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3-28于慧婷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核心

于慧婷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1 基于微信平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关系我国青年精英群体的发展水平,更关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结合新时代党的理论成果,编写校本教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课堂的素质讲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此外,学院开设多个官方微信公众号,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学院招生办公室”“江苏财院翔宇”等,运用微信平台,创新表达形式,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通过“微言微语”,把握大学生思想微动态,并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和反馈。

微信具有速度快、信息多、内容短小精简、图文音并茂等特点。随着无线网络全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大学生社交和学习的新渠道,是高校育人的新阵地。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引领大学生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载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情意行。因此,如何基于微信,切实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2 微信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困境

1)大学生接受微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愿和持续性不匹配。高校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单向讲授传递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模式,在封闭和稳定的环境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递开始变成双向网络型传递模式,人人都是信息传递的主体,这种模式调动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1]。微信成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阵地。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运用微信载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和后期的持续性学习情况却令人担忧。在“你是否愿意通过微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中,98.58%的学生愿意通过微信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2%的学生表示学不学习无所谓。在“你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后多久会学习一次?”的问题中,15.85%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查阅公众号内容,60.37%的学生表示偶尔会查阅公众号内容,23.78%的学生表示关注公众号后基本没有看过里面的内容。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接受微信模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真正发挥微信载体的育人功能。

2)海量信息干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信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用户还可以将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朋友圈。微信中大量信息的涌入,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另一方面也会引发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迷失。在“大量信息是否会影响你的阅读欲望?”的问题中,87.4%的学生表示会影响,12.6%的学生表示不影响。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学生主要关注的微信内容是朋友心情和身边动态,不太关心转发的信息。在“你能区分微信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吗?”的问题中,23.17%的学生表示能明确区分信息的真伪性,34.35%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区分,42.48%的学生觉得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在“负面信息是否对自己的想法造成困扰?”的问题中,67.28%的学生表示立场坚定,但是偶尔也会有疑惑,32.72%的学生表示会出现消极、愤怒的情绪。由此可见,微信平台良莠不齐的内容,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

3)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大学生学习的深度不协调。微信载体的出现,让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传递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但是,微信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上传文件的大小、上传图片的数量、语音传递的时长等。学生运用微信进行学习,学习呈现零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2],学生学习的深度和信息传播的广度不协调。比如在“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吗?”的问题中,79.67%的学生表示知道,并且能够讲述出内容,19.72%的学生基本了解,但背诵不全,0.61%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从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还是显著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后,你是否以此修正自己的行为?”的问题中,15.04%的学生表示,会刻意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65.45%的学生表示偶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19.51%的学生表示和往常一样。由此,可以看出,在微信等新媒体的大力宣传之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较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较快,但是真正将学习内容入脑、入心、外化于行的比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也间接地显示,基于微信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和大学生学习深度之间不协调。

3 微信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突破路径

1)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热点。在“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在关注微信公众号后,不再持续关注后期发布的内容?”的问题中,47.15%的学生因为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是官方的,不感兴趣;34.55%的学生因为微信发布的内容以传播为主,缺乏互动,吸引不了学生的关注;18.29%的学生因为微信发布的内容与自身关系不大,而不关注。在“你主要关注的教师微信圈动态是哪些?”的问题中,不少学生希望教师的发布信息接地气,教育意味不要太重,要寓教于乐,多与学生探讨热点问题和困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开发高校微信平台的育人功能,转变思路、方法,抓住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热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常态化。比如,高校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出“十佳魅力团支书”“十佳活力团支部”“职来职往”“优秀班主任评选”“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青年评比”等微信热点,让学生参与评选活动,从而以评促学,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态化。

2)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学习态度。信息多样化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3]。针对这一特点,首先,大学生需要加强学习,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微信等载体传播的知识。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学会担当社会责任。其次,大学生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论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活动,解放思想,让学生在辩论和讨论中,价值观越辩越明,越讨论越清晰。活动有时限,讨论学习无上限,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在朋友圈发表感想和心得体会,如有其他见解,还可以在朋友圈继续网络辩论,通过辩论、讨论,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的能力。最后,高校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强调的是知行合一,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高校应全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把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学分,制度上给予保障。同时抓好专业实习实训和开展以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育人活动中,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的影响力,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的良性循环。通过学、辩、践三个环节,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学习态度,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3)发挥教育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教育者带头,要毫不放松地加强立德树人的理念,在教师中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发展积极健康的文化。要推动教师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表率、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以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用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带动学生。2017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在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师生团队、在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冯伟老师和三十三年始终坚守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第一线的水电工薛增华同志授予“校长特别贡献奖”。学校在微信平台及时发布信息,通过加强对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宣传,讲好身边党员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模范的风范带动全校师生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进一步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