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北地区上尿路结石中医证型与偏颇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2018-03-28乐马寅锋张翔孔丽娅赵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湿质偏颇泌尿系

钱 乐马寅锋张 翔孔丽娅赵 凡

在我国,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饮食结构的改善等,泌尿系结石就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1]。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为1%~5%,南方地区高达5%~10%[1]。1994年至今,泌尿系结石发病率增加了75%[2]。泌尿系结石主要影响30~50岁的青壮年人群,且复发率较高[3]。泌尿系结石高复发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泌尿外科医生,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干预手段。中医有“治未病”的优势与特色,而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体质往往与其罹患率相关,因此,若能通过中医药手段对该类患者的体质问题进行“早干预、早调理”想必可以一定程度上缩短复发间隔时间甚至防范复发。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厘清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医证型与其体质间的关系,才可有的放矢。故本研究主要调查浙北地区上尿路结石中医证型和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探讨结石中医证型和偏颇体质的相关性,以便于对该类患者在辨证施治的同时进行辨体论治,从而加强针对体质问题的早期干预、调理。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经检查为上尿路结石患者466例,其中男性340例(73%),年龄 19~78岁,平均 41.3岁;女性 126例(27%),年龄22~82岁,平均32.6岁。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版年中国泌尿外科学会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腰痛、呕吐以及低热、血尿,既往可能有结石病史。急性发作时查体有肾区或输尿管部位叩痛或压痛;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泌尿系结石。体质分类标准根据2005年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中的“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表”,分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通过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调查,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中医证型由高年资中医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订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石淋病诊断标准者;(2)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应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定(GCP)规定;(3)全身一般情况尚好。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2)不符合上述中医体质分类者以及体质分型夹杂者;(3)合并严重心、肺、肾等系统性疾病;(4)严重的精神或心理异常;(5)不愿合作,难以对调查结果作出确切评价者。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整理后录入EXCEL,应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对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进行频数统计和描述,对于分类资料主要进行R×C列联表分析,对石淋病常见中医证型与偏颇体质采用McNemar进行分析,并计算列联系数和KAPPER。

2 结果

2.1 泌尿系结石中医体质分布构成 九大中医体质分步构成比由大到小依次顺序为:湿热质118例(25.3%),痰湿质103例(22.1%),阳虚质 78例(16.7%),阴虚质60(12.9%),瘀血质 51例(10.9%),气虚质 32例(6.9%),平和质 14例(3.0%),气郁质10例(2.2%),特禀质(0)。

2.2 泌尿系结石中医证型分布构成 四大中医证型分布构成由大到小依次顺序为:湿热内蕴181例(38.8%),气滞血瘀130例(27.9%),肾阳虚型92例(19.8%),肾阴虚型63例(13.5%)。

2.3 不同中医证型的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比较 不同中医证型的体质分布比较,属双向无序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剔除格子数全为零或理论频数太小的格子,统计量 χ2=137.38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证型和体质不独立。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系数为r=0.358,提示中医证型与体质存在相关性。见表1。

表1 上尿路结石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表(例)

2.4 不同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相关性 将中医证型和其中占比最高的体征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相关性结论。

2.4.1 湿热内蕴型与湿热质相关性比较 湿热蕴结型和湿热质的独立性检验,χ2=12.621,列联系数=0.401,kappa 值=0.4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蕴结型和湿热质不独立,即湿热蕴结型和湿热质相关。见表2。

表2 上尿路结石患者湿热内蕴型与湿热质相关性

2.4.2 湿热内蕴型与痰湿质相关性比较 湿热蕴结型和痰湿质的独立性检验,χ2=0.6358,列联系数=0.322,kappa 值=0.34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热蕴结型和痰湿质不独立,即湿热蕴结型和痰湿质相关。见表3。

表3 上尿路结石患者湿热内蕴型与痰湿质相关性

2.4.3 气滞血瘀型与瘀血质相关性比较 气滞血瘀型和瘀血质的独立性检验,χ2=4.591,列联系数=0.349,kappa值=0.372,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滞血瘀型和瘀血质不独立,即气滞血瘀型和瘀血质相关。见表4。

