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红色文化担当

2018-03-28范成龙张艳青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话语革命中国共产党

范成龙 张艳青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

0 引言

“话语”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本质上是对人类文化成果的集中表达,人可以通过话语表达思想、阐述观点、交流感情、从事实践,进而实现对文化的再创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话语的独特分支,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创造的,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传统、优良的革命作风、崇高的革命道德、不朽的革命精神。从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特质。因此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密不可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面临着“失语” “失踪” “失声”的挑战。因此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红色文化的逻辑透视

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红色文化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密切相关,可以说体现和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凝结的生存方式,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世界观、革命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果实,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具实践化和生活化的表达。第一,红色文化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绳锯木断,铁杵成针”的奋斗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的独特品格,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第二,红色文化蕴涵着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道德。在革命年代形成的革命人物、革命事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献等演译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

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红色文化的基本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红色文化既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追求,成为当代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话语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红色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红色文化具有政治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目标、政治信仰,内在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诉求。毛泽东同志曾说:“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表达,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自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精神,更诠释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第二,红色文化具有人民性。红色文化的人民性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文化创造的实践中形成的,不仅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愿望,更加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理想和人类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红色文化必然是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中国精神。第三,红色文化具有开放性。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的,红色文化的生成无疑是动态开放的过程,红色文化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了近代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经验,满足了革命战争的需要,并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实现了红色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红色文化必然紧跟时代潮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红色文化的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着一定的言语规范、规则和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特定的话语语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灌输、宣传、说服,以及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2]。体现和反映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特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具有跨时代的话语特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革命人物,它们用壮烈的事迹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信念和追求,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作风。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人物、革命作风、革命精神,从本质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体现了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特质。因此,红色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话语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重要地位,实现话语主客体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能够依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事迹、革命作风、革命精神,表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以先进的革命事迹影响人,以优良的革命作风引导人,以高尚的革命精神塑造人,从而赋予红色文化时代化的内涵,推动红色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展现中国优质的文化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动力源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红色文化具有密切关联。

2 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挑战

1)全球化的挑战:西方的强势声音冲击红色话语表达。人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潜移默化影响每个人的发展。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这点毋庸置疑,但全球化绝不仅局限于经济全球化,它必然以某种范式、某种意义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从而带来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文化的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当代中国,经济上占据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层面上构建一整套的话语体系,以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话语表达诋毁中国革命的先进事迹,丑化革命先进人物的形象,消解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认同,以文化渗透的方式深入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中,弱化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号召力,这对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有效性带来了挑战。第一,借用西方时尚文化的标签混淆红色文化释义。时尚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西方国家通过发达的技术生产大量满足中国民众文化需求的动漫,在动漫的中增添一些丑化中国的内容,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遭到国民的贬斥,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海外“代购”,削弱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使得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话语权力丧失。第二,运用西方普世价值的观念,消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普世价值,用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代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意图否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先进革命事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人民群众弱化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这些西方的强势话语借用文化载体的形式对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有效性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2)现代化的挑战:流变的价值观念侵蚀红色话语精神。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3]。话语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是对传统话语继承和对现代话语的发展。因此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流变不可避免会对红色话语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第一,观念转换过程中对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人物定位模糊。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人物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能够激发人的精神动力,提高人的精神质量。伴随着社会改革和社会转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公众人物的质疑现象,使得人民群众对公众人物的认同大打折扣,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逐渐淡薄。不法分子利用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片面强调特权、潜规则、拉关系的作用,弱化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这使人民群众对革命事迹和革命人物质疑,弱化革命精神的力量,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矛盾,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异化。第二,科学技术的异化使得人民群众对革命事迹质疑。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事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鲜活例证,这对于锻造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价值。现代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一些人试图运用现代的自然科学解释革命事迹,进而诋毁革命事迹,歪曲历史事实。

