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研究

2018-03-28谷程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大学生教育

谷程程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8)

0 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有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民主法治愈加健全,党的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的开展,更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目前,我国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进步,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仍层出不穷,发人深省。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个人具有约束言行、承担义务、履行职责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国家、民族及全体人民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质,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时代精英不仅是职业后备军,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1]。因此,结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及规划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而言,整体态势呈积极走向。如大部分学生对社会责任具有正确认知,能够认清自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深刻,注重国家利益;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能够积极践行。然而,在社会、学校及家庭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缺失或弱化现象:一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忽视对国家、民族应担负的职责和义务;二是责任行为“停滞”,知行不统一;三是过于关注自我,缺乏集体服务意识;四是不注重自我完善,忽视理论知识学习。基于以上问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但也带来许多困扰。一方面,“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等腐朽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新的价值规范和价值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大学生很容易陷入混沌、迷惘之教中;另一方面,社会消极腐败现象日益增多,诚信缺失、贪污受贿、道德败坏等问题不断,缺少规范的道德准则供大学生遵守,其身心发展受到侵蚀。长此以往,大学生极易出现利己主义倾向,过度注重自身利益,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职责。

2)网络技术的冲击。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作为便捷工具被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容量较大,正面内容和负面信息同时存在,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极易受其影响;同时,互联网为大学生表达思想提供了便利,网络交流很少受到束缚,久而久之,谣言、脏话等不当言论增多,导致网络环境“恶化”。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网络游戏,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1.2 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教育方式保守,缺乏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教育质量,要求教育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针对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现状而言,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课堂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学方式处于说教型阶段,缺乏感情投入。虽然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缺乏情感体验和行为规范引导,极易使学生在生活中出现问题。另外,“填鸭式”“硬灌式”教学方式很难激起学生求知欲,使知识失去教育价值,徒增教学形式主义倾向,甚至引起学生反感,产生厌学心理。保守陈旧、没有新意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提升。

2)学校德育体系不完善。在德育系统中,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高校道德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高校过于注重考核,分数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虽然高校都开设思想政治课,但其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高,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教师授课方式僵化,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一般。大学生难以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产生认同感,没有实际行动,导致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1.3 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个体的性格养成、能力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至关重要[3]。就父母教育方式的现状来说,主要问题有:父母对孩子过于宠溺,生活中的大小事务都插手管,使得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欠缺,意识不到应承担的责任;为给孩子提供好的生存环境,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劳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长久的放任自流与教育管理的缺失,导致许多大学生存在唯利是图、独断专行、自制力差和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另外,多数大学生寄宿学校中,缺少与父母相处的机会,责任感教育不能顺利进行。

2)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视作为人行事的标尺。生活中,如果父母遵纪守法、团结邻里、关爱长辈、大公无私,孩子就会把父母当作自己学习和行动的示范,从小便会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反之,如果父母言行粗鄙、自私自利、虐待老人,在此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责任意识匮乏。因此,为使孩子健康成长,拥有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父母就要做好榜样,言传身教。

1.4 大学生自身因素

1)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大学生上大学的动机主要是将来拥有好工作,使自己生活安定、父母放心,很少考虑自身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大学生认为寻找喜欢的工作是大学毕业后的首要任务,他们认为只有工作稳定,自身的生存发展方向才会更加明朗。对于是否要发挥作用,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多数大学生持漠视态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过于肤浅,仅从自身角度审视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反思,思想认识具有片面性,把握不住事物本质和主要矛盾,不能明辨是非善恶,有时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牺牲他人乃至国家的利益。

2)自身不良习惯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过度娇宠,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性格任性娇纵。某些大学生在家庭中,事事离不开父母,需要父母操劳;在学校,事事离不开教师,需要教师帮助,生活和学习缺乏独立性。他们通常只享受他人带来的帮助,很少考虑该为父母、他人做些什么,自身依赖性强、责任意识淡薄。同时,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灵安慰和存在感,对现实世界毫不在意,他们精神颓废、思想混乱、约束能力差,对自己和社会缺乏信心和责任感,加剧不良现象的发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应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路径。

2.1 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1)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至今,不同时期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想状况,逐步由单一向多样、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格局转变[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大学生需认真遵循和践行。对此,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教育力度: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多种途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与其相关的事件或人物为素材,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从而使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做出正确的行为,为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

2)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有效预防网络环境的负面作用。一方面,应加大网络监管,将不良信息阻拦于网络大门之外,防止其对大学生身心进行侵蚀;另一方面,提高网络管理水平,严肃网管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提升网管人员素质,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网络管理制度,保证网络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开展一些内容积极、形式多样的活动。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及相关媒体的优势,弘扬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增进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了解,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在优质网络环境中得到熏陶和完善。

2.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为消除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观,在重视社会责任感理论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通过开展课堂情景剧、角色扮演等体验活动,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有所感悟。另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时,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说教方式,应多运用议题式教学或案例式教学围绕某一社会热点现象进行主题式课堂教学,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剖析现实问题,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社会责任感认知,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2)健全教育体系,完善德育内容。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既要重视智育,也要摆正德育地位。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学习,还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情感体验活动,如观看先进人物事迹影片、参观历史纪念馆等。活动结束后,可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你行动,我感受”茶话会,供学生交流情感、畅谈感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向学生介绍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现状的实例材料,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对漠视社会责任的大学生,学校应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改变他们的偏激想法,矫正他们的行为方式,增进其对国家、社会的了解。

2.3 努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家庭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圈”,是其学习和做好事的起源地。科学的教育方式可有效防止父母娇惯孩子。首先,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勿要“事事不放心,事事要操办”,要让他们从铺床叠被、洗衣做饭等生活小事做起,形成负责的做事态度。其次,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指引其做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安排,防止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失去约束和管控;同时父母要有预见性,善于分析生活大小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其在对孩子造成伤害之前,进行妥善处理。除此之外,父母要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沟通,纠正其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进而强化社会责任感。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首先,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强烈的自律意识。同时父母的思想言论、行为方式要符合法律规范,避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父母要言传身教,做孩子为人行事的向导。生活中,父母要多关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面的时政信息,了解国家及社会发展现状;工作中,父母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上进,踏实肯干,对工作负责;社会中,父母要团结邻里、助人为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他人、社会提供帮助,彰显自己的责任意识。只有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思想端正、热心真诚,具有良好的责任感。

2.4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1)严于律己,合理疏导。为更好地发挥潜力作用,大学生更应进行自我反思和反省。一方面,要审视自身价值,严于律己、严于修身。虽然社会责任感离不开外界的引导,但其养成与提升更依赖于自我的严格要求。同时大学生要养成“慎独”品质,善于在任何环境中锤炼和坚守本心。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地进行自我疏导,当自身言行不一或是对国家、社会存有消极情绪时,要理性地进行自我反省,不能过于鲁莽。严格律己、“慎独”品质以及自我疏导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与提升有着助力作用。

2)积极实践,努力奉献。社会责任感不能单靠理论灌输,而应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为更好地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应走出校园,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公益活动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服务他人、奉献自己,锤炼自身的责任品质。以社会实践为媒介,不仅可使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态势、丰富自身生活,而且可以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更好地指导自身行为,关心他人、社会,承担起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

3 结束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此,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既关系个人成长进步,也与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然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精力投入,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放任自流。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需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合力作用,同时,也应唤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会有效果,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增强,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良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责任感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题解教育『三问』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