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廉政思想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

2018-03-28时全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律廉政儒家

时全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我们党一直以来都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儒家思想中包含丰富的廉政思想,安贫乐道、清廉不贪的价值观,慎独敬业、忠诚岗位的处世观,知耻有信、荣辱分明的人格观,为政以德、一身正气的政治观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1]。高校作为人才聚集高地,发扬文化自信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和必然的历史使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推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当前重要的课题。

1 文化自信需要理论层面的研究

1) 对儒家廉政思想内涵的研究。最早关注儒家廉政思想的是江苏学者斐然,1994年著有《孔子廉政思想初探》一文。其后,陆续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如冯会明的《朱熹廉政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他认为朱熹廉政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恤民和赈灾,恤民是其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惩治贪官污吏是其廉政建设的突破口,同时主张通过教育手段,提高统治者的道德水准,实现清官廉吏的贤人政治[2]。张传辉、赵美云的《论孔子的廉政思想》,提出孔子廉政思想主要内容有“道德观”“义利观”“财富观”“人才观”“方法论”等[3]。蔡娟的《儒家廉政思想的现代转化与借鉴意义》认为儒家廉政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廉为政本”“吏为廉先”“廉政为民”等主张,折射着儒家学者们以礼治国的感悟和政治智慧[4]。

2) 对儒家廉政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当前,对儒家廉政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如康维波等著的《孔子对中国廉政思想建设的贡献及启示》认为:“行仁”是廉政思想建设的人性保障,“修德”奠定了廉政体系建设的伦理基础。蔡娟的《儒家廉政思想的现代转化与借鉴意义》认为,弘扬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加强道德教育能够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廉政理念;弘扬儒家“修身正己”思想,树立高尚品格能够培养领导干部优良作风;弘扬儒家“廉政为民”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增强领导干部公仆意识[4]。杜晓燕、宋希斌在《王船山廉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中指出,王船山的廉政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加强官德培养,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加大腐败犯罪打击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完善现有权力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5]。

3) 对儒家代表人物廉政思想的比较研究。如赖红卫的《孔子和老子廉政思想之比较》中,对孔子和老子在廉政理念核心、建设主体、建设手段、建设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6]。刘颂的《张謇与张之洞廉政思想比较》认为,张謇、张之洞在廉政思想价值基础、廉政思想内涵等方面比较一致,但是张之洞倡导以个人修养树立廉洁榜样,以奖促廉,以俸养廉;张謇则非常注重规章制度建设[7]。

2 文化自信需要实践层面的探索

廉洁文化建设在江苏各高校已经开展多年。自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以来,我省各类学校根据文件中廉政文化进学校的要求,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省教育厅编撰了《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高校教师廉洁教育读本》等统一的教材,努力提高廉政文化进学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全省每年举办一次校园廉洁文化周活动,开展廉政示范高校建设、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等。各高校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特色的廉政文化活动,如南通大学成立了校地共建、以廉政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南通廉政文化研究所,旨在将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实践、经验优势与高校的理论、学科、人才、教育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常州大学举办“廉洁文化读书节”;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利用图书馆空间建立“廉洁教育园地”,以廉洁文化书籍来熏陶师生;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编撰内部廉政杂志《清风》,每年对各党总支进行特色廉政活动评比;各高校普遍推广兼职纪检员、特邀监察员等制度;还有部分高校探索运用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廉洁文化宣传及弘扬工作。整体而言,江苏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实践层面践行了文化自信,推动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3 挖掘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代价值

1) 注重道德自律的影响力。道德自律是党员干部自省进步的基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也即“以德治国”。对于如何提高道德自律的水平,儒家思想认为有两个途径:一是克己;二是修礼。道德自律通过道德行为进行检验。曾国藩有言:“同一事也,初念公正,则为君子,转念私利,则为小人。”为善为恶发于内而形于外,全凭能否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涵养之法,在于修心、修行、修事。中国传统士大夫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均是强调了修心、修行、修事在道德自律中的重要性。我党历史上也一直非常重视道德自律的培养。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8]。”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来说,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对于高校党员干部来说,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道德约束,注重道德自律,立德崇德,向善向美,效法天地正气,养育精神气质,而这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

2) 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倡导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是与现实人生相对而言的做人最高要求。儒家思想中推崇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即内圣外王。“内圣”指人的内心通过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化和外在表现,即把人自身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敢为人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壮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为官以正”“孝义忠廉”的廉洁追求无不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体现。对理想人格的认知和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自身崇高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共产党人传承“立德、立功、立言”的君子人格,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品格,追求共产主义理想,铸就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理想情怀。对于高校党员干部来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政治品质,坚持廉洁从教,践行斯文风范,濡化社会风习,而这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3) 注重贤能廉洁干部的选拔。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就非常注重贤能廉洁品德的追求。无论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或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是“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高尚道德、淡泊名利、以德为先等美好品行的追求。对于如何选拔优秀的干部,孔子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就是要提拔正直的人才,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把狂妄邪曲的人废弃,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对于如何选取贤能廉洁的干部,孔子认为用人不能用急于求成之人,不能用爱挟持之人,不能用能言善辩之人,选取官吏,首先要求他诚实谨慎,然后才要求他聪明能干。如果不忠厚,却足智多谋,就像财狼一样不可接近,也即“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有言者未必有德,无才者未必无善言,一切应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标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新时代,高校以什么样的标准用人、树立什么样的用人导向,是高校组织工作的首要和根本问题。201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对新时期好干部的具体标准进行了界定,将干部的道德要求、理想人格尤其是贤能廉洁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高校党员干部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干部的贤能廉洁才能换来的校园政治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自律廉政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能自律者为俊杰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廉政之歌
以他律促自律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