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堂教学“六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18-03-27周天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堂教学

周天慧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的“六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趣、使学生学有方向——导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导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导谈、练习说话写话——导练,正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六导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8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的“六导”: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正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必然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导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动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积极展开,才容易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才容易突破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学《五彩池》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让学生看录象,通过欣赏五彩池的美丽景色,学生便想知道五彩池神奇、美丽的原因。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然后让学生结合录象上所描绘的景色来理解课文。教师此时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总之,只有把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

二、导向——使学生学有方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在阅读时指明方向。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首先从难理解的词语、句子方面提出问题;然后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方面提出问题。如: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写这些的目的等;再从文章的表达方式方面提出问题。如:文章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最后从课文拓展开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简讲授内容,主要把重点讲清,难点讲透,疑点讲明,即着重讲学生自己在预习中搞不懂的知识。学生自己一看就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熟成诵,消化领悟,自主参与。例如: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诗歌,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音乐性。好的诗歌往往有深远优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把诗歌的重点、难点讲清即可,给学生以大量的时间去朗读、领悟,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导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每一堂新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指的学习方向自己去读课文,去猎取文中的内容,然后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质疑——老师引思——学生解疑”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

1.营造“质疑”氛围,鼓励勇于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动脑筋思考了,提出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文中的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疑问。有的学生问:“天又阴又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男女老少来送周总理的灵车?”有的问:“灵车开来,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直身体,放声哭泣?”还有的问:“灵车开过,为什么许多人追着灵车奔跑……”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都是因为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一生为人民。人民送灵车,表达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总之,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2.营造“问题”氛围,鼓励勇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大胆创新。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新问题的兴趣,使之大胆创新。我们学习《称象》一课时,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之余,又向曹冲发起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想不到学生会说出很多办法。有的说:“我用泥土,因为取泥土方便,把泥土一担一担地挑进去,等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称一称泥土,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有的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我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个人报一下自己的体重就行了。”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新颖的问题氛围,能够使他们开动脑筋,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导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要变“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学会”变为“会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可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但是如何达到“真正的参与”,我认为教给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自读初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参与学习过程: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地方你读明白了,就做上注释或记号,不懂的地方打“?”,然后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里讨论,看能不能协作解决。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提问,发挥协作作用,进行自我解疑。这一环节展示了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既注重了教的方法,又体现了学生的学法,较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既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又习得了学习能力,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导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促进学生主动开放的学习。

1.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贴近、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删去无价值的问题,保留关键的问题,再让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

2.合作中展開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

3.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作为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六、导练——练习说话、写话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说话、写话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有益处。语文教材中好词佳句比比皆是,教师在每课的教学中,都可以选择一两个词语、成语或关联词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词,还学会了运用。可谓一举两得。再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小练笔,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给学生动笔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一段话,内容不要求多,但求精。久而久之,学生积累得多了,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提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学中巧用“六导”来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新教法把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实施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课堂教学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