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数字化出版历史文献类书籍的质量把关

2018-03-27张维

传播与版权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文献类书籍出版物

张维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领域跨界发展。纸质印刷品作为阅读载体日趋式微,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迅速实现知识获取与信息传播的需求。由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革使包括纸质印刷品在内的各类出版物在编著、制作、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都无法离开数字化技术的参与,数字化出版各类书籍成为当今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编辑出版具体实践中,首先要厘清“数字化出版”与“出版的数字化”两个概念,其次要解决操作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这对内容严谨的历史文献类书籍实现数字化出版,加强管理程序把控与质量把关,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数字化出版”与“出版的数字化”

计算机的全方位应用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出版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快速发展。基于数字出版方式的各类书籍、期刊、报纸见诸网络,各种媒体传播方式让人眼花缭乱,业界对如何界定“数字化出版”与“出版的数字化”的概念开展了持续的讨论。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数字出版的定义是:“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1]

上述关于“数字出版”的定义,强调出版物内容编辑加工、出版管理过程都必须使用数字技术,而且“产品形态”应以数字化方式存在,“传播渠道”也必须网络化。“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称为是数字出版”[2],如果这四个环节中有的环节并非全部符合上述定义,那“实际上指的是出版的数字化”[2]。

依据这个概念,“出版的数字化”已经先于“数字化出版”在业界普遍存在。以传统方式出版的各类书籍,绝大多数在进入出版程序之前,其作者原创、编著程序都实现了数字化,书稿进入出版程序之后,通过编辑、排版、校对、审查等各环节,最终印制成纸质图书面世,有的图书发行时还附上与纸质图书一致的光盘以方便读者使用。绝大多数历史文献类书籍,比如地方志、地方综合年鉴这类图书,目前都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出版发行的。不难看出,由“出版的数字化”到实现“数字化出版”,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出版的数字化”只实现了“生产数字化”,“出版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三个主要环节是缺失的。这三个环节能否实现,与出版部门是否具备数字出版的各项技术条件、人们对不同类型数字出版物的认识以及出版物市场需求等密切相关。

二、开发利用的需求推动历史文献类书籍实现数字化出版

历史文献类书籍的出版目的主要是“存史”与“开发利用”。进入新时代,历史文献类书籍,特别是地方志书“在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等方面,成绩日益突出、作用日益显著”[3]。这类书籍出版之后不仅仅是印制成书存储备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发利用的需求日趋旺盛,面对用户高效、快捷的使用需求,纸质书籍(及其附带的数字版光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已成为历史文献类书籍出版发行的紧迫需求。

当然,严格按照“数字化出版”概念的要求,历史文献类书籍仅仅以“数字化产品形态”保存与传播,恐怕在现实仍然存在观念上、认识上的问题。尽管数字化出版已成趋势,但据“研究者们发现,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真的书而不是电子书。在研究了各个年龄段的成年人后,他们得出结论,我们对电子书没有一种情感上的联系,或者说是‘拥有感’”[4],“在数字产品背景下,我们认为要适当看待人们如何拥有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它可能只是电脑、设备或云存储里的一个文档;它更多的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实物”[4]。另外,历史文献类书籍的留存方式也不仅仅由编著者与出版者决定,仅以“数字化产品形态”保存与传播是否符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尚需明确。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按需印刷”的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管按需印刷的最终产品形态是印刷型出版物,但是由于其出版物内容的母版是以二进制代码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并可通过网络进行传送,同时它也符合数字产品零库存的特点,所以也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3]

推动历史文献类书籍的数字化出版是顺势而为。但与推出流行一时的新闻消息、时尚作品不同,出版历史文献类书籍必须确保其内容的稳定性与权威性,在数字出版管理程序中需要研究的现实重点问题应该是编纂与出版程序中的质量把关。

三、数字化出版历史文献类书籍把好质量关的实现路径

作为记述历史与现实各方面情况的综合类历史资料文献,其内容涉及各类专业知识与学科理论。历史文献类书籍的数字化出版也应像传统出版图书那样一次成型,出版部门如何进行超前质量把关应该是一个全新课题。其可行路径在于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目标来统领全局,增强编辑人员的职业责任,提升编辑学习力与拓宽学习场域,激发编辑人员拓展思维、转换理念,推动多方位的学术研究与标准创新,从而使出版部门掌握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先机与主动权。

