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郑惠王李元懿家族考

2018-03-23侯慧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族

刘 栋,侯慧明

李元懿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武德年间出生。四年(621)始封滕王。贞观十年(636)改封郑王,厉郑、潞二州刺史[1]2429。李元懿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传。自太宗至玄宗朝,李元懿家族鲜有人才,因此史书记载事迹较少。安史之乱后,其家族后裔李勉、李夷简、李宗闵等皆位列宰相,一度十分显赫。“自天宝艰难以后,宗室子弟,贤而立功者,唯郑王、曹王子孙耳。”[1]4551笔者浅陋,试对李元懿家族进行考述,并梳理两唐书中对李元懿家族后裔的错误记载,结合唐代中晚期政局对其家族的影响进行探讨。

李元懿,约生于武德三年(620),死于咸亨四年(673),谥号为惠,后世多称其为郑惠王。曾出任潞州刺史[1]2429,因此他的活动轨迹多围绕潞州地区。《郑惠王石塔记》载:“大王通源圣泽,宠位皇华……惟德是顺,出守绛、潞,非贤勿居。”[2]317驻守绛潞期间“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高宗嘉之,降檄书褒美,赐物三百段”。[1]2429政绩得到了朝廷及地方的肯定。李元懿幼时受其母张宠则言传身教,“元懿生长深宫,春秋尚富,学业独有所缺,政教未能尽善。太妃廉慎为之,累齐相之母,仁爱为志,同京尹之亲,内训弘宣……懿居家行善,为政以德威。”[3]26其母在李元懿成长过程中要求严格,为其今后的做官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李元懿墓志中提到他有10个儿子,除长子璥嗣郑王之外,其余各子分别为吕国公琛,乐平公珪,尚庸公琰,乐陵公球,武安公琨,南海公璿,安德公琳,新平公璲,邵陵公珩。[2]320现已知的世系有长子璥、安德公琳及邵陵公珩。

表1 李元懿十子

长子璥生希言和察言。其中希言嗣郑王。“开元中,为右金吾大将军,再为太子詹事”。[4]3552除《新唐书·李元懿传》所记官职之外,其还历任吴郡采访使、苏州刺史、吴郡太守、江南东道采访使等职。李希言在《旧唐书》《新唐书》中无传,但在《李璘传》中多次提及,可能说明其同肃宗时期的李璘案有很大关系。李璘案是安史之乱后发生的皇室成员叛乱的案件。李璘是玄宗第十六子,安史之乱后被玄宗派往江陵地区,负责稳定唐朝赋税的大后方,为唐军收复失地做好后勤工作。李璘上任后,见江陵地区富庶,便心生二心。“璘生宫中,于事不通晓,见富且强,遂有窥江左意。肃宗闻之,诏璘还觐上皇于蜀,璘不从。其子襄城王玚,刚鸷乏谋,亦乐乱,劝璘取金陵。即引舟师东下,甲士五千趋广陵……然未敢显言取江左也。”[4]3611时任吴郡采访使的李希言,早已察觉李璘的不轨之举,写信质问李璘“希言乃平牒璘,大署其名。璘遂激怒,牒报曰: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地尊,侯王礼绝寮品……乃使浑惟明取希言……璘进至当涂,希言在丹阳,令元景曜、阎敬之等以兵拒之,身走吴郡”。[1]4413李璘正面回应了李希言对其带兵东下的质问,且在信中责骂李希言不懂礼数,使外人以为李璘是因此借口来发兵讨伐,师出有名。况且,李希言作为守土一方的官员,是有责任将李璘的不轨之举上报朝廷,其写信质问或许正是得到了肃宗的允许,私下也做好了对于李璘反叛的准备。在多方面的作用之下,其反叛活动逐渐被镇压。回顾整个李璘案,李希言上为皇帝提供战场情报,下派精兵围剿,因此在整个平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希言生子李纾,历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同州刺史。《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记载。《旧唐书》记载其“少有文学…性通达,善诙谐,好接后进,厚自奉养……虽为大官,而佚游佐宴。”[1]3763“纾又奉召为兴元纪功,述及郊庙乐章,诸所论著甚众。”[5]其在诗歌、碑文撰写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德宗时期,皇帝宴请群臣,并邀群臣即兴赋诗,结果以“太真、李纾等为上,鲍防于绍等次之。”[1]3763另据史料载,李纾曾为李憕、李晋、康日知、陈允昇、韦陟、王缙等人撰写墓志。[6]《文献通考》还记录了李纾为元子十卷书作序。[7]6337其不仅通晓典礼,而且做祭礼乐章,在典章制度方面有较大贡献。所作《唐德明兴圣庙乐章》流传至今。

