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调研”成果报告

2018-03-2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通识学分专业课程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该课题通过探查样本大学化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与策略、课程设计及实施、教学模式与管理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反映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及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现代化,需要落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定位、做好高中和大学课程的衔接工作、整体性构建专业课程顺序、为学生自我选择课程提供机会。

由东北师范大学周仕东主持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调研——以化学专业为例”(课题批准号:DIA130315),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该课题通过探查样本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化学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与策略、课程设计及实施、教学模式与管理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反映我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及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目标包括调查大学(化学学院)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政策的情况;调查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调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调查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情况;对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提出建议。

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首先,通过对我国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鲜活的事实和决策的依据;其次,研究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及研究当中去;最后,此次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某一具体高校的化学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借鉴的素材。

(二)研究内容

选择10所左右的“985工程”大学以及20所左右的“211工程”大学进行调查研究(这里的化学专业,是指授予理学学士的化学专业,不包含化学工程等工学专业)。

1.高等学校(学院)整体办学指导思想及政策调查研究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学院)分析教育教学的办学思路、教育教学政策、课程设置等情况。该部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办学思路的调查统计分析;(2)关于教学方面的政策、措施的调查统计分析;(3)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4)典型样态(对比)研究(某一典型样态的研究或“985工程”大学之间的对比、 “985工程”大学与“211工程”大学的对比分析,或师范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对比)。

2.化学学院课程设置现状、问题调查研究

这部分是该研究的重点之一。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层面上的突出问题在于课程的结构、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型课程的设置,同时这些问题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对典型样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反映当下高校化学学院课程结构现状与问题。

3.基于调查的思考

在调查的基础上,拟从课程设置与实施,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此部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通识性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平衡性;(2)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一致性;(3)专业课程内容的经典性与现代性;(4)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与创新性。

(三)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方法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方法

二、结论与对策

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现代化,需要落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定位、做好高中和大学课程的衔接工作、整体性构建专业课程顺序、为学生自我选择课程提供机会。

(一)通识教育类课程应是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重视专业教育的经验,对当时的中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国外大学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美国大学通识科目大概占毕业学分的30%-40%,日本的大学通识课程占30%-34% 。[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规定,本科学生前两年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这些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约占总学时和总学分的1/2。[2]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大学陆续开展通识教育改革,为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3]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通识教育在各个大学的课程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通识教育学分占毕业学分较少,且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如,南京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计划中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4% ,北京大学为29%。而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中,工具类(大学外语、信息技术)、思想类(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健康类(体育)四类课程占了绝大多学分,其他领域的通识课程只有零散的几门。目前,通识教育无论在体量上、内容丰富性上、还是在系统性上,均不能很好地支持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各个大学在开设普适性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也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例如,对于师范大学而言,更应该重视未来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教育。但实际上,我国部属6所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计划中通识教育学分占总学分的28.8%,[4]与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大体相当。除去国家规定的大学外语、体育、思想政治等类课程,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特殊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并未凸显。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不仅仅是目标的转变,更要求课程体系发生转变,把仅仅作为专业技能(Special Skills)的大学教育转向为重视普适性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扭转教育狭隘的实用主义,把大学教育定位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走出局限于专业教育的现状,增加通识教育的体量和丰富性,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平衡的课程体系。

(二)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从孤立走向衔接融合

要做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现代化,需要做好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工作,也要认识到学科发展融合的趋势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从建国以来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尤其从2000年开始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科中心”的主导课程局面,强调“学生中心”和“社会中心”两种课程观相融合。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以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形态存在,必修阶段强调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学科知识体系编制教材的情况;选修阶段针对未来拟从事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理论性很强的《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课程。但遗憾的是,基础教育巨大的变革并未对高等化学教育课程体系产生触动,高等化学教育课程设置结构依然停留在建国初期的体系,并未根据基础化学教育改革做相应的调整。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行(如,“3+3”的模式,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必考科目,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中任意选择3门,不再文理分科),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应积极做出调整,成为国家整体教育改革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要走出孤立的局面,应该主动迎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变化,知道学生“在哪里”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教学。

