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新疆茶叶贸易中的茶叶类别

2018-03-26陶德臣

茶业通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砖茶茶叶新疆

陶德臣



清代新疆茶叶贸易中的茶叶类别

陶德臣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7)

清代新疆茶叶贸易中的茶类比较丰富。这些茶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云南等地区。此外,还有川茶、赣茶等。除晋茶、湖北茶、湖茶外,其他茶数量不多。其中官茶与附茶、湖茶与晋茶、粗茶与细茶这些茶名容易产生歧义,必须搞清楚。

清代;新疆贸易;茶叶;类别;分析

清代新疆茶叶贸易繁荣,茶类丰富,茶源广阔,茶叶类别及来源地域比较清晰,但仍有些概念及名字易生歧义,必须搞清楚。

1 官茶与附茶

所谓官茶是在江宁、杭州等处设立茶引所关,给引令商纳引市茶,又在川陕等处设茶马司,验各符牌,以作各番纳马易茶,这叫官茶。简单地讲,正常履行纳税手续、官府许可行销的茶叫“官茶”,茶运边区由官府易马的也叫“官茶”。官茶的另一种名词涵意是指“湖茶”,即湖南所产茶,也有指府茶、福茶、茯茶、黑茶等等。其实,官茶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是指中国古代宋、明、清等时期西北茶叶市场上官府经销的茶叶。北宋时期主要是将东南茶、川茶运至西北进行茶马贸易。从秦凤、熙河、泉兴、环庆、鄜延泾原六路,“并为官茶禁地”[1]即可知道,官茶就是官府专营的茶叶。这一传统实际始于唐代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榷茶。但官茶的概念最早始于宋代。宋代把唐代的榷茶发展为大规模的实践,对茶叶产销进行严控,尤其在西北、北方边境地区更是如此,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官茶的叫法、规则也就沿袭下来了。

清代茶政基本沿袭明代。“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曰商茶,给引征课;曰贡茶,则上用也,清因之,于陕甘番马。他省则召商发引纳课。间有商人赴部领销者,亦有小贩领于本籍州县者。又有州县承引,无商可给,发种茶园户经纪者。户部宝泉局铸刷引由,备书例款。直省预期请领。年办年销。茶百斤为一引,不及百斤,谓之畸零,另给护贴。行过残引,皆缴部。凡伪造茶引,或作假茶兴贩,及私与外国人买卖者,皆按律科罪。司茶之官,初沿明制,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西宁司驻西宁,洮州司驻岷州,河州司驻河州,庄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寻改差部员,又令甘肃巡抚兼辖后,归陕西总督管理”[2]。新疆属甘司引地,甘司茶销新疆就是官茶。五司茶引,旧额27296道,其中西宁9712道,洮州司3300道,河州司5132道,庄浪司5152道,甘州司4000道[3]。

乾隆前期,库茶大量积压,难以处理,仅乾隆七年(1742年)到二十四年(1759年)存积茶就达150余万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甘肃巡抚吴达善奏言:“今中马之例久停,在甘庄二司,系各处冲衢,西河二司附近青海常有销售之路,惟洮司地处偏僻,土瘠民贫”,所收茶封,难以售变,“往往积至数十万封,始请疏销”,请“将洮司额颁茶引,改归甘庄司,给商征课”。时值清军初定新疆,急需茶叶以济急用,故得到同意,“即行裁汰”。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以河司虽附近青海、蒙古,而一切交易俱在西宁,从不一赴河州,其情形与洮司无异,亦行裁汰。其额引五千道,并归甘、庄二司”[4]。在剩余的甘司、庄司、西宁司中,只有甘司茶才能直接输往新疆。道光二年(1822年),奏立“新疆行茶章程”的那彦成说:“其乌鲁木齐等处所需茶封,均系甘司官商将茶运至凉州、肃州,交给散商贩运出口,自行销售。是新疆为甘司行引之区,久已定有地界,难容私贩充斥,以致官引滞销,亏短国课。”[5]可见,清代所云新疆市场上的官茶内涵十分清楚,就是甘司官商上交用于塔放兵饷之茶。

