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撰写

2018-03-26李大平

魅力中国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教学模式

李大平

摘要: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其作为主体身份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会制约教学有效性。本文以“新课标”理念的提出为契机,对现代化中学教学目标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模式;改革

在长期基于教师个人经验或基于教材的课程实施背景下,人们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比较多,而对“为什么教”(教学的依据是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却探讨得比较少。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没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同样重要的上述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基于教材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一、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

对于教学的实质,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而教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认识到共同分享再到共同创造的基本互动形式。单独而言,“教”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吸收和掌握知识;而“学”的宗旨更加侧重于学生本身对知识的获得、吸收、融会贯通,并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反馈过程,促进教师主动改善教与授的本领和过程。

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地位,将是一种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位置,与老师彼此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其实,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综合活动过程,沟通是合作的基础,通过沟通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接触和联系到实际生活与现实社会,从而拓宽教学的视野,提高授学的质量。在课堂中、现实和探索发现中学习,并在合作交往中得到升华,新课标的科学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倡导“从活动到体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穷无尽的,教师与其在每一节的课上填鸭式般被动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还不如更多地把搜索、获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学识结构和完善人生价值。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着重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模式内的主体包括学生和老师,而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主要是发生在师生之间、老师之间与生生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教师之间都会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并累积的经验教训,分享有价值并具实用性的教学资源,故本次改革不太需要着重针对这一关系上的交流与合作,在今后,教师之间只需保持这种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即可。

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开头可以提起学生在学习之初的兴趣和主动性,结尾能够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供便利,也给他们指明哪些知识技能需要重视,哪些世界观、价值观需要遵循。另外,除了认真抓好一头一尾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抓住重点,精巧传达并授予学生所需掌握的一切,同时,要注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积极引导学生和自己进行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们在本课程甚至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不断的交流反馈过程中,调整教学层次、传授流程等细化方面,使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充满活力性和创造型的环境。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基础和机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及课后的生活上,一方面要引导生生交流,并以小组讨论、分组任务等方式促成生生间的有效、长期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间的互动辅导学习工作,以“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方便基础较差、成绩落后的学生能够得到优秀学生的辅导性帮助、心理性帮扶,两者之间共同影响,齐头并进。

(一)如何把课程标准转化成教学目标

1.心中要有“大”目标——也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教师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必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完成课程标准規定的教学任务,实现课程标准描述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施教,没有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本质上就是违背国家的课程意志。所以,教师必须精通学科课程标准,准确解读学科课程标准,一句话,掌握“国标”。

“课标”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不熟悉“课标”的情况下教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失去了方向,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教学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今天我们一直强调建构有效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是不是首先应该从教学目标、方向上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组织的一次又一次考试究竟效度高不高、成绩的可靠性如何,是不是首先要验证命题的科学性,也就是每一道题目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试想,如果体验性的知识当做结果性的知识来考查学生,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形?一定是南辕北辙。

2.要实现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的转换。解读了课程标准不等于确定了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中间存在着一段比较长的距离。课程标准反映了对学生的总体期望,是课时教学目标累积起来达成的,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必须经过多重转换: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也就是说,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源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而存在,教师需要根据先定的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教材只是用以支持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之一。

3.具体操作:①叙写课标内容,描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叙述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②教材分析——分析什么?主要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注意教材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过渡、衔接。③学情分析——分析什么?主要分析学生在该知识领域的学习中普遍性的问题,据此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参考文献:

[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教学与发展[M].广东: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李国文.情绪智商:人生的必修课[J].现代交际,2001,(6).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新课标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