李璥的另外两个儿子李察言、李择言史书记载不多,只是载其官职。《册府元龟》载李察言死后赠兵部尚书。[8]李择言在“开元中为汉褒相歧四州刺史,并袭爵安德郡公。”[9]1198李察言生子李自仙,李择言生子李勉。自李勉始,李元懿家族在唐朝宗室中大放异彩,共有三人位列宰相,见证了唐朝中后期外强中干的政局变化。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分崩离析,地方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受到沉重打击。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李元懿家族在肃宗朝后迅速崛起,接连出任宰相职位。李勉是李元懿的二世孙,字玄卿。历任开封县尉、监察御史,累迁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后为永平、汴宋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汧国公。李勉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除正史记载外,一些奇闻轶事也记载于其他小说中。如《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收录于《太平广记》的唐传奇小说《李娃传》的原型便是李勉。李勉早年“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累授开封尉。”[1]3633为官期间“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并有擒贼摘伏之名。”[1]3634因其政绩显著,至德初年被招至灵武担任监察御史。这一时期,朝廷因安史之乱迁都至灵武,朝中武将大多恃勋而贵,不懂礼数,在朝堂之上放肆背阙谈笑。李勉见到这种情形,立即向皇帝弹劾,因此备受皇帝赏识。“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也。”[1]3635并提拔他为司膳员外郎。后来郭子仪收复两京,朝廷派遣其任河南尹、行军司马及山南西道观察使。

李勉为官清明,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当时朝内李辅国当政,要将李勉招致麾下,为其所用。但李勉不为所屈,因而结怨李辅国,被排挤出朝廷,担任江西观察使。大历二年(767),李勉因军功受嘉奖回朝任职,又与宦官鱼朝恩结怨。时鱼朝恩恃宠含威以观军容为名视察国子监。每至国子监,前京兆尹黎干都“倾府人吏,具数百人之食以待之。”[4]4506等到李勉任职京兆尹,便压制了这种歪风邪气。因此鱼朝恩怀恨在心。这两次同朝中权贵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其被排挤出朝廷,但也因祸得福,在担任江西观察使时,平定了陈壮连的叛乱。担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使期间平定冯崇道、朱济时叛乱。凭借两次地方上的平叛行动,再加上其为人正直、清廉,“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食希,及代归至石门,停舟悉搜,家人所贮南货,犀象诸物投之江中。”[4]4506大历八年(773),李勉获封汧国公、工部尚书及永平军节度使。“部民叩阙请立碑颂德。”[4]4506刘昫评价其可与前朝宋璟、卢奂、李朝隐相媲美。“勉居镇且八年,以旧德方重,不威而治。”[10]任职汴州期间,重修开封城,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扩大一倍。德宗继位后,李勉入职中书门下平章事,仕途和威望都达到了顶峰。

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时李勉已66岁,受诏同神策军将领刘德信一同平叛。起初襄城被围,李勉采用围魏救赵之法偷袭敌军大本营许州,并将此次行动上报朝廷。遗憾的是朝廷拒绝了此次行动,以致“唐汉臣与刘德信袭许未至数十里,有诏诘让二将俱而还。”[4]4508此时的李希烈已然有了防备,失去战场主动权的李勉只得败退汴州“扈涧不设备,为贼所乘,杀伤什五,辎械尽亡,汉臣徙汴,德信走汝。”[4]4508后汴州失守,李勉只得退保睢扬。次年回京“勉内愧,取充位而已,不敢有所与。”[4]4508自此以后,李勉便退居二线,对朝堂政事不敢有所建言。“贞元四年,李勉卒,年七十二,赠太傅,谥号贞简。”[4]4509李勉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礼贤下士,受后世敬仰。史书记载其有子四人:李缵、李缜、李纬、李约。四人中最为出名的是李约。李约字存博,书画家,历任兵部员外郎,其人“性清洁,寡欲一生,不近粉黛……初汧公海内名臣,多蓄古今玩器,约愈好之,所居轩屏几案,必置古铜怪石,法书名画。”[11]后李约弃官终隐,所著《东杓引谱》1卷,今已佚。其好收藏,喜茶道,“与陆羽、张又新论水品特详,曾授客煎茶法。”[11]向往出世生活,所以后世史书记载其轶闻颇多。