表4 上尿路结石患者气滞血瘀型与瘀血质相关性

2.4.4 肾阳虚型和阳虚质相关性比较 肾阳虚型和阳虚质的独立性检验,χ2=10.244,列联系数=0.511,kappa值=0.56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阳虚型和阳虚质不独立,即肾阳虚型和阳虚质相关。见表5。

表5 上尿路结石患者肾阳虚型和阳虚质相关性

2.4.5 肾阴虚型和阴虚质相关性比较 肾阴虚型和阴虚质的独立性检验,χ2=4.791,列联系数=0.423,kappa值=0.459,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阴虚型和阴虚质不独立,即肾阴虚型和阴虚质相关。见表6。

表6 上尿路结石患者肾阴虚型和阴虚质相关性

3 讨论

泌尿系统结石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尿路梗阻早期可出现肾绞痛、感染等症状,后期会损害肾功能,严重时可能引起尿毒症而危及生命。该病致病因素较多,随着工业化进程带来环境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大幅升高,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4]。浙北地区为结石高发地区,做好结石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保障该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反映[5],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中医在辨证施治的整个过程中,应考虑结合对患者中医体质状况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是因为体质和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宋红谱[6]认为,体质和证密切相关,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和证型,决定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体质的差异导致病证的多变性,即体质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基础[7]。辨体论治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不仅反应中医临床医学的自身规律,也将突破辨证论治的单一思维定势,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需求。

本研究发现浙北地区上尿路结石患者九大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气虚质>平和质>气郁质>特禀质。构成比最大的为湿热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同时,中医证型与偏颇体质有一定相关性:湿热蕴结型与湿热质、痰湿质有相关性;肾阳虚型和阳虚质有相关性;肾阴虚型和阴虚质有相关性;气滞血瘀型和瘀血质有相关性。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体质分布,现主要作如下考虑:(1)浙北地区物质条件较好,喜食肥甘厚腻,加重了脾胃的负担,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加之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湿痰浊内生,容易形成湿热质和痰湿质;(2)浙北地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可致身体处于长期高负荷环境,长久以往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阴阳两虚。故对于该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在辨证诊治过程中,根据其体质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辨体论治,对于治疗疾病和预防复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特性是相对的,某些干预措施可以调整体质的偏颇,因而体质又具有可调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需要注意的是,偏颇体质既可出现在健康人群,亦可存在于亚健康、患病人群[8]。研究[9-10]表明,通过针灸、中药、饮食药膳、合理运动等方式均可调节偏颇体质进而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那么,针对上尿路结石患者中医证型与偏颇体质的相关性,亦可尝试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以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达到人体的“平衡状态”,从而期冀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结石的复发,而这种思路正也贴合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总之,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不仅体现在干预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表现在对疾病发生之前体质偏颇的良好改善作用,因此,利用中医药改善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体质偏颇当成为临床防治该病的重要方法。

[1]叶章群,刘浩然.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17,25(2):85-88.

[2] Scales CJ,Tasian GE,Schwaderer AL,et al.Urinary stone disease:advancing knowledge,patient care,and population health[J].Clin J Am Soc Nephrol,2016,11(7):1305-1312.

[3]Scales CD Jr,Smith AC,Hanley JM,et al.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 in the United States[J].Eur Urol,2012,62(1):160-165.

[4]曾国华.泌尿系结石的预防和治疗展望[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6,31(7):585-589.

[5]曾永威,高婉仪,邓学斌,等.三水地区成人上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成分、中医证型、体质特点及防治策略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1):1290-1295.

[6]宋红谱.体质分析与辨证论治[J].中医研究,1998,(4):11.

[7]王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0):130-131.

[8]汤军,陈海涛.亚健康与偏颇体质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6):619-621.

[9]张新普,薛丹,童亚男,等.针灸改善体质状态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8):741-744.

[10]王俊,王雪君.宁波市城区中老年居民中医体质评估及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5):346-350.

猜你喜欢

湿质偏颇泌尿系
2021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四)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治疗的方法及最新进展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瘦素/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痰湿质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研究
痰湿质与饮食生活习惯的相关性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