(一)历史文献类书籍的数字化出版拓宽质量把关的学习实践场域

地方志、地方综合年鉴等历史文献类书籍多数是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由相关各系统选择人员集体编纂,书稿由编纂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聘请专家进行多次审查,终审通过之后进入出版程序。由于经过多次审查修改,出版部门往往认为书稿质量责任已经减轻,多数出版社只对图片运用、版式装帧、格式体例、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提出修改意见,有的出版社还会对全书文字进行校对,解决语言逻辑、字符差错、数据不准等明显问题。由于历史文献类书籍的作者往往是集体而非个人,写作集体中每个人的专业水准、文字表述能力、责任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相当一部分图书与高标准质量要求、与读者期望值相差甚远。所以,确保历史文献类书籍出版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后的把关责任仍然在出版部门。特别是总体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记述内容是否具有文献价值、书籍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历史文献类书籍的体例标准、涉及各类专业的技术标准是否符合通用规则、地区或专业经济技术成就是否反映出时代发展前进的宏观步伐等,都应在出版前的稿件审查时提出高标准的修改意见。因此,作为“通才”的出版部门责任编辑,应该对一整套书稿内容中的各类专业达到粗通、对各门学科的研究前沿应该了解、对各类科技标准规范做到有案可查、对承担责任的书稿可能遇到的各类知识要提前恶补,最大限度地拓宽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提升出版物的整体质量体现自身的专业素质、塑造所在出版机构的业内形象,从而掌握在业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主动权。

(二)历史文献类书籍的性质特征推动数字化出版质量把关的理念转换

历史文献类书籍与各类数字化出版的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等不同,此类书籍由政府专业机构组织,其下属各级部门、事业、企业单位编纂而成。通常由编纂管理责任部门选择、确定出版部门,出版部门属于“卖方市场”,一旦接受出版此类书籍的出版任务,一般情况下不存在“退稿”问题;出版此类书籍,出版部门很少按照出版市场要求开展选题策划、作者筛选等前期参与程序,大多是依据原稿进行质量把关。另外,历史文献类书籍的主要质量标准是“存真求实”“客观准确”,这就需要数字出版链条中的出版把关者审慎对待此类具严谨性又具适用性的出版物,确保历史文献的权威性。在这方面,由于“数字出版的主体既有电子音像和图书出版单位,又有计算机技术公司和网络服务提供商,还有硬件厂商。这些不同性质的单位在从事数字出版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尽管在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混乱局面,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优势互补、共同协作”[5],这就需要图书出版单位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在数字出版链条上发生“网络服务商由于缺乏出版经验和文艺修养,容易出现数字出版物只注重形式,内容编辑较为粗疏,不讲究阅读效果等现象。技术服务商对数字出版的认识直接来源于市场热点,注重经济利益,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热衷于市场炒作,迎合用户,手段灵活,但容易忽视出版物的规范运作,对于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果的考虑不像传统出版单位那么严谨,甚至热衷于玩弄市场噱头,影响了数字出版质量”[5]等问题。当然,保障历史文献类书籍的出版质量,还需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干预与主导,历史文献类书籍的出版是否应该以市场为主导,这既是个管理体制问题,又是个职业责任问题。作为图书出版单位,只要转变观念,加大前期投入,在管理理念、设备资源、适用人才等方面创造数字出版的各项条件,尽力打造出既具有权威性又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数字化历史文献类书籍,就能全方位提升数字出版的综合质量、拓宽数字出版的适用范围,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提升国家影响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更会为出版部门本身创造发展先机,在出版业打开一片新天地。

(三)历史文献的反复开发利用促进数字化出版质量把关的标准创新

一部能够以准确翔实的资料、科学合理的结构、严谨精练的语言全面反映一定地域、一个专业部门、一个行业在一定历史阶段发展过程的历史文献,其开发利用价值比一些流行一时的时尚作品更有长久的使用价值与更高的“点击率”。历史文献类书籍的数字化出版单位,要在初版内容上严格把关、精细加工,担当起对作者负责、对用户负责的职业责任;要体现出为出版物质量负责的职业操守,倾注全部真诚与热情当好作品的“第一读者”“第二作者”。出版单位要全方位拓宽质量把关的范围,既要按照出版规定审查不符合出版规定的各类问题,又要对历史文献类书籍中所使用的事实资料进行鉴别和查验,避免出现违背客观事实的“后真相”传播,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认真审查所用图片和视频,防止文献中出现与历史时期或历史环境不符的“假图片”和“假视频”[6],确保历史文献资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数字化出版历史文献类书籍的审查把关时,应突破传统书籍的把关标准,开拓创新,在确保历史文献初版质量、固化图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共同对文献所涵盖的内容建立更为宽泛的信息链接,使数字化历史文献类书籍在内容的适用性上跟上时代节奏,更大范围地满足用户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促进历史文献类书籍数字化出版物的开发利用,使用户感受到数字化出版物比传统出版书籍更为方便快捷的实用价值,实现其更大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弘扬历史文献类书籍记录当代、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发展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猜你喜欢

历史文献类书籍出版物
我的小书房
读一本心灵鸡汤类书籍
2017年出版物
浅谈中职图书馆丰富茶类书籍的必要性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珠镶玉嵌 蔚为大观——读《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近代卷)》
越南书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