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8-03-21孙英杰

统计与决策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外商促进作用

孙英杰,林 春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0 引言

纵观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每一次社会结构的变迁都要经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技术也因此成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核心驱动力,这点在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的“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经典论断中也有所体现。而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最直接促进就是带来颠覆性的经济增长。亚当·斯密(1773)[1]在其《国富论》的“分工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促进劳动分工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的载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这也同后来的“创新活动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的论证相吻合[2]。而在Solow(1957)[3]所开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广义技术进步的表征—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那么,科技进步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呢?Chow(1993)[4]、Borensztein 和 Ostry(1996)[5]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驱动力,也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6]和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7]。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新增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当下展开对此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其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回顾与梳理,发现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答案已经给出了有力的回应。从理论视角出发,蔡昉(2013)[6]认为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模式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必须从科技进步中获得资源重新配置的高效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邓力群(2011)[8]以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了我国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途径—R&D活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通过分地区实证检验,曹泽和李东(2010)[9]仍然得出了正向促进的一致结论,但其溢出效果有所不同。对此不同,杨玲和许传龙(2016)[10]基于2003—2013年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短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得出R&D活动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基本方式和不同类型R&D活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有所差异的结论,并提出了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短期局限性。由此可见,上述文献似乎帮助我们找到了科技进步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问题的答案,但是本文认为R&D活动只能作为科技进步的一部分,不能以局部论整体,显然结论不能折服于人。鉴于此,本文采用最具权威性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里面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来衡量科技进步水平,并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进一步论证科技进步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两者之间的关系。

1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如下基本模型:

其中,TFP是全要素生产率;EFFCH是技术效率;TECH是技术进步;STD是科技进步水平;CV是控制变量;ε是随机扰动项。

鉴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对上述模型修正如下:

1.2 变量选取

1.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DEAP2.1软件测算2003—2015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指数,其中,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本存量、年末从业人数、能源耗费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产出变量。具体指标计算说明参见林春(2016)[11]。

1.2.2 解释变量

科技进步水平应该是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总体水平。本文的科技进步水平指标主要是由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编写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里面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来衡量,该指数的测算经过了国家科学技术部“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等近二十多年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已成为当前衡量科技进步水平最权威的基准标杆,其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本文以此科技进步衡量标准为依托,基于全面、多视角的分析框架,以期探讨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2.3 控制变量

外商直接投资水平(FDI):用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投资额按美元的当年平均汇价折算)与各地区GDP的比值来衡量。

人力资本水平(Labor):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Labor=X1×6+X2×9+X3×12+X4×16,其中X1、X2、X3和X4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居民占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Urbanization):用各地区城镇人口与各地区总人口的比值来衡量。

政府干预程度(Government):用各地区财政支出/各地区GDP的比值来衡量。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用各地区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环比增长率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CPI环比增长率=(本年CPI-上年CPI)/上年CPI。

1.3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03—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等。

2 实证分析

2.1 基于“全国层面”的估计结果

从“全国层面”的估计结果来看(见表1),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方程(4)表明,科技进步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每增高1%,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2.247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进步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技术进步×经济技术效率,进一步探讨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内部构成要素的影响。方程(5)和方程(6)表明,科技进步与经济技术进步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每增高1%,经济技术进步增长约2.952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进步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而科技进步对经济技术效率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科技进步抑制了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从上述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科技进步通过传导机制促进内在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为其新常态经济“病症”源源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这也是当下稳步于中高速经济增长的万全之策。控制变量:方程(4)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效果较差。而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吻合,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失衡和过快的城镇化速度推进,都不能同当下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所以会展现逆道而迟的效果;方程(5)表明,城镇化和通货膨胀对经济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但通货膨胀促进效果较差。而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政府干预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方程(6)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和通货膨胀对经济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但只有通过膨胀促进效果明显。而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经济技术进步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其原因基本同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相一致。

表1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结果(全国)

2.2 基于“区域层面”的估计结果

2.2.1 东部地区估计结果

从东部地区估计结果来看(见下页表2),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方程(4)表明,科技进步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每增高1%,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0.641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进步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技术进步×经济技术效率,进一步探讨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内部构成要素的影响。方程(5)和方程(6)表明,科技进步与经济技术进步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每增高1%,经济技术进步增长约1.072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进步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而科技进步对经济技术效率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科技进步抑制了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东部地区因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历史积淀和人文理念,促成该地区成为很多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应用的前沿阵地和改革的先行者,进而该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提升,促使该地区经济增长态势强劲。控制变量:方程(4)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但只有通货膨胀促进效果显著。而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却产生了抑制作用,这点同全国层面的控制变量原因保持一致;方程(5)表明,城镇化对经济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并在10%水平上正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和通货膨胀却产生了抑制作用;方程(6)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和通货膨胀对经济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但只有通货膨胀促进效果明显。而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经济技术进步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所导致的原因同全国层面的影响不谋而合。

表2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结果(东部)

2.2.2 中西部地区估计结果

从中西部地区的估计结果来看(见表3),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后,方程(4)表明,科技进步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每增高1%,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1.176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进步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技术进步×经济技术效率,进一步探讨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内部构成要素的影响。方程(5)和方程(6)表明,科技进步与经济技术进步在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科技进步每增高1%,经济技术进步增长约6.324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进步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而科技进步对经济技术效率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科技进步抑制了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中西部因地处偏远和相对经济落后,所表现出来的科技进步水平较低,但仍然不能阻挡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促进作用,而近些年国家的相关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使该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得到了改善,但需提升的空间依然较大,并且该地区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可见,该地区科技进步水平提升的迫切性。因此,加强对区域科技创新力量的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控制变量:方程(4)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效果较差。而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点同全国层面的控制变量原因仍然保持一致;方程(5)表明,人力资本、城镇化和通货膨胀对经济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促进效果较差。而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干预却产生了抑制作用;方程(6)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通货膨胀对经济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都不明显。而人力资本、城镇化和政府干预对经济技术进步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地处较落后、偏远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着大量的人才流失、城镇化的“水土不服”和过度的行政干预等诸多顽症,导致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失调,阻碍了经济技术进步。

表3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结果(中西部)

表4 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结果

3 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投入强度(即R&D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科技进步水平的替代变量,依然采用系统矩方法(SYS-GMM)对其进行估计,其结果见表4。从表中方程(4)至方程(6)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核心解释变量—科技进步(投入强度)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技术效率和经济技术进步的正负效应与上面的实证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其他控制变量的正负效应和显著性也同上面的实证结果基本趋于一致性。由此可以推断,本文所得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4 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不会因为区域不同而影响作用效果。又进一步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但却抑制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下)[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2]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arvard Economic Studies[J].GeneralInformation,1934,355(1403).

[3]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1957,39(3).

[4]Chow G C.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

[5]Borensztein E,Ostry J D.Accounting for China's Growth Perform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

[6]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7]青木昌彦.从比较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经济“新常态”[J].新金融评论,2015,(2).

[8]邓力群.我国R&D投入对TFP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9]曹泽,李东.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J].科研管理,2010,31(2).

[10]杨玲,许传龙.分类型研发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1).

[11]林春.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2).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外商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对环境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议良好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评《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书评)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审计的促进作用探讨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谁是冒牌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