附茶则是官府允许茶商自售作本的“正茶”一起运销的酬劳和损耗茶。这一惯例来源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令甘州仿洮河、西宁事例,岁以六月开中,两月内开马八百匹,立赏罚例,商引一二年销完者赏有差,踰年者罪之,没其附带茶”[6]“明陕西置茶马司四,河州、西宁、甘州各府并赴徽州茶引所批验。洪武初,上引五千斤,中引四千斤,每七斤蒸晒一篦,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每上引给附茶七百斤,中引五百六十斤,下引四百二十斤,名曰酬劳”[7]这表明附茶就是官商自卖之茶,数量包括每100斤茶自留50斤及附茶14斤,共64斤。

新疆官茶与附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许多史料中,有时区别使用,有时又混同使用,容易引起误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陕甘总督杨应琚奏道:“谨按甘省额设茶引二万七千二百九十六引,每引行茶一百斤,交官中马。五十斤中马,五十斤听商自卖,外带附茶十四斤为运脚之费。以每五斤为一封,合计交官茶二十七万二千九百六十封。商人自卖正附茶三十四万九千三百八十八封”。又说“今官茶运至新疆各处,除自各司至肃州,沿途陆续挽运,毋庸雇觅牲畜摊算脚价外,自肃州运至各处,如雇觅牲畜,转将脚费摊入茶体之内,于领茶官兵月支盐菜银两内扣还,核计应需本脚,转之买自商贾,既多减省,而台马又不致劳伤,实于公私有益,自应如伊犁大臣等所议办理。至将来如遇有换班官兵出口,亦应令其随便酌量携带,庶运费并可节省。再巴里坤、哈密现在贮存茶六万八千封,所有新疆需用之茶,自应先尽此二处就近拨运,俟拨运将完再由内地各自运往,如此则内外销售,事易集而利亦普矣”[8]P564-565。这一段文字将官茶与附茶、官茶与商茶作了严格区分。纪昀《乌鲁木齐杂记》所云:“闽海迢迢道路难,西人谁识小龙团。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这里的“官茶”与附茶不加区分,混为一谈。该诗注中明白无误地说:“佳茗不易致,土人惟饮附茶,云此地水寒伤胃,惟附茶性暖能解之。附茶者商办官制易马之茶,因而附运者也”[9]P106。之所以将附茶与官茶混为一谈,是为了区别于从北路输入新疆的晋茶。清代甘司引地商人所运正茶、附茶,向皆“湖南安化所产之湖茶”[10],“陕甘两省茶商,领引采办官茶”,每年不下数千百万斤,“皆于安化县采办,以供官民之用”[11]。如此则官茶、湖茶、附茶几乎成了同一概念,晋茶往往就被指为私茶。道光初年,那彦成所说“前因官茶未能照引畅销”,因而公开奏明“请禁新疆私茶”,制定“新疆行茶章程”,他所讲的“官茶”也是指“附茶”、“湖茶”。清代魏光焘《戡定新疆记》卷六所云:“惟地方(新疆——引者)新复,官茶屯滞者多”中的“官茶”也是同一含义。

2 湖茶与晋茶

湖茶是山陕官商(又称甘商、兰商)从湖南安化一带采购运输至新疆的官茶。“惟甘商旧分东、西二柜,东柜多籍隶山西、陕西,西柜则回民充之”[2]。左宗棠说:“谨案陕甘官茶均由湖南采运而来。”[12]安化茶“以散茶装筐,由湖北襄河运上陕西,在泾阳制造成成块”[14],再运往西北。具体情况是,“而陕西官茶,经由湖北襄阳入陕,取道潼关,必须舍舟而东,间途荆子关,必须舍舟而驮,出口行销,又动辄数千里”。“口外官茶向由陕甘茶商领引,行销北口、西口。行北口者,陕西由榆林府定边、靖边、神木等县,甘肃由宁夏府中卫、平罗等县。其销西口者,由肃州、西宁等府州各属承引纳课,均责之官商”[12],再“由甘肃出嘉峪关至新疆古城”[13]。伊犁将军庆祥曾说:“甘肃官商所运附茶,非其所欲,有格碍难行之处,请在新疆地面行销杂茶”[5]。官商所运附茶就是湖茶。