3)信息化的挑战:多元的网络文化弱化红色话语传播。当代世界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化、网络化,网络信息具有覆盖性强、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加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碎片化的网络话语,这使得红色话语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播面临一定挑战。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肩负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任务,话语内容是有限的,这就使得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空间边缘化。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网络交往的转译形式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强硬的话语、直接的话语、刺激性的话语必然会影响交往的实际效果[3]。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QQ、微信表情包、抖音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互动方式,而红色文化的传播虽有学校、红色纪念馆,但由于两者配合效果欠佳,没有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弱化了红色文化对人民群众影响力。第二,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各种新兴的文化热词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网络话语的表达成为人民群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热词,网络话语的时代性、生动性使得红色话语的表达形式面临相对滞后的挑战。第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微信、微博成为热门的社交工具,使得网络话语呈现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取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些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诉求,而红色文化的表达和传播依靠相对固定的范式,具有语言严肃、话语规范的特点,这就使红色文化的传播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显得落后于时代。

3 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担当

1)发挥红色文化的枢纽作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恰当表达。习近平同志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创造的,蕴含着鲜活的革命人物、伟大的革命精神、优良的革命作风的新的文化形态,一方面红色文化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春秋时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革命时期的“抛头颅、洒热血”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古人家国一体的情怀经过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以鲜活的革命人物、生动的革命事迹、伟大的革命精神升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营养,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转折[5]。这不仅是检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实践,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奇迹。在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致,凝聚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红色文化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内省的思想源泉,更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因此红色文化是连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枢纽。红色文化作为枢纽,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提供了借鉴。第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承路径。红色文化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完善依托红色文化,因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绝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古代主要表现为“礼”。在当代面临不同的时代背景,要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境,合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述、话语形式。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强势表达应借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中增加仪式感,比如庆祝革命人物的诞辰、国家公祭日、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使人民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自觉增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感。第二,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核心话语。所谓核心话语是反映事物本质,紧跟时代步伐,吸纳不同文化精神的话语。凝聚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精神具有契合性,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话语,这有益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发扬红色文化的育人传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回归。现代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表达含混化、转译形式多样化的挑战。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政治实践,并在政治实践中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内容、新形式。习近平同志曾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4]。”这集中反映了红色文化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体现了深刻的人民性,这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大众化提供了借鉴。第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情感共鸣。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红军人物形象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革命时期先进人物的精神特质,以“无声”话语的形式影响人、感染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交流的方式,要契合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拉近与人民的距离,要不断促进话语主体与人民之间平等沟通和交流,消除话语主体的霸权,在释放话语信息和接受话语信息的循环过程中实现与人民的情感共鸣。第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种血肉联系不仅体现在革命战争的实践过程中,更加体现在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形成“父送子、妻送郎”的踊跃参军场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水乳交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要不断地深入生活、走访群众,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合理的表达方式,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创造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话语需求的内容。第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话语是由不同的语言组成的,生动的语言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温暖人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充分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革命基因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智慧,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更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深入广大人民的内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回归。

3)发挥红色文化的应变格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化升级。文化是有格调的,文化格调不同,文化表现各异。不同时代的文化又有不同时代的要求,红色文化亦是如此。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围绕着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根据地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抗日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扎根群众的文化。红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创新的语言、创新的形式、创新的表达契合了时代的要求。在整个长征期间,党对红军书写标语是十分重视的,根据长征中不同地方的状况、形势的变化,提出了适应当地动员群众的标语书写内容[6]。因此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格调表现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依托红色文化应变的格调,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时俱进。第一,满足网络环境下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社会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具有多样的话语表达方式,因此要依托红色文化的格调,大力加强网络红色话语的开发和应用,依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需求,用先进的革命事迹、优良的革命作风感染人、鼓舞人,使红色文化占据网络空间的主阵地,实现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交流和沟通。第二,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与传统的话语相比,新形势下网络话语呈现出特殊的形式,相声、小品、电视剧中的某些话语成为网络交流的常用词汇,并且具有不同的语义,这与传统话语形式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和接受中遇到了阻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借助红色文化,将革命事迹和革命人物绘制成为优秀的文艺作品,赋予文艺作品时代化的网络语言,创设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运用恰当的网络话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加强对网络话语策略的研究。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的艺术在于表达,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策略的运用。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往往存在不同的话语主体和客体,应努力消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客体之间“你说我听”的传统对话方式,使互动型的平等对话方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形式,依托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格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化升级。

4 结束语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密切相关。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面临着挑战。针对挑战,应发挥红色文化的枢纽作用,发扬红色文化的育人传统,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恰当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回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话语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