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8-03-23陈灿滨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陈灿滨

(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1]。伴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出现了如微广告、微信、微媒体、微支付等一系列与“微”相关的新事物,这种微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影响。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合格人才的主阵地,在这种微文化背景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高校应因势利导,构建长效科学的微文化管理机制,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2]。为此,本文分析了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探析了相关培育路径。

1 微文化传播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微文化”是基于微媒体平台的产生和普及,逐步衍生出的以即时化和碎片化为特征并注重向微观和个体发展的文化现象,具有个性化、即时性和便捷性等特点[3]。大学生是参与微文化的主要群体,微文化的传播也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1.1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高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文化浪潮的不断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微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2 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微信、微博等新兴微平台不仅为大学生浏览、搜索、发布信息提供了便捷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个性需求和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次,微文化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从而不断强化自身的自主意识。

1.3 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创新 通过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高校能够打造出更个性化、更人性化的教育微平台;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教育微平台获得资源共享,进而用价值观凝聚共识,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和人文内涵,形成健康人格。微文化的传播不但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形式,也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依托微平台生动形象的方式,以及一些感性体验和具体的人物事件,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志趣情操。

2 微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作为微文化传播的主要群体,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

2.1 微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自我化 随着微文化的快速传播,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平台中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各类微载体,接触到各类信息,而且可以与信息传递者进行即时互动,也因此使得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逐渐趋向自我化。这种趋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在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我,他人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比较淡漠。

2.2 微文化的传播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容易功利化首先,随着微载体内容的不断变化和更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也随之发生变化。微文化传播过程中充斥着享乐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不良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追求人生目标时,容易只看重个人价值和眼前利益。其次,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微文化传播交互性较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极易受到影响,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较多关注并喜欢传播各式各样的“微内容”,一方面满足了他们追求个性和时尚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他们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从而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日益功利化。

2.3 微文化的传播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首先,微文化的便利性和快捷性等特点,加快了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在监管较为不利的情况下,一些虚假、非法的不良信息快速广泛传播,容易发展成为舆论危机事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危害;而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有时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受不法分子利用,传播非法信息,最终背负法律责任。其次,不良信息本身的负面影响也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负面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社会问题较多,加之不断增多的微文化载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不利影响。特别是部分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用偏激片面的观点刺激网民情绪,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了疑惑,降低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 微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3.1 充分利用微媒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世界有益成果,体现了新时代精神”[4]。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坐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多样文化观,激发活力、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第一,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这种宣传方式更加常态化;第二,高校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微平台,可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微知识”、“微主题”等讨论,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学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加理性地辨别是非,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对思想的侵蚀;第三,高校可通过微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微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2 完善监管机制,充分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权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高度重视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新型传媒宣传队伍建设,形成正面的网上舆论”[5]。但由于目前相关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使得微信息的传播缺乏约束,容易使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严重影响学校对舆论的正面引导。因此,完善微文化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尤为重要。一是高校要建立健全微文化传播的领导机制,并建立校级微文化管理协同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二是要重视校园网络监管,完善微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监控机制,加强微信息传播的制度规范建设。此外,还要积极在校园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在微文化背景下,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操和网络自律能力,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3.3 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微文化素质,是指具备适应微文化客观环境及微文化发展的知识技能。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首先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6]。高校可以设置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充分利用校园网向大学生传播健康向上的微媒介知识。其次,加大力度培育大学生对微文化的批判性思维,让大学生通过微平台能够区分自身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以及区分现实和媒介事实,能够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微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提高他们对微信息的正确过滤和选择能力,从而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应增强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微文化传播的有益因素,创造出对社会有利的微信息和微内容,使优秀校园微文化释放的力量影响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杨群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J].决策探索月刊,2014,(12下):18-19.

[2]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39-41.

[3]雷青松.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9(5):116-119.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4-7.

[5]丁敏华.不断提高网络媒体运营的创新能力[J].新闻前哨,2005,(12):67-68.

[6]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07-111,97.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