晋茶是北商采自福建、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茶,在当地自行收购加工后,经由河南、山西到达张家口、归化,请领理藩院印票,经蒙古草地,贩运至新疆各地的茶。由于北商的主体是山西人,因而把北商运销新疆的茶称为晋茶。晋茶有三个采购点,即福建、安徽、湖北。《益闻录》第二百六十七号载:“建德为产茶之区,绿叶青芽,茗香遍地,向由山西客贩至北地归化城一带出售”。晋商所买建德茶叫朱兰茶,又名千两茶,是为运销新疆服务的茶。《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五十六载:“此项千两朱兰茶,专有茶商由建德贩至河南十家店,由十家店发山西祁县忻州,由忻州而至归化,转贩与向走西疆之商,运至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等处售卖”,而不走张家口、恰克图一线。又说:“此项千两朱兰茶,惟西洋人日所必需,非俄人之所用,伊亦不买”。晋商在福建武夷山购茶后,开辟了一条漫长的茶叶运输路线:闽北茶叶先集中下梅(后被赤石取代),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顺信江下鄱阳湖,出九江,入长江,抵武昌,逆汉水至樊城,装大东经河南赊旗镇,入泽州(山西晋城)、潞安府(长治)、祁县、大谷、忻县、太原、大同,一部分转归化(包头),一部分经天镇运往张家口。销往蒙古的茶由汉水运抵湖北老河口,起船后以骡马和车运往归化城,直抵蒙古分销。转销新疆的茶,均由归化、张家口转西运[14]P402-403。

晋商在湖北的采购地点是蒲圻羊楼洞,所谓“北道晋商运销湖北羊楼峝之茶,在羊楼峝、汉口制造,运至张家口,改称晋茶”。运茶路线是用小车推至新店,船运汉口,溯江而上,走武夷茶运归化、张家口之路,“北商东、奉、直、晋由张家口、归化城,专行草地,所谓山后买卖路,亦至新疆古城”[13]。晋商在湖南的采茶地点是羊楼司、聂家市、安化。茶沿河入长江,走武夷茶北上路线,从归化转新疆。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乌鲁木齐、古城是晋茶从蒙古进入新疆的重要地点。清政府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后,就饬令乌里雅苏台将军,使“贩卖杂货、布匹、茶封之商民等,前赴乌鲁木齐贸易”,“将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之处北路商民销剩余茶,准赴乌鲁木齐等处易换粮食”[5]。古城成为晋茶集散中心。方士淦《东归日记》载,古城“地方极大,极热闹。北路通蒙古台站,由张家口到京者,从此直北去,蒙古食路全仗此间”。“口外茶商自归化城出来到此销售,将米面各物贩回北路,以济乌里雅苏台等处,关系最重。茶叶又运至南路回疆八城,获利尤重”[15]P423。晋茶被称为“杂茶”,品种丰富,价格便宜,适合消费者欢迎,尤其深受蒙古、哈萨克族人民的欢迎。这种“杂茶”, 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三十三《食货志·茶法》的说法与左宗棠的说法不同。王树楠《新疆图志》说:“承平时,晋商由蒙古草地兴贩各色杂茶,有红梅、米心、帽盒、桶子、大小块砖茶等名目”,左宗棠则说:“奸商所领理藩院印票至新疆等处销售”,“原止运销白毫、武彝、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并非湖南所产,亦非藩服尚”。他又指责说:“该商因茶少价贵,难于销售,潜用湖茶,改名千两、百两、红分、蓝分、帽盒、桶子、大小砖茶出售,以欺藩服而取厚利,实则皆用湖茶编名诡混也”[12]。

