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8-03-27张茂林王朝军刘海忠殷芳园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越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张茂林,王朝军,刘海忠,马 娜,殷芳园

(1.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2.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青少年能否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衡量标准,身体素质在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的前沿阵地。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指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增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1]。作为国之栋梁的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健康身体素质。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好与坏直接会影响到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校大学生们的体育锻炼的形式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应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型体育健身课程,为大学生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选择路径。

一、越野行走运动

越野行走运动(Nordoc Walking),又称之为北欧行走或持杖健走。起源于北欧芬兰,由滑雪运动非雪季候的陆地训练形式演变而来,是一项具有时尚娱乐、竞赛表演和保健康复等特点的大众健身项目。越野行走运动在借助专用手杖行走的过程中,明显有效的将下肢承受重量分散到四肢,在减缓膝关节受力的同时,达到四肢同时参与锻炼的目的。越野行走运动对参与者没有较高的身体素质要求,技术难度较低,运动场所不限,所以受到全世界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由于该运动健身效果显著,被美国医学杂志称为最接近于完美的有氧运动。

越野行走运动经过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近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健身爱好者们的追捧和青睐。定期参与越野行走运动的健身爱好者已经达到了千万名。该项运动虽然发展时期较短,却已成为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大众休闲健身运动之一。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科研人员赴芬兰考察时接触到越野行走运动并引入中国。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推广下,越野行走运动在国内广泛开展起来。2013年国际越野行走协会中国委员会筹建成立高校分会。2016年国际越野行走协会中国委员会联合北京体育大学举办了全国首届越野行走运动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活动,其中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的20多名学员经过考核后获得国际越野行走联合会颁发的“国家级教练员和裁判员证书”,为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运动课程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截止目前,全国约有30余所高校开设了越野行走课程,近万名大学生参与课程进行学习。今后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高校数量会越来越多,参与到越野行走运动锻炼的大学生队伍将会不断壮大。

二、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运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越野行走运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身心锻炼需求

越野行走运动课堂一般是在户外环境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放松,陶冶情操,更能培养大学生们合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有效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水平。具有氧代谢特征的越野行走运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着一定促进影响,能够满足大学生身心锻炼需求。通过国际越野行走协会提供的国外越野行走运动相关研究数据得知:与普通行走相比,越野行走至少可使行走者心率提高10-15次/分钟,吸氧量提高4.5-5.5ml/kg/min,热量消耗高于20%-25%。不仅运动中提高锻炼者有氧健身和肌肉耐力,促进心肺功能提升,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强化脊柱的灵活性。越野行走运动与健步走和跑步比较而言,运动强度适中,安全系数较高,娱乐性强,健身效果明显,更能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二)高校具有开设越野行走运动课程的良好环境

高校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为越野行走运动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校内外区域都可以成为越野行走运动课程的教学场所。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2]。这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开设户外运动类课程提供了指导性依据,也为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运动课程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越野行走运动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当代教育理论的要求

健康体魄是现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前提条件,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中心所在,它明确了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高校体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以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基础,掌握运动技能和身体锻炼方法为核心,符合当代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需求,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健康意识的形成,这也是高校越野行走运动课程体系构建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越野行走运动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必须遵循学科的特殊性与教育基本规律,并具有高校特色且符合大学生群体特征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

三、高校越野行走运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 指导思想

围绕着越野行走运动起源与发展现状;激发大学生参与越野行走运动进行身体锻炼的兴趣;掌握越野行走运动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促进越野行走运动人文传承等目标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3]。

(二) 教学目的

充分利用阳光、湖泊、森林和田野等自然资源开展越野行走运动课程教学与训练;使大学生在掌握越野行走运动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达到全方面身心锻炼的健身效果;结合课程特点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使其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逐渐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并具有优秀的体育道德风尚。

(三)教材选用

随着越野行走运动在国内的兴起,其运动特点及健身效果,逐渐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兴趣和重视。由于该项运动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所以相关教材较少,目前关于越野行走运动的教材主要有三个版本(见表1)。

表1 越野行走运动教材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越野行走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辅助教学三个模块。越野行走运动基础理论、运动营养与保健、运动损伤与预防和越野行走竞赛组织方法与规则等内容构成理论教学模块;越野行走运动技术(平地行走技术、山地行走技术、越野跑技术)及教学竞赛为实践教学模块;体能训练、越野行走手杖操和相关教学游戏为辅助教学模块。根据越野行走运动项目特征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理论,越野行走运动课程可以作为高校二年级体育选修课程,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学习。学习周期为一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为36学时。理论教学部分为10学时,实践教学部分为42学时,辅助教学内容为16学时,考核4学时。在教学进度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求和越野行走运动课程特点,制定出教学大纲来体现。越野行走运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体现教学安排的重要内容,辅助教学内容是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见表2)。

(五) 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采用理论、实践、辅助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辅助教学内容可以穿插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中。通过辅助教学内容的学习,可将越野行走手杖操和相关教学游戏作为实践教学的课前热身活动内容。 理论和辅助教学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教学,每班人数尽量控制在15-20人之间。实践教学过程应配备2名或以上教师进行合班教学,这样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避免户外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分工协作,分别承担前导和跟踪任务,前导教师负责行走过程中的队伍导向与运动时间、距离和强度控制,跟踪教师负责行走过程中的学生技术动作纠正与突发事件处理。

表2 学年教学内容安排

(六)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对越野行走运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实践教学部分除了运用常规的讲解法、示范法、纠正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以外,还可以从全面教学要素着手,注重寓教于乐,启发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目的,实现越野行走课程的“快乐运动”教学效果 (见表3)。

表3 越野行走技术动作“分解教学法”

(七)考核评价

考核内容包括越野行走运动基础理论知识、越野行走竞赛组织与规则、越野行走手杖操、越野行走技术动作规范程度(见表4)和越野行走竞赛等理论与实践内容。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将考核内容分学期组合进行综合考评。考核形式可以采用“以赛代考”等方式。

表4 越野行走技术动作规范考核标准

四、越野行走运动课程教学场所、器械和装备的选择

(一) 教学场所

在越野行走技术动作初步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校园内风雨操场或主干道等露天场所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应不断加强学生安全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越野行走运动技术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到校园周边适宜的环境中(城市健身步道、公园或乡野)开展教学和竞赛活动,教师在课前应对校外教学环境进行认真仔细的考察,尽量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二) 教学器械

在教学过程中,应选用专业的越野行走运动手杖,获得专利技术的山东“鲁滨逊”牌越野行走手杖是目前中国越野行走协会唯一指定的专用手杖[4]。普通户外行走手杖和登山杖与越野行走专用手杖有明显的功能区别,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故不建议采用。

(三) 装备

根据气候和地理环境情况,教师需要课前叮嘱学生准备舒适的具有防风、防晒、防冻、防水和防滑等功能的户外运动装备。教师应随身携带户外急救物品,以确保安全正常有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高校越野行走运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可借鉴的现成模式,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根据课程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运动课程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需求,还能够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教育部与国际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792/s3273/201001/t2010028_80803.htm l.

[2]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DB/OL].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792/s3273/201001/t2010028_80824.htm l.

[3]袁吉,高爱国,袁林.越野行走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4]姚新新.越野行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越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北京越野BJ60
越野行走的安全指导建议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北汽越野独立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BRP独行侠 换装越野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