李元懿家族第二个位居宰相职位的是李夷简,其父是楚州别驾李自仙,史书几无记载。其祖是李璥之子李察言。李夷简父李自仙与李宗闵父李䎖的关系在《旧唐书》《新唐书》中的说法不一。《新唐书》载“…十子,长子璥,嗣王…弟察言,生二子,曰自仙、䎖。自仙为楚州别驾,生夷简;䎖为陈留公,生宗闵。”[4]3552从中可以看到李自仙与李䎖属同辈,李夷简与李宗闵属同辈。但在《旧唐书·李宗闵传》中提到“李宗闵……祖自仙,楚州别驾,父䎖,宗正卿…䎖兄夷简,元和中宰相。”[1]4551如上所述,李自仙与李䎖是父子关系,李夷简同李䎖又是兄弟关系,与《新唐书》所载完全不同。《全唐文补遗》中发现李夷简的家庙碑。碑中提及“长兄,秘书郎,位不充量;仲克,宗正卿,以儒术吏事,居私属之重。猷子中书舍人宗闵,以高文茂行,善掌纶之美。”[12]6虽没有正面提及李夷简同李䎖的关系,但从“猷子”可知,李夷简是李宗闵的叔父辈。且其“长兄”,按照古人的取名方式,“”与“䎖”相对,“”是指鸟从高处往低处飞,“䎖”则是鸟从低处往高处飞。从而可旁证李与李䎖的兄弟关系,而李又是李夷简长兄,与《旧唐书》所记相佐证。因此,可以基本上确定李䎖与李夷简的兄弟关系。

李夷简历任郑县丞、山南东道节度使、御史大夫、中书门下平章事、淮南节度使。李夷简年少时因宗室子补郑县丞,恰遇泾原兵变。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大局意识,发现朱泚部下持假符出关召集旧部“必有异谋”,便立即禀报上司。“翼驰及潼关,果得召符,与守将杀之。”[4]4509后李夷简辞官而去,永贞年间考取进士,凭仕入官。他继承了叔父李勉的为官操守,“致位显处,以直自闲,未尝苟辞气悦人,历三镇,家无产资。”[4]4510揭发京兆尹杨凭“冒没于财,夷简为属刺史,不为凭所礼,至是发其。”[4]451“1帅剑南西川,巂州刺史王颙积奸贼,属蛮怒,畔去。夷简逐颙,占檄论祸福,蛮落复平。”[4]4511后与裴度一起平定李师道叛乱。元和年间任宰相,唯贤举人。当初李夷简揭发杨凭贪污,被贬临贺县尉。亲友无人敢去相送,唯有徐晦为报知遇之恩,独自前往蓝田相送,毫无避讳。李夷简知道后,并没有因杨凭之罪连坐其党羽,反而上奏为徐晦加官进爵,“谓之曰:君不负杨临贺,肯负国乎。”[1]4324这在唐朝中后期朋党相争、严峻的政治斗争中实属一股清流。更何况其身居高位,还能主动让贤,“李夷简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时裴度当国柄,李师道未平,度方以兵机为任,夷简自揣敷奏之辩,细畧之才,不能过度,未数日,复求出镇。”[8]10099李夷简终年六十七岁,死后赠太子太保。“将终戒,毋厚葬,毋事浮屠,毋碑神道,惟识墓则已。”[4]4511

