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绿色疏导机制,缓解幼儿园新入职教师的角色焦虑

2018-03-19王海燕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2期
关键词:保育员陈老师案例

王海燕

据调查,《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曾公布,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达到38%,3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为2.0个,职场新人换职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职场新人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换中出现了心理纠结,试图用换工作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适应问题,这种情况幼儿园新入职教师中也存在。为此幼儿园管理者经常感到新教师在入职1~3年内有就职焦虑感和职业不忠诚心理。其实,入职期的新教师有一些职业适应困境并不可怕,只要管理者和新教师能够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便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策略。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职业,承载着社会成员对其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要求。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职业角色具有多重性。因为幼儿所处年龄阶段的特征,他们的生活起居需要成人料理,因此,幼儿园教师是家长的代理人;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目的之一是接受教育,因此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三十多位幼儿结成一个学习的团体,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教师又是这个团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幼儿每日在园时间超过8个小时,教师与他们朝夕相处,了解幼儿心理,帮助其成长,教师还是幼儿的朋友、心理辅导者;幼儿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因此,教师要自觉接受社会对自己的师德规范约束,成为一个模范公民。新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他们需担任多重社会角色并要随时转换,因此在一种角色身份下,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行为,同时具有一定的行为心理忍耐度,这对新教师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在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些社会角色心理转换不当行为的案例。

案例一:角色错位

新教师小陳听同事聊教育自己孩子的趣事,这个同事处理自己孩子不吃饭的策略是饿孩子一顿。同事最后笑谈孩子饿一顿没关系,这样一惩罚以后吃饭果然好多了,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一个学期后,小陈老师班上插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特别不爱吃饭,每天都需要老师哄着吃,骗着吃,追着吃。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小陈老师就想:用上次同事介绍的方法,让这个不爱吃饭的插班生饿一顿试试,孩子中午不想吃,老师就真的将孩子的饭菜倒掉了,而且下午也没让孩子吃点心。下午当家长来接孩子时,孩子果然饿了,一见妈妈就要东西吃。事后小陈老师虽然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与家长解释了,可是家长却接受不了小陈老师的教育方式,结果把事情闹到了园长那里,而小陈老师却觉得自己委屈无比。

案例分析

小陈老师作为教师,当幼儿拒绝吃饭时,她履行着家长的职责,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帮幼儿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她教育策略的出发点是正向的,可是效果却适得其反,因为教师虽然是扮演着代理家长的角色,但是教师却不是家长自身,也许有些教育措施在家长执行时不会有什么纠纷,但是当教师这样执行时,就可能被上纲上线到“体罚”的高度。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之中,家长教育孩子可以用“棍棒教育”的方式,可是如果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用“棍棒教育”的方式,就是体罚学生。因为师生关系虽然有时相似于长晚辈关系,但是师生关系却只具有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不具有血缘性,因此教育需要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教师要理清自己与家长的不同,教师仅是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案例二:角色混乱

小张老师每天下班回家就抱怨幼儿园的工作太忙,她在空间上开出了四月重要工作单:第一周:清明节扫墓,幼儿园环境创设评比;第二周: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第三周,完成月观察记录三篇,幼儿园区域游戏观摩;第四周,县优课评比,幼儿园初赛,“六一”艺术周活动内容确定。小张向她的朋友们抱怨:这些工作让我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后勤工作者,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一个教育观察专家,作家;一个道具设计师、导演……

案例分析

小张老师所遭遇的角色焦虑问题是多种角色的转换问题,每一种社会角色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角色行为能力和相应的行为心理承受力,而对一个新入职的教师而言,他们的成长经历中缺乏各种社会经验,因此,每一个工作任务就如一座大山一样,沉沉地压在他们心头,例如以上案例中,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评比中,他们好比一个环境设计师,需要规划和布置活动室的教育环境;在家长半日活动中,二十多岁的他们要面对比他们阅历更丰富的家长进行教学,而且这种公开教学不能出半点差错,因此新教师具有心理压力。总之,教师是一个社会角色层次丰富的职业,因此,在角色的不同定位之间不停地转换带来的焦虑是必然的。

