一定要将风险、争议和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化,甚至是零化。网络是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和互动传播空间,绝不能为有心人所利用,假借灾难之名,将不善之语,不法之事合理化。

(三)新媒体时代灾难性报道的传播伦理不能被感官主义所掩盖

2014年马航MH370次航班失事,这起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牵动着国内、国际敏感的神经,同时也触发了新时期国人对新媒体时代传播伦理的反思。

在马航北京新闻发布会现场,上百名记者用长枪短炮、大小话筒将本就焦急等待消息的乘客家属“围攻”,各色失实报道甚至谣言也一度“满天飞”,信源的泛滥不断煽动紧张的气氛。

除了这些“轰炸”式采访让家属情绪崩溃,某些媒体还发布了家属相拥痛哭的新闻照片和镜头,这也引起了舆论的谴责。很多网友和媒体同行呼吁媒体人自律自尊,做“有人性”的新闻。新媒体时代拥有更为时效性、开放性和互动式的舆论空间,媒体记者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能够被公开和监督。有些新闻记者为了在灾难性报道中另辟蹊径,利用煽情文字、辛辣图像、劲爆视频来引人注目,抢发一手消息,不辨是非真假,不管采访内容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也不顾当事人和家属应有的隐私空间和个人尊严,只为追求点击量、阅读率,而忽略了新闻人应具备的新闻伦理道德。

纵观这次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暴露了致命的弱点:“软文”太多,“干货”太少,太过于追求感官刺激,流于表象的问题十分严重。而实际上受众所真正关心的实情真相、核心原因、科学证据的“硬新闻”却均被国外媒体包揽,这即为感官主义倾向对中国网络灾难性新闻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7]感官主义并不是网络时代的灵丹妙药,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当中,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报道才能为人所关注和信服,新闻报道绝不能披着感官主义的华丽外衣,而忽略最为核心的新闻内在:新闻内容、新闻原则和新闻道德伦理。

四、正确对待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感官主义

(一)“理性”指导“感性”,突破“囚徒困境”

在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眼球为王的新媒体环境下,点击率成为衡量网络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的确,对普通受众来说,感官刺激强烈的新闻显然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因此,各大网络新闻媒体反而陷入了“囚徒困境”式的尴尬之中,谁都不愿意率先放弃这种感官主义的新闻报道方式,所以新闻感官主义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愈演愈烈。[8]

感官主义新闻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其不利的影响,但如使用得当,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就在于“理性”。突发性新闻事件通常牵动着国家和社会的心,感官主义倾向一旦把握不好,势必会在网上掀起舆论的血雨腥风,偏离教育、防患、团结和救灾的报道主题及核心。因此,强调恰当利用感官主义必须做到:以“硬新闻”为主,科学揭露灾难成因、有效指导救灾工作、培养教育民众防灾意识;以“软新闻”为辅,在新闻报道中显现人文关怀,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适度报道当事人、家属及知情人的有关情况。绝不能为了抢“第一手新闻”,造“热门”“冷门”新闻,而肆意在网上发布或使用不实、不恰当的图片、信息及视频。

(二)“理性”灾难性新闻报道感官主义方法的探索

1.恰当使用新闻素材避免刺激受众。关于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语言、图片、视频的选择要恰当,绝不能不加辨别和甄选,任意使用网友提供的素材。不能只追求眼球效应,而不顾网民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和容忍力。

2.充分评估新闻形式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灾难性新闻报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媒体记者在报道新闻前,应预先对社会情绪的反应做出评估。恰当选定新闻题材及新闻形式,以避免新闻经网络传播后,社会反应出现“过冷”“过热”或“过偏”。[8]

3.制定应急预案,随时调整更新新闻。灾难性新闻通常以连续的阶段性的报道形式出现,网络媒体工作者要做好实时监控,随时留意社会情绪,做足预案,随时调整新闻报道风格及内容,避免“煽动”“火上浇油”的情况发生。

4.明确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当中的角色。记者在新闻事件当中,理应是一名“信息传递者”。若将个人的看法及情绪带到新闻当中,便成了刻意的引导观众情绪。灾难性事件往往易引发群众的恐慌和情绪的波动,网络又是开放性强的互动平台。因此,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呈现科学、客观、冷静的新闻以稳定人心,不宜过度渲染悲痛情绪。

5.合理运用新闻呈现方式。在灾难性报道中,使用字幕、音效、旁白等一些元素时,要注意不能过度包装,不能刻意的煽情,要让情感自然地流露。一旦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感官主义倾向特别浓厚,会引起媒体炒作的嫌疑,使得受众产生反感,网络新闻媒体的信誉度和公信力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灾难性灾难主义
雷击灾难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