晋茶销路好的根本原因在于适销对路。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三十三《食货二·茶法》:“其运茶赴新疆者,一由甘肃出嘉峪关,一由山西、归化城取道蒙古草地,皆至新疆古城,而后转行运销南北两路。南路天暖,喜食细茶;北路地寒,喜食粗茶”。左宗棠已经承认晋茶品种多,得到人民欢迎,故禁而不绝。《新疆茶务情形》对此作过深刻分析:“新疆自平定准部以后,开屯列戍,秦晋商民云集。其运茶赴新疆者,一由甘肃出嘉峪关,一由山西归化城取道蒙古草地,皆至新疆古城而后转行运销南北西路。……故自张家口外以至伊犁,凡属蒙古境内,皆食砖茶。哈萨克兼食红梅、米星等茶。盖蒙哈以乳茶养命,不啻资谷食以为生,实为日不可少之需。粗茶性暖,煎乳相宜,细茶性寒,饮之辄患腹痛。军兴后,甘肃三司引地,为川私乘隙侵占,前督臣左宗棠规复茶政,因将新疆并入湖南引地之内,以资补苴。然彼时亦仅行销南路,北路蒙哈仍食晋商所贩粗茶。殆新疆建省后,晋茶运至古城,官茶号指以为私,查拿充公,从此真正晋商始不敢贩茶,而乘时射利者遂纷然以起,潜销默运,规避多方,包运绕城,无所不至。究之民食既惯,晋茶价值又廉,扼禁虽严,而食晋茶者如故,贩晋茶者亦如故。湖商自知所运细茶不如晋茶之便于民食,因于额票以外,另请晋票,改办晋茶,无如时逾二年,运到寥寥,不敷民用。茶价则一加再加,始尚禀请核定,继且任意增添,茶缺价昂,私销益甚。外人因而乘之,夺我利权。卒之官民交困,湖商亦无利益。盖伊犁茶务,自甘南复引,晋私既禁,湖茶不来,民食甚缺,茶价较前加增一倍,尚复无茶可买”[16]。这就为俄国走私、倒灌、侵夺新疆茶叶市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是南疆地区,湖茶也不占优势,“南疆吐鲁番八城缠回,见砖茶则喜,谓即承平时,湖茶非私贩筒子茶可比”[17]。

3 粗茶与细茶

粗茶是指原料老、加工粗的茶。运销少数民族地区的黑茶一般都是粗茶,粗茶又多数压成砖茶。细茶则与之相反,不但原料细嫩,而且加工精细。炒青茶、红茶大体上属于细茶。清代宗景海《种茶法十条》解释说:“凡细茶,当茶芽初出极嫩时采摘。清明前采者曰明前,谷雨前采者曰雨前,即《茶谱》所谓旗枪、雀舌等类。此茶之最细最嫩者,采成后用手揉软,以铁锅微火轻轻搅炒,待半干时取出,用炭火焙干,拣去粗梗,用纸包固,以石炭贮缸内,将茶包安置其中,缸口盖密,则茶叶香味不散,可以久藏。此外,三月为头茶,可做青茶,四月底五月初为二茶,六月初为荷花,七月初为秋露,均做红茶。”[18]P417-418《新疆图志·食货志》将晋商从蒙古地区运进新疆的“各色杂茶”进行了分类,云“细茶有红梅、米心、建其等名目,粗茶有砖茶、帽盒、桶子等名目”[19]。道光八年(1828年),伊犁将军德英阿《稽查北路茶叶大黄章程》也列举了细茶、粗茶的名目:“查私贩出卡之茶,多系细茶,而杂茶居其少半,如大叶、武彝、六片、白毫、珠兰等项,名为细茶。至广匣子、千两、百两等项,名为杂茶,价与副(附)茶相等,而贵于大茶、斤茶。因其捆缚成束,不敢零星挂卖,是以兵马、蒙古、回子,忌不买食。以上杂茶、细茶,并非兰商官引,运销皆系北商自归化城私贩,运至古城,再由古城搀于杂货,转运伊犁等处”。“大茶、斤茶,统名砖茶,每斤价值一二分不等,兵民买食最为便利,虽非兰商引运,但久经北商运卖,应准嗣后专卖”[20]。这里讲的“杂茶”、《新疆图志·食货志》上谈到的“杂茶”均是相对于“晋茶”说的,因而也包括粗茶、细茶两种。道光九年(1829年),新疆对不同茶“分别茶色粗细”,进行征税,白毫、武彝、珠兰、香片、大叶、普洱视被为细茶,安化、斤砖、广盒、千两、百两也被视为“质色较粗”的粗茶,大砖被认为是“质色更粗”的茶[3]。清代新疆茶叶市场上的粗茶主要有:米砖、千两、百两、帽盒茶、桶子茶、大小块砖茶、蓝分(封),红分(封)、茯砖茶等。