李夷简生子李匡乂,字济翁,宋朝为避讳太祖赵匡胤,改李匡乂为李济翁(后也作李匡文)。李匡乂著作甚多,但现今仅存《资暇集》。李匡乂生平多记载于《资暇集》中。文集中曾提到作者“守南漳”[13]。据此,郁贤皓《唐刺史考》将李匡乂载为大中年间漳州刺史。昭宗时期又任房州刺史。[14]另据《唐会要》载“僖宗避贼成都,有司请享太祖以下十一室,太子宾客李匡乂建议”。[15]其事亦载《旧唐书·礼仪志五》。僖宗年间李匡乂任职太子宾客,僖宗末至昭宗初年,李匡乂担任贺州刺史,[16]并自任上退居休养。其早年著录《十四代蠲疑书目》《汉后隋前瞬贯图》。晚年再撰《两汉至唐年纪》,著作凡十二种,可谓唐后期高产史学家。

李元懿家族第三个位居丞相的是李宗闵。李宗闵与牛僧孺是唐末“牛李党争”的关键人物。牛李两党自宪宗元和三年(808)至宣宗大中三年(849)“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纷转排陷,垂四十年。”[1]4551文宗常谓左右曰:“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1]4551李宗闵是李䎖之子,与牛僧孺同科进士。因在科举考试中得罪宰相李吉甫,被发配在外,担任县尉。后经裴度举荐,担任中书舍人。长庆初年,李宗闵卷入了钱徽的贡举案当中,被李德裕等人揭发,坐贬剑州刺史,两人因而结怨,“由是嫌总显结,树党相磨轧。”[1]4551拉开了朋党之争的序幕。宝历二年(826)李宗闵复为中书舍人,时任宰相的裴度力荐李德裕入朝为相。但李宗闵从中作梗“为中人助宗闵者所沮,复出镇。”[1]4553转而推荐牛僧孺为相,二人“凡德裕之党皆逐之”。[1]4553“牛李党争”的第一次斗争以牛党的胜利告终。太和六年冬,李德裕入朝,与李宗闵同为知事,二人相互发难。一次在朝堂之上皇帝同李德裕讨论朋党问题,李德裕乘机发难,将牛党骨干杨虞卿等人皆贬出为刺史,李宗闵也受到牵连,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这是第二次“牛李党争”。太和八年,郑注、李训得势,权倾朝野。因厌恶李德裕,将其贬为兴元尹,提拔李宗闵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宗闵入朝后,对郑注、李训“尤恣所欲”,[1]4553因而受宠。但好景不长,太和九年,李宗闵因替杨虞卿开脱罪名,被郑注、李训抓住把柄,贬为明州刺史。时郑注、李训穷弄威权,“凡不附己者,目为宗闵、德裕之党,贬逐无虚日。”[1]4553牛李两党均受打击。“甘露之变”后,郑注、李训被宦官捕杀,李党重新得势,并对牛党成员大肆清洗,不留余地。李党成员郑覃将李宗闵比作李林甫、杨国忠之辈,并说其“养成郑注之恶,几覆邦家,国之巨蠹也。”[1]4554可见相互倾轧之严重。后期牛党失势,李宗闵被贬郴州司马,终死于贬所。牛李党争持续四十余年,历六朝皇帝,对唐朝后期的政局产生深远影响。后世史书评价其“夫口道先王语,行如世人,其名曰盗儒。”[4]5238唐朝内有朋党之争,外有藩镇之祸,焉能不亡。李宗闵生子李琨、李瓒,史料记载较少。其弟李宗冉生子李汤,“进士及第,累官至给事中,知名于时。”[1]4555后死于黄巢之手。

表2 李元懿家族世系表

李元懿家族从李勉为相开始、李夷简的发展,到李宗闵的顶峰,再到其后的没落,其在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地位上升同唐朝政局息息相关。同时我们也看到,自李元懿之后,他的子孙在整个唐朝历史中经历了“两起两落”,可谓宦海沉浮。他的十位儿子在史书中鲜有记载,直至玄宗朝李希言、肃宗朝李勉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局面。李勉之后,由于皇室血脉过远,致其家道中落,无法凭门荫做官或者凭门荫做官但官阶过低。致使后辈不得不依靠科举取士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这样的情况不止出现于李元懿家族,其他皇室旁系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笔者将李元懿家族作为一个示例,结合其他皇室远支简要分析一下李元懿家族兴衰的原因。