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上游承接着数学、物理两大学科,下游与生物学、材料学、环境学等紧密联系。目前,我国化学专业课程计划中设置了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学课程,而对生物学、材料学、环境学学科之间联系不够。仅有少数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计划把《生物化学》《材料化学》等作为化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说明化学专业课程并未积极主动和下游学科融合,未能从学科整体性上来思考化学在多学科联系链条上的作用。

(三)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二级学科孤立走向一级学科整合

1.国际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化学专业课程基本延续建国之后形成的以二级学科独立设置的课程体系,各门专业课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国际高等化学专业的课程在起始阶段就是一级学科视角下统整的、基础性的课程,而不是某一门具体的二级学科的课程。这门一级学科统整的课程作为所有二级学科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使化学知识结构化。这种概论性(General)的理论或原理(Principles)优先开设是国际高校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常态。

申泮文院士(在建国初期,曾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后来反思中指出“1952年新中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 教育部化学课程改革小组没有仔细参考国际上化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潮流,把大一化学课程定名为《无机化学》……这一项失误造成了我国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半个世纪的错误。”[5]

2.当前我国化学专业第一门课程设置现状

该研究查阅了国内绝大多数大学(包含所有“211工程”)化学专业的课程计划,发现只有部分高校(12所高校)与国际高等化学教育逐步接轨进行了改革,而绝大多数高校的化学专业课程设置较传统。表2-1列出了国内所有同以往课程设置不同(第一门专业课程为具体二级学科的《无机化学》)的大学课程设置情况。“211工程”大学比其他一般大学课程改革步伐要快一些,其中“985工程”大学走得更远些。在12所进行改革的大学中,“985工程”大学占了10席。

表2-1 12所高校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除了表2-1所示大学以外,我国其他大学化学专业基本遵循“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的课程设置顺序。这种课程编排顺序符合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关系,但其弊端也很明显。“把大一化学课程定名为《无机化学》,导致教学范围狭窄,误导了化学人才培养方向。迄今在国际高校教学体系中,《无机化学》是一门高年级理论课。”[5]二级学科从简到繁的归纳方式设置课程,把化学中的两门理论性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放在高年级开设,造成事实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的脱节,无法把化学知识融会贯通。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大一起始阶段开设统整性的《化学原理》等课程的12所大学中,把《无机化学》放在高年级开设(第5或第6学期)的大学中以“985工程”大学居多(6所大学中占据5席)。我国高等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现代化的路还很长,这是传统思维习惯与国际视野以及开拓精神之间的博弈。

(四)课程设置应重视选择性与多样性

国内大学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程所占比重过大是普遍现象,选修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1/4到1/3左右,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的比例一般都在总课程学习的1/3 以上,而且近年来都有增加的趋势,甚至有些国家的大学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已达到总课程的1/2。[6]大学校园是信息丰富的场所,是大师云集之地,学生应该在此获得更多的机会来开阔视野、训练思维,为其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给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机会,来决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政策上,为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提供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也应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外,应积极认定慕课(MOOC)学分,实施获得国际、国家等级证书或者实践活动顶替学分等活动。

在21世纪,科学和技术革新逐渐成为全球化和基于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理工科专业担负着培养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重担。美国政府意识到美国学生学习理工科意愿降低、能力下降,而大力提倡进行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相对其他人文、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理工科知识严谨的逻辑性决定了其课程改革的难度。如何根据学科发展融合的趋势来重构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缩小我国大学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课程设置的差距,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厘清人才培养的方向、认清学科发展的趋势、借鉴国际高等教育课程模式,是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注释: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37.

[2]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86.

[3]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81.

[4]周仕东,等.6所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4,(20):8.

[5]申泮文.关于大一化学课程化学概论的讨论[J].大学化学,2009,(2):7,8.

[6]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33.

猜你喜欢

通识学分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