米砖也米心茶,是以红茶片末为原料蒸压而成的一种红砖茶,其洒面及里茶均用茶米,故称米砖,主产湖北蒲圻。米砖原料分洒面、洒底和里茶三种规格,原料经筛分、拼抖、压制、退砖、检砖、干燥、包装而制成米砖茶。规格为23.7cm×18.7cm×2cm,重1.125千克。砖形平整,表面光滑,色泽乌润,香味醇和,汤色深红,叶底均匀色暗红[21]P281。米砖旧分“七二米砖”、“四八米砖”两种规格,即每篓装72块砖茶和48块砖茶[22]。此茶深受哈萨克人垂青。由于原料为红茶片末,制作精细,王树楠《新疆图志》卷三十三《食货志》将其列为细茶。

红梅,是与米心同类性质的茶,但比米心更细,且不成块,因而也可称为细茶。罗迪楚《新疆政见·新疆茶务说略》云:“米心稍细,成块者也,红梅尤细,不成块者也。”

千两、百两茶,又称“花卷茶”。主产湖南安化、安徽建德。道光年间(1821~1850年),此茶由黑茶踩捆成包。后改成圆柱形的“百两茶”,重100两。同治年间,在百两茶制作基础上,选用较好黑茶,增加重量,用棕与篾片捆压而“花卷茶”,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折合37.27kg),称为“千两茶”。呈圆柱形,长5尺(166.5cm),圆周1.7尺(56cm),紧实似楠木[21]P282,故又称“木墩茶”[23]P93。后用机械压制,改为长方砖形。故称“花砖茶”,规格为35cm×18cm×3.3cm,净重2kg。以三级毛茶为原料,经毛茶筛分,半成品拼配、蒸汽沤堆、压制定形干燥而成。砖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香气纯正,带松烟香,汤色橙黄,滋味醇和[21]P282。安徽建德是晋商贩运花卷茶的主要地区。《筹办夷务始末》记载:“此项千两朱兰茶,专有茶商贩至河南十家店,由十家店发至山西祁县,忻州,由忻州而至归化,转贩与向走西疆之商人,运至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等处售卖”[24]P5230。

帽盒茶,其制法是将茶叶拣筛后,以蒸汽蒸后,用脚踩成圆柱形状,每盒重量正秤7斤11两至8斤不等,每3盒为1串。此茶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湖北青砖茶的前身。乾隆年间(1736~1795年),帽盒茶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晋商在羊楼洞帽盒茶的生产达到 10万盒,人称“盒茶帮”[22]。

桶子茶,也称“甬子茶”、“筒子茶”、“洞砖茶”、“川字茶”、“青砖茶”。是指外形酷似桶子状的茶叶,湖北羊楼洞是主要生产基地。该茶以老青茶为原料,经压制而成,故又称“青砖茶”,由于砖面常印有“川”字,又叫“川字茶”。该茶压制分洒面、二面、里茶三部分。砖面上的一层叫洒面,质量最好,底面一层叫二面,质量次之,中间一层叫包心茶,又叫里茶,质量较差。洞砖制作的原料经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经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等7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7道工序。毛茶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后,制成成品砖茶。洞砖外形呈长方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清代洞砖以每箱砖茶片数计,有“二七”、“三九”(每片重2kg)、“二四”(每片重3.25kg)、“三六”(每片重1.5kg)四种规格(现只生产“二七”砖茶,规格为34cm×17cm×4cm)[25]P252。洞茶在新疆深受欢迎。光绪五年(1879年),左宗棠曾说:“惟南疆吐鲁番八城缠回,见砖茶则喜,谓承平时,湖茶非私贩筒子茶可比。惟地方新复,销数尚未能畅”[12]。

大小块砖茶,又称大茶、斤茶。蓝分(封)、红分(封)、建其这些茶的具体情况不明。

茯砖茶,也叫“泾砖茶”、“伏砖茶”,曾称“官茶”、“附茶”,主产湖南。清代湖南所产黑茶毛茶踩压成90kg1块的篦篓大包,运至陕西泾阳压成砖状,时在伏天,故称“茯砖”,因在泾阳生产,又叫“泾阳砖”。此茶由官方组织制造、销售,每块称一“封”,重量旧制为5斤,2封装篾篓,称一“篦”。解放后,茯砖茶改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cm×18.5cm×4.5cm,块重2kg。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发花普遍茂盛,砖面色泽特级茯砖褐黑色,普茯黄褐色,砖内无黑霉、白霉、青霉、红霉等杂菌。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滋味特茯醇和,普茯纯正[21]P282。