首先,安史之乱前,李元懿家族鲜有记载于正史,他的十位儿子,除了记载袭爵外亦无他。这与高宗后期武后把持朝政,打压李氏血脉不无关系。永昌元年十月(689)“己未,杀宗室鄂州刺史嗣郑王璥等六人。庚申,嗣滕王脩琦等六人免死,留岭南。”[17]6461彼时,武后摄政,在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修《姓氏录》,打压李姓士族,被削爵的宗族比比皆是。李元懿长子李璥的死亡,虽无过多记载,但肯定与武后称帝、李氏宗族反叛受打压脱不了关系。“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诛其亲党数百余家”[1]119,其他未被究罪的宗室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曹王李明为例,因反对武则天称帝,其举家贬至岭南,李明则在流黔途中遭诛杀。“初,武后时,壮者诛死,幼皆没为官奴,或匿人间庸保。至是,相继出,帝随属远近封拜云。”[1]119随着武后驾崩,政权回归李氏,才出现了李希言、李纾、李勉等凭门荫入仕的家族人才。

其次,在李希言、李勉等人的短暂兴起之后,李元懿家族再次陷入沉寂。其原因是唐朝袭爵降封制度导致李元懿家族作为皇室分支的地位迅速衰落。上文提到李希言、李纾、李勉等人都是承袭祖荫,且官至中央及地方大员。到了他们的后辈时,正史中又无记载。而此时已至代宗、德宗年间,作为太宗皇帝宗室的李自仙、李䎖等家道中落也就不足为奇了。自此,李元懿家族凡是做官之人都是依靠科举及第,而不再靠门荫入仕。如李夷简永贞年进士,官至宰相;李宗闵更是“牛李党争”中牛党重要成员,与牛僧孺同科进士。再以同期曹王李明家族为例,李明玄孙李皋嗣曹王,同李勉共讨李希烈之叛。但其子李道古、李象古皆以科举入仕,由此可见,玄宗朝之前的宗室子弟能够延续到唐代中后期依旧兴盛,都会经历兴起——衰落——兴起——衰落——再兴起的局面。而再兴起的唯一条件就是科举制度。

最后,科举制成为唐朝中后期皇室远支进入政府做官的唯一途径。科举制度始创于隋,兴盛于唐,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算等五十多种。而明经、进士则是唐朝科举的常考科目,科举制度为唐朝输送了大量的庶族人才,成为各个阶层入仕的途径。“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也。”[18]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家族或者王室后裔想要维持自己在朝廷里的身份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孙后代是否科举及第。因此科举制度不仅仅影响庶族地主,还对皇室旁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研究李唐王室支系血脉的兴衰具有积极意义。

[1][后晋]刘昫.旧唐书[М].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М].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郭茂育.新出土墓志精粹[М].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4][宋]欧阳修.新唐书[М].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宋]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宋]陈思.宝刻丛编[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2012.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М].北京:中华书局,2011.

[8][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М].北京:中华书局,1960.

[9][唐]李昉,等.太平御览[М].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清]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М].北京:中华书局,1964.

[1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М].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吴钢,等.全唐文补遗:第五辑[М].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3][唐]李匡乂.资暇集[М].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唐]赵璘.黎泽潮校·因话录校笺[М].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15][宋]王溥.唐会要[М].北京:中华书局,1955.

[16][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М].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五代]王定保.唐摭言[М].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9]何锡光.〈旧唐书〉“袒牛贬李”辨[J].史学史研究,2001(12):73-75.

[20]张固也.〈资暇集〉作者李匡文的仕履与著述[J].文献,2000(4):101-105.

[21][日]渡边孝.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5):17-26.

[22]许友根.唐代李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J].江南大学报,2014(5):55-59.

[23]李志刚.唐永王李璘起兵失败原因探赜[J].武陵学刊,2015(1):68-72.

猜你喜欢

家族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乐器家族
戈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网家族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