案例三:角色夸大

小吴老师进入幼儿园工作一年,作为一名教师她非常自豪,可是在工作中却人际关系不佳,究其原因是她太把自己当老师了。比如和班级保育员相处的时候,她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教学的工作职责与保育员的工作职责分得很清,她会指使保育员做这做那,自己教具用完之后让保育员整理,班级幼儿上厕所全让保育员料理。其次,在幼儿教育问题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她也经常以教师的身份给家长说教。其实家长虽然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的专门教育,但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之中家长们往往掌握了很多科学育儿知识。有时教师与他们交流时,他们平时虽碍于情面不去驳斥教师的观点,可在事后他们也会评价教师的教育观是否科学,如果教师经常自以为是,在不了解幼儿的成长背景及问题原因的情况下给家长“上教育课”,家长会渐渐地失去对该老师的专业信任感。

案例分析

教师是专业工作,专业工作的特点意味着教师拥有比非专业的人士具有更多的该领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意味着专业人士比非专业人士高明,也不意味着自己的知识面宽于非专业人士,因此不能把专业角色作为社会层次高低的评判标准。

新教师入职遭遇工作问题是必然的现象,究其本质是角色认知、角色责任感、角色履行的行为技巧把握度的问题。新教师入职适应阶段,这些社会角色的适应问题他们自身并不能完美解决,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幼儿园有利资源,搭建专业成长平台,为新教师社会角色适应提供有力动力。

一、团体辅导,引导新教师角色认同

首先,从教师成长的科学角度而言,由教师教育专家梳理教师应有的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角色心理,向新教师阐述其实践中的行为要求(如表所示)。这样新教师明晰自己应有的角色责任、角色行为和角色心理,他们就不再觉得凡事一团麻。其次,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是从新手教师转变为老教师的,因此大家都有着解决这些角色焦虑问题的特殊办法,由此,作为管理者可以建立一个新教师角色适应的专家指导团队,以“沙龙、团队聚会、联谊、讲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分享教师入职适应的解决方法。

二、分层安排任务,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分解教学任务

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具有复杂性,所以教师需要承担多样性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需要和专家、同事、家长、幼儿、社区其他人员交往,达到协调和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所以多任务、多技能的需求性会给新教师带来力不从心感,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任务,需要自己解决很多的难题。所以,作为园长,在新教师入职适应期内适当地减少新教师的任务,给予新教师一些目的单一的任务,以解决新教师转换各类角色的困难。为此,园长可根据需要为新教师安排一位负责并有教育经验的配班教师,两人结成师徒,新教师在入职的1~2年内主要履行自己班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在班级承担一些大型开放活动时让他们以助手的身份参与这些活动,这样新教师既能获得经验,同时又不会因为要承担过多的荣誉、责任而导致职业焦虑。

三、园本培训,提升新教师履职能力

新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新人而逃避、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因为对教育对象的利益而言,他们不能因为新教师没有经验而能进行成长等待。因此园长要通过各种专业发展途径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园本培训,从理论、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帮助新教师提高履职能力,尽快地将新教师的书本专业知识转化为显性的操作能力。园本培训可以园内进行,也可以让其参与幼教系统内的新教师专业培训。园本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新教师弹、唱、说、跳的职业基本功训练,也包括社会角色理论学习;园本培训的组织方式有案例讨论、讲座、测试、现场观摩等形式。通过阶梯式、问题解决式、系统化的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有效地解决所遭遇的实践问题,建立良好的教育态度。

猜你喜欢

保育员陈老师案例
幼儿园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区域性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的审视
——基于武汉光谷地区的调查分析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现状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小陈老师来上课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认字”大师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