清代新疆茶叶市场上的细茶主要有:白毫、武彝、珠兰、香片、大叶、普洱等。

白毫,亦称“白毫银针”、“银针”、“银针白毫”。为我国重要特产,为轻微发酵茶,分芽茶、叶茶两种。产于福建福鼎、政和的针状白芽茶,因单芽遍披银白色茸毛,如银针而得名。叶茶是以一芽二三叶或单叶制成[22]P265。这种茶为中亚各民族及俄罗斯人所喜爱[23]P94。

武彝,又叫“武夷”,产于福建安县武夷山的一种著名茶类。此茶始于唐宋,闻名于清,是一半发酵茶,即“乌龙茶”。其茶外形色泽乌褐,又称“青茶”,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兼有绿茶、红茶的特点,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郁。由于制作工艺特突,声名远播,在欧美各国享有极高声誉。

珠兰,清代主要花茶之一。是用珠兰花或米兰花窨制而成的花茶,常以高档烘青、炒青茶作茶坯,珠兰花入茶,茶香浓郁,隽永持久,备受人们青睐。珠兰茶产于安徽歙县、福建漳州、广州及浙江、四川、江苏等地。

香片,亦为花茶之一种。入茶之花有珠兰、茉莉、米兰、桂花、玫瑰等,向“以福州附近出产为最多”[26]卷三百八十五《实业八》。六片当为香片茶之列。

大叶,又叫“叶茶”,是采摘二三加工制成的较粗之茶。炒青绿茶大都属于大叶茶。

普洱,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府六大茶山,以普洱为交易、集散中心。该茶是清宫及满清贵族的最爱。“普洱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每年所采最好的芽茶、蕊茶“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8]P586。商贩运销各地,新疆也为普洱茶重要市场。

可见,新疆茶叶市场上的茶类晋茶最为丰富。这些茶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云南等广大地区。此外,还有川茶、赣茶等,但除晋茶、湖北茶、湖茶外,其他茶数量不多。罗迪新《新疆政见·新疆茶务说略》概括地说:“新疆茶类,以晋、湖为大宗,他茶零显不足计也”。此言正确。

[1]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2] (民国)赵尔巽等撰.清史稿 8[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 (清)昆冈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1166[M].

[4] 张寿镛等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13辑 清朝掌故汇编内编 2[M].文海出版社.1986.

[5]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201-204 那文毅公(彦成)总统陕西军务奏议 奉使粤东等省 初任陕甘总督奏议 两广总督奏议 一、二西宁办事大臣、江南副河道总督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奏议M].台湾:文海出版社.

[6] (清)张廷玉等奉敕著.明史[M].

[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编.清代方志序跋汇编 通志卷·甘肃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 陈杉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9] 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0] 蔡家艺.清代新疆茶务探微[J].西域研究.2010,(4):86-94,139.

[11]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编.清代方志序跋汇编 通志卷·湖南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2](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M].

[13] 罗迪楚.新疆政见·新疆茶务说略[M].

[14] 陶德臣.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15] 杨建新编.古西行记选注[M].西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16] 节录伊犁将军奏议.新疆茶务情形[J].商务官报,1908,(4).

[17] (清)魏光焘.戡定新疆记[M].

[18] 陈祖椝,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19] 王树楠.新疆图志[M].

[20] 蔡家艺.清代新疆茶务探微[J].西域研究.2010,(4):86-94,139.

[21]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2] 陶德臣.论中国砖茶的生产与贸易[J].古今农业.1997,(4):35-45.

[23] (俄)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2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83.

[24]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2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5]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26]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 2[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蒋文倩)

2018-05-11

陶德臣(1965-),男,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茶业经济和文化史、军事历史、党的创新理论研究。

K250.6

A

1006-5768(2018)03-133-006

猜你喜欢

砖茶茶叶新疆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香喷喷的茶叶
泾阳茯砖茶
砖茶型氟铝联合应用对大鼠牙齿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新疆多怪
茯砖茶中优势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的差异性比较
陈年茯砖茶品质分析
便携式茶叶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