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援尼泊尔医疗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8-03-23马英慧张鹤婷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援外尼泊尔医疗队

徐 辉,马英慧,刘 英,张鹤婷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2.河北省卫生援外培训中心)

援外医疗队是在医疗卫生领域贯彻我国外交路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在较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工作[1]。有研究指出,部分援外医疗队员不能适应受援地区的生活,被迫提前结束援外医疗任务,究其原因主要与医疗队员的心理状态有关[2]。因此,为保证很好地完成援外医疗任务,密切关注队员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予以积极的引导措施是重要前提[3]。我国于1956年开始对尼泊尔的卫生发展进行援助,初期以物资援助为主,目前援助的关注点是大型医疗设施建设,辅以医疗服务提供和人才培养[4],并于1996年在尼泊尔首位民主选举产生的首相—B.P.柯依拉腊的家乡奇特旺地区援建了B.P.柯依拉腊纪念肿瘤医院。自1999年起,河北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向该肿瘤医院派遣援外医疗队,每两年一批,2016年改为每年一批,每批17人,由1名翻译、1名厨师和15名来自河北省各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组成。本文通过分析援尼泊尔医疗队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医疗队员能更好的完成援外医疗任务提供保障。

1 援尼泊尔医疗队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生活环境的改变 尼泊尔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旱季早晚温差较大,雨季时天气十分闷热,再加上医疗队驻地位于尼泊尔南部特莱平原的奇特旺地区,雨季更是闷热难耐,可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医疗队员长期远离亲人,远离熟悉的环境,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局限于大约61万平方米左右的区域内。初到尼泊尔,女医疗队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月经紊乱;同时,很多队员会出现便秘、腹泻及睡眠状况不佳等问题,加之生活单调、饮食不习惯、家庭琐事影响等,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2 心理压力大 首先,援外医疗意义重大,对医疗队员的要求很高,而绝大多数援尼泊尔医疗队员都没有类似的援外医疗经历;他们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关乎两国的关系,为了圆满、出色地完成援外医疗任务,队员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队员们身在异国他乡,牵挂家人,而尼泊尔电力资源贫乏,经常停电、网络没有信号,队员们时常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情绪。第三,英语是尼泊尔的官方语言,对于中国医疗队成员来说,对外交流中由语言造成的心理压力尤为明显,催生了自责、自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另外,援尼泊尔医疗队员的高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会降低他们的归属感,也因此加重了心理压力。

1.3 自我调适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队员因尼泊尔受援地区条件恶劣怨天尤人,对工作、学习丧失追求,进而使生活更加单调,心理问题丛生。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能够使人在面对新的环境或困难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避免心理疲劳,但援尼泊尔医疗队员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以及年龄阅历不同、个性迥异,对心理问题的调适能力亦有很大差异。

2 应对策略

2.1 医疗队员应及时调整饮食和作息规律 医疗队应配有厨艺精湛而且责任心强的中国厨师,以保证医疗队员在尼泊尔能够吃到可口、地道的中国菜,从而保证营养的摄入。所有队员都应及时调整作息规律,以尽快适应尼泊尔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女队员;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多摄入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定时排便,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医疗队员还应制定详细的体能训练计划,开展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减少气候对身心的影响,而且可以调动激情、释放压力,使队员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2.2 做好队员心理适应能力培训 尼泊尔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又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对于执行援尼泊尔医疗任务的队员来说,除了需要面对不同环境、肤色及语言的患者外,还可能要面临多种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援尼泊尔医疗任务,队员们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执行任务前严格的心理适应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可以帮助队员们树立信心、克服心理恐惧。援尼泊尔医疗队延续至今,已经变更为每年一批。新的医疗队员可以向老队员咨询尼泊尔的情况,对于到尼泊尔后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在国内培训期间,心理培训方面的专家应告知队面对新的环境和问题出现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但如调适不及时或不当就有可能会转化为心理疾病;要让队员充分认识到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能对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5];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援尼泊尔医疗队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技巧,以便他们到达尼泊尔后能尽快适应受援医院环境并快速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领导应加强对援尼泊尔医疗队员家庭的走访调查,积极了解并解决队员们家庭可能存在的困难,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2.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援尼泊尔医疗队员应注意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队委会应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业余活动,增加队员们相互了解的机会,增进队员之间的友谊,营造和谐的氛围。援尼泊尔医疗队还应组织到外地进行巡诊、义诊等活动,共同完成任务的经历会增强医疗队员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集体活动也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从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4 医疗队员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应在援尼泊尔医疗队员中普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增强援外管理人员对医疗队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援尼泊尔医疗队员应对自己心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充分认识,对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有判别能力,当在尼泊尔遇到挫折时,可以借助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调整心理状态,积极改善不良情绪;援外管理人员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队员从正面看待事物,培养队员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让国内及时了解受援地区的情况,架起国内外心理沟通的桥梁,是增加队员们自豪感、自信心和亲情归属感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提倡的心理疏导方式[6]。

3 小结

援外医疗队员从国内来到尼泊尔,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交往圈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容易产生心理、躯体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队员的正常工作和交流等,甚至会产生意外的后果。援外医疗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挑选临床经验丰富、身心健康、对援外医疗事业有浓厚兴趣的人员赴尼泊尔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在人员选择、培训、制度、流程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出国前应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反复论证[7]。为帮助援尼泊尔医疗队员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应在国内培训期间加强队员们对尼泊尔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了解。各级管理部门应重视援尼泊尔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心理培训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队员的心理应激,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援尼泊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娴.山东省对非洲医疗援助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刘迎丽,罗园园,李贵斌.跨文化接触早期援外医疗队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应对方式关系探讨[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3):216-218.

[3]张自伟,刘小玉,王岚,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52-155.

[4]杨昊旻,刘培龙,郭岩.中国和印度对尼泊尔卫生发展援助模式的比较[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7):17-23.

[5]李玉玮,芮伟.某部维和官兵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1):827,880.

[6]魏伟,王滨,吴成,等.维和医疗分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管理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5):441-442.

[7]赵孝英,李静,刘蕾.埃博拉前线医学救援护理实践的总结与思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12):690-692.

猜你喜欢

援外尼泊尔医疗队
援非医疗队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书画影苑.尼泊尔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中国援外医疗大事记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2016年援外医疗队中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